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慕课,从领跑者那里能学到什么?

 优优的爸 2017-02-21


导 读

    

       李晓明在“互联网+教育”创新周开幕式上的演讲

       《在线学习》记者薛佳怡整理


慕课促进在线教育的生态性变化


       大约二十年前,也曾经有过一波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的浪潮,今天看来,那波浪潮过后留下的印记与当初的憧憬有相当距离。


       现在,以慕课为标志开始的新一波互联网+教育的浪潮,在国际上始于2012年,称为“MOOC”;中国高等教育界在2013年开始跟进,称为“慕课”。它们的特征:名校宣布加入、名师宣布开课、学习开放免费、资本开始投入。媒体高调关注,称之为“风暴”、“海啸”、颠覆式创新,预言大学将不再是高等教育唯一提供者。4年过去了,颠覆显然还没有发生。


       因为具有开放、免费、测试反馈、交流互动等特点,慕课这几年带动了其他在线课程形式的发展,它们共同构成了一种在线教育欣欣向荣的生态。我认为,仅这一点,慕课也将被载入在线教育发展史。


       慕课也的确为千百万人带来了良好的开放教育体验。数据显示,几年来,国际主流平台上已有来自200多所大学开设的近3000门课程,3000万人注册学习。中国约80所大学开设了约800门课程,800万人注册学习。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平台上的课程数量将很快有成千上万门。

 

慕课促使中国高教出现生动活泼局面


       北京大学三年前开始投入慕课工作。三年来,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有两点值得在这里一提。一是作为教师,做出一门好慕课并不难,二是作为学校,组织开出一批慕课也不难。这种胸有成竹的认识,三年前是没有的。


       做出一门好慕课并不难的基础是教师对内容游刃有余,不懂信息技术没关系,视频是否精美关系也不大,关键在内容及其铺陈的逻辑;在学校组织开出一批慕课也不难,因为每一所大学都会有这方面的积极分子,而且会越来越多。


       那么,在慕课相关工作中难的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慕课的运用以及它价值的体现。可以从多个层面体现慕课的价值。我觉得可以从最朴素的价值做起。如果我们有了成千上万种慕课,其开放性相当于我们有了成千上万种免费的教材。而且每一种都有无穷多拷贝,还不会脱销,且容易不断改进。我认为后面这一条特别有意义,是与传统教材相比的优势之一。


       既然可以看成是的教材,那么学生可以用它来学习,教师可以用它来教书,我觉得这就是慕课最朴素的价值。虽然很朴素,但有很大的价值。这给学生、社会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三年多来慕课在中国的发展,我们看到一种生动活泼的局面:已经有千百万人在自发、自由地学习各种慕课;基于慕课的多种教学改革实践也正在兴起;各种研讨、论坛活动如雨后春笋。这种景况有一个特征:主要源于学校的内生动力,而不是因为外部项目的驱动。我以为,这是近二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中少有的一种现象!

   

慕课领跑者进军市场也定义市场


       过去半年来,我先后参加了edX全球论坛,访问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参加了Coursera 合作伙伴大会。愿意在此分享一些收获与体会。

       

       2015年edX全球论坛,人们的发言中浮现出一种视野,如一位校长指出,“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深深知道十年后的高等教育会和现在很不一样,但却不清楚到底会怎么不一样。”我觉得这句话说得很精准,虽然不知道到底怎么不一样,但一定和互联网相关。所以,如果我们愿意探索创新,做点特殊贡献,这时候正好有很大的空间。


       edX讲到三个发展方向,我觉得含义很深刻。第一个是发展、创造新型学历(New Credentials)。多少年来,作为我们教育体系产出的标签,有学士、硕士、博士。那么,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能不能有新型的、同样也被社会认可的学历被创造出来呢?


       这方面的一个创新是edX和MIT联合推出的供应链管理“微硕士”(MicroMaster)学位。学习、考核通过一套课程、认证、付费,就可以得到MIT的微硕士学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申请MIT常规供应链管理硕士学位,若录取则认前面学分,从而可节省在校时间和费用。在本科方面,edX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合作,面向全球学子开设承认学分的大学一年级慕课——12门通识教育课程。每门课如果通过考试,可以选择付不超过200美元得到大学承认的1学分,而通过了其中8门课后则可申请进入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读大学二年级。我以为这都是在教育制度方面的新尝试。如果它们成功了,其模式成为一种普遍的教育实践,真的很了不得。


       出于一种好奇心,今年1月份我和其他几位关心慕课发展的同仁一起访问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除了全球大一学院,也调研了该校在线教育的整体状况。多年来,该校通过在线教育提供50多个本科专业,40多个研究生专业的学历,有2万在读生。学校计划在2020年把这2万人变成10万人,另外还要有100万人学习他们各种各样的在线课程,这就是该校的发展愿景之一。注意到他们在线学生的平均年龄是32岁(美国其他大学的在线教育也大体如此),让我意识到与中国有学历在线教育的一个基本差别(中国网络学院的学生平均年龄要小很多)。


