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点评|临习《圣教》不先了解王羲之的笔法怎么行

 昵称14178092 2017-02-20


兰亭会书法社群

| 点评专场 |

卫夫人每日书法点评

解决书友在临摹、创作是出现的各种问题


(2017.2.15—2.19)



卫夫人点评:

此幅临杨凝式《韭花帖》习作,整体很好。用笔干净利索,结字合理得当,部分字处理略显草率,字内空间开合处理欠佳。总体来说,是一幅不错的临帖作品。个人建议选用绢布或光滑些的俗纸临习。


拓展知识:

《韭花帖》宽疏、散朗的布白该是其最先夺人眼目的特征。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有大片的空白,这在行书作品中,可谓奇特之极。然其字间含蓄的顾盼,又气脉贯通。平中寓奇的结体则是《韭花帖》最为突出,也最令人叫绝之处。它把紧密与散落这一对矛盾统一于一体,却没有丝毫的牵强,反而给人以自然天成的感觉,奇趣盎然。通篇形态宛若一个闲雅奇士,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雅逸风流,沉静自若。散落的布白与平中寓奇的结体,相得益彰,使得作者萧散闲适的心境跃然纸上。无论是从书法本身,还是文字内容,你都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这种散淡的心境。



 

卫夫人点评:

此三幅均为临王羲之《圣教序》习作,三幅临帖作品问题比较类似,故整理一并点评。此三幅习作都存在同样的“书写性”问题,这也是临碑特别要注意的问题,临碑与临帖不同,碑为刀刻,特别是刻帖,一定要注意用笔的转换。《圣教序》为集王字作品,我们一定要去了解王羲之笔法后,再去临习《圣教》是比较合理的。那么比较接近王羲之笔法的,应推王羲之手札类作品,王羲之手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得示帖》、《二谢帖》、《丧乱帖》、《孔侍中帖》、《何如奉橘帖》、《平安帖》等,这类帖与《圣教序》风格比较接近,个人建议先通过王羲之手札,来熟悉掌握其笔法后,再临《圣教》,会比较合适。





卫夫人点评:

此幅临《三老掾趙寬碑》习作,整体尚好。但时风略重,古意欠佳,欠圆厚古拙。此碑流美劲健,用笔有方有圆,以圆为主。兼有《张迁》、《华山》、《校官》之意,而别具一格。款字稍差,建议多临王羲之手札和《圣教序》,作品的整体意识要增强些,既要注重整体作品多协调,更要把控细节的处理。


拓展知识:

漢《三老掾赵宽碑》,此碑又称《三老掾赵宽碑》,简称《赵宽碑》。东汉光和三年(180))刻。23行,行32字,藏青海省图书馆。1942年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老鸦城西之白崖子,出土时,已自首行“三”字至二十二行“言”字蜿蜒斜裂。曾归马步芳,后收入青海省图书馆。1950年该馆失火,楼塌碑碎,仅存碗口大一块。


此碑于张维《陇右金石录》首见著录。碑字较小,书法流美劲健,用笔有方有圆,以圆为主。评者谓兼有《张迁》、《华山》、《校官》之意,而别具一格,初出土精拓本不易见。




卫夫人点评:

此幅临王羲之《丧乱帖》习作,整体尚好。但线条臃肿,章法散乱,节奏感差。主要原因可能是你用纸问题,此帖用纸类似白麻纸,纵向有条纹,

此纸相对比较光滑且偏熟。二王用笔比较细腻,用笔痕迹呈现的比较完整详细,生宣在明清大草用的比较广泛,宋元之前大都选用熟宣书写,所以不宜用生宣来写二王小行书作品。


拓展知识:

此帖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韩玉涛《王羲之〈丧乱帖〉考评》一文,说此帖不可及处有四:

第一,这本身就是一篇优秀的杂文;

第二,此帖字势雄强,是右军真面目,是真正的右军风骨;

第三,《丧乱帖》兼备雄强和惨淡之美;

第四,此帖表现了由行入草的完整的过程。

因此,《丧乱帖》是一件难得的珍品,是王羲之最有代表性的末年之作,远胜《神龙兰亭》。



 


卫夫人点评:

