案一. 陈某某 , 女 , 32 岁 。2003 年 4 月 18日初诊 。诉头痛 2 年余 , 痛无定处 , 甚则胀痛难忍 , 尤以经前发作为多 , 往往伴有呕吐 , 大便 j三 五 日一解 , 舌苔黄腻, 脉濡。 西医诊断为血管性头痛。乃因风 阳上扰, 浊气不降。 治以祛风化痰。以川芎茶调散合温胆汤加减 。处 方 :川芎 6g , 羌活 6g, 防风 6g, 桑叶 10g , 蒺藜 10g,茯苓 12g , 竹茹 6g, 陈皮 6g , 姜夏 10g , 枳壳 6g, 火麻仁 10g, 炒甘菊 6g, 甘草 5g。常法煎服。服上药头痛暂止 , 大便 已能畅解 , 仍 以前方加减调治 。原方去火麻仁 , 加僵蚕 l O g。经治头痛未再大发 , 续 以上方加减调治 , 症情稳定 。 (按) : 祛风化痰法 为治疗头 痛之首选大法 。 适用于风阳上扰 、 痰滞 内困之头痛。这类患者一般为偏头痛 , 大多属血管性头痛 , 头痛多有抽动之感。同时伴呕 吐 , 恶心 , 便秘 , 舌 苔多腻 。古 人言 : “风 性 主动” , “ 伤于风者 ,上先受之” , “ 风为 阳邪 ,其性开泄”。均说 明风邪有善动不居、 升发 、 向上 、 向外之特性 , 故 当责之风 阳为患 。痰滞 内困, 一者随风上行 ,风痰相挟 , 清空 受扰 ; 再者 胃腑失 清 , 浊 阴不 降 , 致恶心 、 呕吐、 便秘 ; 舌苔厚腻 , 更为痰浊之佐证 。取祛风化痰法 之意 : 祛风 者 , 清肝 熄风 。 抑制 升动 之风阳 ; 化痰者 , 化痰泄浊 , 引上逆之气下行 。胃腑得清 ,浊阴得降 , 而头痛之疾可除。故方取川芎茶调散祛风、 温胆汤化痰泄浊之意。茶调散中细辛 、 荆芥偏于辛温 , 对风 阳上越者不宜 , 故常舍之不用 : 温胆汤 中枳实有破气下积 的功用 , 痰滞 不重 , 大便 畅解 者多改以枳壳。方 中川 芎统治各经头痛 。 尤以肝胆二经头痛为宜 , 具有活血通络之功 , 是为主药。《 医方集解 》 云 : “ 治头痛必 用风药 , 以巅 顶之上 , 唯风药 可到。”故 以羌活 、 防风祛风散郁升清 , 并载药上行 ; 菊花 、 蒺藜清肝熄风 ; 陈皮 、 半夏 、 茯苓 、 竹茹 、 桑 叶清化痰热 ; 枳壳理气化痰通腑 : 甘草调和诸药 。 且防止升散太过。药证合拍 , 故收佳效 。 案二. 王某 , 男 , 47 岁 。2003 年 5 月 20日初诊 。患者头痛时发时止 , 发时胀痛难忍 , 数年不愈。观其舌苔黄腻满布 , 口有浊味。询其大便经常秘结 ,每以便秘时极易发作。乃积热夹滞 。 结于肠腑 , 腑气不清 , 浊气上扰清空 。 治 以通腑泄热 。 方用桑蒺温胆汤 化裁 。处 方 :桑叶 lO g , 白蒺藜 10g, 决明子 12g, 甘菊 10g, 连翘12g, 苦丁茶 10g , 陈皮 6g, 姜夏 10g, 炒竹茹 6g, 枳实10g, 甘草 4g, 大黄 6g(后下) 。7 剂。常法煎服。服药后大便畅解 3 次 , 头痛 即平 。嘱患者注意保持大便通畅。此后头痛很少发作 。 (按) : 《 素问 ·通评 虚实论 》 中有 “头痛耳鸣 , 九窍不利 , 肠 胃之所生也 ”之说 。临床所见头痛患者中 ,常有 因腑气不通 , 浊热上熏所致者 ; 亦有痰浊内扰 ,胃肠积热熏蒸 , 随风 阳升动上走于首者。若腑热不去 , 痰浊 内蕴 , 蒸腾氤氲 , 则更增风 阳鸱张之势 ; 腑气通 畅, 则痰热得以下泄 , 浊阴不得上逆 , 头痛 岂可再作。 前人有 “上病下取”之法 , 此其寓意也 。 方中桑叶 、 蒺藜 、 决明子 、 甘菊花清肝熄风 : 加连翘 、 苦丁茶泄热而增 清肝之功 ; 温胆 汤清化痰热 , 兼 以通腑泄浊 ; 更佐 大黄泄热 通腑 , 使浊热下行 , 随大便而 出 ,其效益彰。 