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hjmhjmhjmm 2017-02-21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译文】 由于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因此,圣明的君主就不重用我,因为自己体弱多病,旧时的好友,也逐渐疏远我了。

  【出典】  孟浩然 《岁暮归南山》

   注:


   1、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     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     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     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     松月夜窗虚。


   2、注释:

     岁暮:年终。

     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一说指终南山。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因用作朝廷的别称。《汉书·高帝纪》注:“尚书奏事,渴见之徒,皆诣北阙。”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寐:一作“寝”。

     虚:空寂。一作“堂”。

      一般来说,此诗并不属于近体诗"五律",尽管几乎所有的选本都把它作为"五律"入选,如著名的《唐诗三百首》即是如此。盖首句格律为"仄仄平仄平",而且末尾平声字属于押韵者,尽管对句中"归"字为平声,但它似乎并非属于人们常见的"隔句拗救"格式。然而,这种诗格在孟浩然集里却颇多见,大诗人李太白诗集中亦颇不少,这似乎又可视为正常格律外的一种特殊"近体诗"了。


   3、译文1:

     不必前往帝宫,再去呈上奏书。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没有才能,君主弃我不用。多染病痛,朋友与我离疏。白发如霜催人老,新春一到旧岁必除掉。长忧短愁总不息,夜涤人静更难眠。月夜松林透清光,洒进窗户添空寂。

     译文2:

   我已停止在宫廷北门请求谒见,  归隐到南山中我那破旧的草庐。  

   因为我缺少才干方被明主遗弃,  由于我穷途多病故友往来渐疏。 

  时光流逝头上的白发催人衰老,  岁月无情新春逼迫着旧岁消除。  

   胸中常萦怀愁绪彻夜不能入寐,  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

    译文3:

    不再在朝廷宫门前陈述已见,返归终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

没有才能才使君主弃我不用,又因多染病痛朋友与我离疏。

白发渐渐增多催人慢慢老去,岁暮已至新春已经快要临近。

心怀愁绪万千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照窗户一片空寂。

   译文4:

   不再在朝廷门前陈述己见,回到南山我那破旧的茅屋。只因无才,才被贤明的君主废弃不用,又因身体多病,被老友所疏远。白发逐渐增多,仿佛催促人走向老年,岁暮已至,新春已经逼近。心中长怀愁绪使人夜不能寐,松影月光映窗户,四下一片空寂。

   译文5:

   朝廷不让仕人上书言事的旨意下达了,无奈之中我又回到了南山破旧的屋中。没有才干被英明的君主抛弃,体弱多病老朋友也很少来了。白发增添更显得老态,春天将来临旧岁势必辞去。忧愁满怀夜难入睡,夜晚的明月透过松树照进窗来,更感到空虚。


   4、孟浩然(公元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曾隐居鹿门山。

   隐居一段时间,又想有所作为,因而到长安寻觅机会。他的诗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名声一时传遍京师,可惜在仕途方面却阻碍重重,始终得不到朝廷重视,孟浩然受到莫大的打击,只得失意地回到鹿门山,悠游山水间。之后虽有一、两次机会,但可惜都没能施展才能。

   公元740年,好朋友王昌龄来到襄阳,此时孟浩然背上生疽,己经快痊愈了,医生叮咛不可吃鱼虾等食物,可是老朋友相聚,饮酒聊天,无比欢乐,孟浩然竟忘了忌讳,吃了鲜鱼,结果病毒发作死亡。活到五十二岁。

   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奇妙自得之趣。如《秋登万山寄张五》、《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孟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但这类诗在孟诗中不多见。总的来说,孟诗内容单薄,不免窘于篇幅。现通行的《孟浩然集》收诗263首,但窜有别人作品。新、旧《唐书》有传。


   5、《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作。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诗中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首联两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颔联两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颈联两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尾联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全诗语言丰富,层层辗转反复,风格悠远深厚,富有韵味。

   此诗系诗人归隐之作。大约在唐开元十六年(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应进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此诗发泄了一种怨悱之情。起首二句记事,叙述停止追求仕进,归隐南山;三、四句说理,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五、六句写景,自叹虚度年华,壮志难酬;最后两句阐发愁寂空虚之情。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却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富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