此幅临《董美人墓志》 习作,整体稍弱。此碑用笔相对比较典雅端庄,秀美飘逸,从字体面目看,楷法纯一,隶意脱尽,已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迥别,但是可以看到部分的外方里圆、华美坚挺的笔致,给人以清朗爽劲,古意未尽的感觉。所临习作线条略显单薄,欠质朴典雅。特别是起笔侧锋直入,收笔仓促、草率,导致整体用笔油滑、扁薄。


拓展知识:

《董美人墓志》 追思董美人生平事迹的随葬刻石。董美人(公元578年—公元597年),隋文帝四子蜀王杨秀的妃妾。董氏于开皇十七年病逝,终年十九岁。杨秀对其感情颇深,遂撰文哀悼,刻为墓志随葬。墓志于清代嘉庆年间在陕西兴平县出土,楷书21行,行23字,被称为《美人董氏墓志铭》,又称《董美人墓志》。原石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毁于兵燹。拓本流传稀少。此墓志虽上乘北碑,但用笔不似魏碑之粗狂,点画文质彬彬,秀美飘逸,与墓中人同美。


清罗振玉对其评价很高:“楷法至隋唐乃大备,近世流传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张贵男》三志石,尤称绝诣。” 赵万里亦评其书法云:“字迹稳秀端丽,与《公元》、《姬氏》二志同为传世关中随志翘楚。”





卫夫人点评:

此幅临赵构《千字文》 习作,整体稍弱。笔法不当,结字无法,随意书写性比例大。个人建议先把《千字文》放一放,不建议学赵,可多临王羲之手札,尽量放掉自己的书写习惯,实临原帖。现在比较合理的方法就是舍去己见,掌握王羲之笔法。


拓展知识:

王羲之笔法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具有篆隶遗韵

这是王羲之笔法最为重要的特征。篆隶遗韵是篆书和隶书书体所呈现出的高古、朴拙、厚重、苍茫、大气的精神美。

(2)具有篆隶用笔习惯

篆书和隶书共有的用笔特点是起笔和收笔都讲究藏头护尾,尤其注意线条中段的充实、厚重。在书论中,我们经常讲的古法、古质,“法”在哪里,“质”在哪里,可能就深藏在线 条的中段里

(3)具有楷书用笔习惯

楷书的用笔特点:一、注意线条的起笔和收笔,起笔和收笔的动作做得精致、丰富而到位;二、运笔形成线条中段的动作以提按为主,很少有绞转笔法;三、横折的地方几乎都是转折,有明显的折笔动作。

(4)用笔速度迟涩

用笔的速度是影响线条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速度几乎不影响线条的形,但却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线条的质感、节奏和内蕴。

(5)转折处以绞转笔法为主

王羲之的横折处理基本以绞转使转为主、转折为辅,而后世书家除了唐代的颜真卿还有时使用绞转使转以外,其他书家在横折的处理上几乎都是采取转折的笔法,使转笔法少之又少。

(6)用笔精致细腻、丰富多变

王羲之在用笔上的精致细腻和丰富多变,更多的时候王羲之的笔法是一种随机赋形、随形赋法,简直是神来之笔,难以捉摸。





卫夫人点评:

此幅写大篆作品,整体稍弱,用笔粗糙,线条方硬扁薄,质感较差,结字散乱无序。这些是比较突出的问题,个人建议可选大篆经典碑帖深入临习,不要急于创作,多分析用笔、结字的处理。


拓展知识:

大篆用笔特点:

大篆的用笔可以从简书、盟书等参照物中窥测。从点画上看,金文中的大篆文字,不少点画仍然与简书、盟书十分相似。只有《史颂鼎》等金文中部分平直、方正的字迹,在墨迹中难以找到印证,这很可能是适应装饰性的要求,对墨迹书写进行“规范化”改造的产物。但是通过简帛书体,我们可以发现大篆用笔的几个特点: 

1、多圆笔。 

2、笔致多曲,线条质感丰富。 

3、线形复杂,随手万变。 


康有为说:“圆笔用绞”、“圆笔不绞则萎”。大篆的用笔无疑含有“绞”的成分,“绞”则必“转”,故邱振中名之为“绞转”笔法,以说明在行笔过程中要使用笔毫不同的侧面。 

  

“转”可以通过三种方式达到:   

1、以腕为轴心摇动笔杆作曲线的“摆转”(相当或接近于邱先生定义的“绞转”);

2、以手指捻管直接带动的“旋锋”;