案三. 薛某 , 男 , 59 岁 。2003 年 7 月 11 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 , 性情急躁 , 常易恼怒。近来头晕 目眩 , 面部 阵阵烘热 , 少寐多梦 , 大便不畅 , 舌苔黄腻 、 质红 , 脉弦滑 。此系肝阳上扰清空 , 痰热 中困。 胃腑失清 。治拟平肝化痰 . 清 胃通腑 。方用桑蒺温胆汤加减。处方 :桑叶 10g, 白蒺藜 10g, 天麻 10g, 钩藤 12g, 石决明 20g, 炒甘菊 6g , 黄芩 6g, 橘 皮 6g, 姜夏 10g , 炒竹茹 6g , 枳实 10g , 茯苓 12g , 全瓜蒌 12g , 浙贝 10g。7剂。常法煎服。 复诊 : 服上药后 , 眩晕大减 , 面部烘热亦轻 , 大便通畅 , 舌苔黄腻稍退 , 脉仍弦滑 , 肝风未平 , 痰热夹滞 尚困, 胃腑不清。再予 : 石决明 20g 、 甘菊 6g、 天麻 10g、 钩藤 12g、 橘皮 6g、 姜夏 10g、 枳实 10g、 竹茹6g、 甘草 3g、 茯苓 12g、 全瓜蒌 12g、 丹参 12g。三诊 : 叠进上方, 眩晕已平,大便通畅, 舌苔黄亦退。症情渐入佳境, 血压亦渐平稳。续服原方 7剂而愈。 (按): 眩晕一病 , 前人多有论述 。经云: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 日: “无痰不作眩。”景岳则谓 : “无虚不作眩。” 诸说均从某一方面阐述了本病之病因、 病机 。本例患者属于肝阳痰火 , 因忧思恼怒 , 郁而化火 ,肝 阳上亢 , 痰热 内扰 , 胃腑失清 , 浊热不得下行 , 蒸腾于上 , 袭扰清空。 方中桑叶、 白蒺藜、 天麻、 钩藤 、 甘菊、石决明平肝熄风; 温胆汤化痰泄热 : 枳实配全瓜蒌通腑 ; 若痰热明显 , 可加黄芩 ; 腑实较甚 , 可用大黄。 浊热得 以下泄 , 则肝 阳痰火随之而平, 清空不受其扰。 案四. 李某 , 女 , 41岁 。2004 年 3 月 20 日初 诊 。患者因工作压力过大而致失眠 , 精神抑郁 , 时有烦躁 , 服中西药物治疗年余 , 疗效欠佳 。 近 1月来 , 因与家人争执 , 情绪波动较大 , 原有症状加重 . 并见头眩胸 闷, 口苦 恶心 , 纳差嗳气 , 舌质偏红 、 苔黄腻 , 脉弦滑数。 辨证为气郁痰结 , 痰热内扰 , 胆 胃不和。 治宜清热化痰 , 宁心安神。方用温胆汤加味。处方 :半夏 9g, 陈皮 6g , 茯苓 15g , 枳实 10g , 竹茹 6g,郁 金 12g, 炒 山栀 9g, 炙远 志 12g, 甘 草 6g, 生姜 3片 , 大枣 5 枚 。常法煎服。服药 5 剂 , 睡眠好转 , 诸症减轻 , 前后随证加减共服 20余剂 , 多年之苦告愈 , 后随访未复发 。 (按) : 患者因工作原因, 压力较大, 以致心情抑郁 ,影响肝之疏泄; 肝失条达 , 导致肝气郁结 , 气郁化火 ,痰火交燕 , 上聚脑窍 , 扰乱神明, 故见失眠多梦。 治宜疏肝解郁、 清化痰热 , 兼以益气补血 、 养心安神。 故方 用温胆汤加减。 方中半夏 、 竹茹化痰降逆 , 清气除烦 ;枳实、 陈皮理气化痰 , 使气顺痰消; 茯苓健脾利湿 ,湿去则痰不生 ; 甘草益气和 中, 调和诸药 ; 复加 山栀清热除烦 , 远志 、 郁金清热安神益智。 诸药合用 , 使肝郁得解 , 痰热消去, 则心神安宁 , 失眠 自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