       在2016年Coursera合作伙伴大会上,有一条很强的信息,即2016将是超越慕课的一年,Coursera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微专业和各种完全基于在线学习的学位上来,这在价值取向上与edX推动开发新型学历是一致的。这种氛围让我感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半睡半醒的市场正在被唤醒。Coursera与edX等先驱不只是在进军市场,更是在定义市场。


       所谓“微专业”,是Coursera在2015年就开始尝试的一种提供更有分量在线教育的措施,基本含义就是一组相关课程加上一个运用课程知识的大作业,相当于毕业设计,强调实用性。作为一种尝试,我们北京大学2015年7月就开出了一个计算机“微专业”,6门课加上一个有相当难度的大型程序设计作业,现在已有5万人次选学。一个年轻人,无论是否上过大学,若努力完成了其中的要求,就具备了做一名初级程序员的能力。


       Coursera认为,未来十年,多数专业硕士学位都将通过在线方式提供。不难意识到,这既是一种愿景,也是一种远见。若能成为现实,前面说的“颠覆”就真的出现了。这方面也有一些先驱性的尝试。先是有乔治亚理工,与Udacity合作,采用在线方式提供计算机科学硕士课程,有申请录取的门槛,第一批录取率约为50%。接着有UIUC与Coursera合作,推出全在线的iMBA。还有就是最近UIUC又推出了数据科学硕士课程。


       在中国,2015年清华大学推出了基于慕课的“数据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也是很有远见的。


       除了上述向学历学位方面的发展外,成千上万慕课存在于互联网上,也让一些机构甚至政府看到了提高自己的员工和公民素质的机会。新加坡政府今年2月份发布消息,认定600门MOOC和80个微专业,给每一个25岁以上的公民设一个账号,初始充值500美元,让他们用于学习。今年5月1日,新加坡工会联合组织发出倡议,拿出5000万美元给劳工用于学习,政府知道后决定也出3倍的匹配资金,并在劳动节当天举行了盛大的宣传活动。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听了这么多年,我感觉这些是很实在的举措,要点不在于钱是否足够多,而是一种普惠全民的精神。

 

未来慕课在三个层面发展


       展望今后3-5年,我觉得可以从三个层面看慕课的发展,即平台层、服务层和价值层。


       在平台层,主要是技术性,“按需”加一定程度的个性化支持将成为稳定的基本模式,既保持对支持大规模人群学习的承诺,也满足其中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当然,这其中需要有一种平衡。


       在服务层,将看到虽然还是在线学习,但在技术支持下的人工参与(在线辅导、专家点评等)会显著起来。这也是过去十多年与学历挂钩的在线高等教育保证质量的一个关键。在慕课语境下的不同在于,这种教育的全球化和更高的效益。


       在价值层面,从国际上来看,倾向于主要提供对学习者能产生“tangible payoff”(有形回报)的课程及服务,要对“transforming life”(改变生活)有意义。强调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相比就不会太在意那些传统典型的大学基础课程和修身养性的课程。


       就中国而言,在平台层、服务层方面,除注意跟踪、学习外,也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在价值层,对提供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我以为宜相对平衡些。一是因为中国优质教育资源在不同大学之间的分布相对更加不平衡,因此促进共享的目标更为重要。二是我们的大学主要还是公立大学,涉及国家资源的投入,因此就不一定仅仅追逐那些“叫座”的内容。


       我相信慕课最深远的意义在于让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中国有70%)也可以得到公益的大学水平的通识教育,提高全民的文化水平、科技素养、以及理性看待自己看待世事的能力。我也相信,长远看,慕课精神下的在线教育会深刻地影响大学。


       一般而言,年轻人选择去哪儿接受高等教育(中国大学、外国大学、其他教育机构等),取决于那些选项能给他们带来的机会。当下,由于历史的惯性、社会的习俗、经济的负担、政策的导向,中国大学还是中国大多数年轻人的首选。如果情况发生变化,一些其他机构也能提供物有所值、充满后续机会的高等教育,年轻人还一定会选择我们的大学吗?报业、零售,金融,出租等行业,一夜醒来发现自己的奶酪被别人动了(其实不是那么突然,而是早有迹象),这种情况会不会也出现在教育行业?如果这就是趋势,我们该如何转型以立于不败之地?其实,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影响,有些民办大学和地方院校已经感受到生源不足的压力。慕课有可能催化这种势头的发展。


       这一波在线教育浪潮,在社会背景和技术条件方面,与十多年前的那一波浪潮有显著不同:成本大大降低,效果明显提升。让我们再次体会这样的论断,“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深深知道十年后的高等教育会和现在很不一样,但却不很清楚到底会怎么不一样。”这其中蕴含着对现行高等教育的挑战,它将会催生大学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的变化,引起国家教学制度以及教育生态的变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