3、以上两项结合的“转换锋”方式,包括“摆旋换锋”和“按转”用笔。 

以上三种,可统称为“转笔”。其中,“摆转”接近邱振中先生定义的“绞转”;“旋锋”,可概括为“旋管走毫”;第三种,则为一种复合用笔。大篆的笔法是三者并用的。这也许无法从考古学上找到证据,但是可以通过实验来认识。因此,单纯用“绞转”概括楷书形成以前的笔法是不全面的。 





卫夫人点评:

此幅临米芾《苕溪诗卷》习作,整体尚好,用笔细腻,笔法基本到位,但线条质感欠佳。书写的连贯性稍弱了点,这是临帖的通病,大多比较集中于单字笔画间的联系,对于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联系是忽略的,这是值得注意的问题。临帖,不仅仅要注重对细节用笔、结字的把握,更要注重整体气息与章法的把控、协调。既要注重细节丰富,更要注重整体的协调。


拓展知识:

《苕溪诗卷》此卷用笔中锋直下,浓纤兼出,落笔迅疾,纵横恣肆。尤其运锋,正、侧、藏、露变化丰富,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其结

体舒畅,中宫微敛,保持了重心的平衡。同时长画纵横,舒展自如,富抑扬起伏变化。通篇字体微向左倾,多攲侧之势,于险劲中求平夷。全卷书风真率自然,痛快淋漓,变化有致,逸趣盎然,反映了米芾中年书的典型面貌。吴其贞《书画记》评此帖曰:“运笔潇洒,结构舒畅,盖教颜鲁公化公者。”道出了此书宗法颜真卿又自出新意的艺术特色。


此卷末有其子米友仁跋:“右呈诸友等诗,先臣芾真足迹,臣米友仁鉴定恭

跋。”后纸另有明李东阳跋。据鉴藏印记,知此帖曾藏入南宋绍兴内府,明杨士

奇、陆水村、项元汴诸家,后入清乾隆内府,并刻入《三希堂法帖》。





卫夫人点评:

此幅临褚遂良《倪宽赞》习作,整体尚好。用笔略显单薄,结字略有散乱,方折偏多,多用圆笔。笔画粗细对比,不宜太大。此帖墨迹清晰,是学褚字较好临本。本幅书法笔意柔婉而富拙趣,据赵孟坚跋云为褚遂良晚年之作。


拓展知识:

《倪宽赞》与褚书碑版相比,风格是一致的。其用笔富于变化,气均力匀;在处处表现运锋着实的同时,也往往参用轻盈飘洒、灵活自然的笔墨。起笔轻捷,收笔沉着,

主要笔画适当地伸展,给人以笔势翩翩、萧洒大方、平和闲雅、神爽超迈的感觉。


赵氏跋称:“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而明代詹景风《玄览编》则以为:“燥而不润乏天趣,笔似清劲而实单弱。


王世贞评褚书曰:“一勾一捺有干钩之力,虽外拓取姿,而中擪有法。”由墨迹观之,尤为明显。作为初唐书法,不能不具时代的特征,或学钟繇之体而古雅,或师逸少之法而瘦劲。无怪苏轼说:“清远萧洒,微杂隶体。”赵孟頫说:“褚《倪宽赞》,容夷婉畅,如得道之士,世尘不能一毫婴之。”胡广说:“观《倪宽赞》笔势翩翩,神爽超越,大胜家侄帖诸刻,诚可为希世之玩也。”吴宽也说:“书家谓作真字能寓篆隶法则高古,今观褚公所书《倪宽赞》益信。”





卫夫人点评:

此幅临《崔敬邕墓志》习作,整体很好。此临作为放大临习,原碑字体较小,所以放大之后线条会显得空洞苍白,这是写大字的难点所在。


此碑线条沉古内敛,结构端妙平实,气息雍和静雅,格调幽远高洁。此碑迥异于同期碑刻,相比于大多数魏碑的一刀切笔法,此碑笔法更加多变,临写时应注意用笔的丰富性,而不应流于程式化,以免线条干涩。


结构上比之其他魏碑褪去了火气,不以造势夺人,纯以独特的线条质感、微妙的空间对比和自然的字形欹侧为书家书写功力的体现,故临摹此碑时,不应在结构上过多造势,应以细微的局部调整来体现看点。此碑在书写上有较大的发挥空间,可由书家进行主观上的适当的调整,以达到不同方面的完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