    《瀛奎律髓汇评》:冯舒: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作。纪昀:三、四亦尽和平,不幸而遇明皇尔。或以为怨怒太甚,不及老杜“官应老病休”句之温厚,则是以成败论人也。结句亦前人所称,意境殊为深妙。然“永怀愁不寐”句尤见缠绵笃挚,得诗人风旨。

     此诗在今人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等的著作《唐诗排行榜》排名第73名。该排行榜以“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次数”六个指标为统计分析,反映一千多年来的综合影响力。其中古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5名,现代选本入选次数排名第94名,历代评点次数排名第59名,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排名第77名,文学史录入次数排名第76名,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排名第88名


    6、公元689年,一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于襄州襄阳,这位被李白盛赞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诗人就是孟浩然。生于盛唐的他,和众多诗人一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渴望能在青壮年时代积极入世,然而事与愿违,他到40岁也未能考取进士,痛苦失望之余,只有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在某一个美丽的黄昏时分,孟浩然登上万山远望北雁南飞,鸿雁渐飞渐远,消逝在遥远的天际。他不觉想念起他的好友张五来了。天色渐晚,农民们劳累了一天,正陆陆续续地回家。只见有的在沙滩走来走去,有的走累了,在码头上歇息。而他的好友呢,却不知身在何方,想到这,他不禁泛起淡淡的哀愁。然而,秋色是美丽的,那天边的树看上去细如荠菜,那白色的沙洲躺在黄昏的朦胧中,似乎和月色交融在一起。于是,他写下了《秋登万山寄张五》:“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仕途上的不幸,让孟浩然更有机会接触下层人民。曾有一天,他的农民朋友邀请他去做客。沿途所到之处,有金黄的打谷场和碧绿的菜圃,在绿阴环抱的农家小院中,和友人一喝酒,一边谈谈农事,在那宽敞、舒展、宁静的环境里,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扑面而来,两人的聊天虽天南海北、漫不经心,却淳朴诚挚。于是,他写下了《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文人是喜欢酣睡的,尤其是春天。在某一个春天的早晨,孟浩然一觉醒来,竟然听到了久违的悦耳动听的鸟声,回想昨晚的沙沙的风声雨声,和着风雨被吹落的花儿,这是多么美丽的田园风景画,于是他奋笔写下了《春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能是仕途上遭遇的挫折太多,孟浩然在思想上有道家的归隐思想,这在某些程度上也影响了他的诗。有人说他的诗是“人生清高,诗作清淡”。在某一个黄昏,天色已经昏暗不清,只听到山寺里的钟声响起。争着过渔梁渡口的人们,向江村走去的行人,悄悄返回鹿门的孟浩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于是他写下了《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

  更能表现孟浩然隐者心态的是他的《宴梅道士山房》,他对道士生活只了了数笔,就活现了道士的日常生活,向世人阐明了天命不可违,容颜也不可永驻的道理,让人在幽默的调侃中获得启迪。

  孟浩然寄情山水,处处留心生活。又是一个日落黄昏时,孟浩然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那时,原野空旷,天空与绿树组成了美丽的蓝色带,清澈的江水与圆圆的月亮浑然一体。于是,他挥笔写下了《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即便是到了晚年,孟浩然仍然想被明主赏识。有一天,他理理满头白发,望着窗外空寂的月亮,不觉悲从中来。怀着难以言诉的忧愁,他写下了《岁暮归南山》:“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公元740年,孟浩然病卒于襄阳,一位开盛唐田园山水诗派之先声的诗人就此陨落,但他不事雕饰、清淡简朴、韵致飘逸、意境清迥、空灵蕴藉的田园山水诗却传诵千古。


   7、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淡得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闻一多《唐诗杂论》


   孟浩然,襄阳人,他的一生可以说比较简单平淡,他生活的时代是开元盛世,他的大半生都在隐居和漫游中度过,和山水鸟虫结下了缘分。然而却不能说他的心境诗中冲淡平和只在山水,他的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孟浩然的隐逸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前期的隐逸可以说是为步人仕途做准备的,带有强烈功利目的的隐逸;后期则是追求人格理想、完善其道德追求的真心归隐。他前期三十多年是在努力为科举,为入仕做准备。唐代是以词章取士的。他自强不息,苦学了几十年,自认是“词赋颇亦工”了,然后才“中年废丘壑,上国旅风尘”以求明达,抱负很大。然而现实生活常常是出人意料的,他居然名落孙山。


     然而这次考试对孟浩然的打击还不算太大,而令他入仕的梦想破灭的是因为惹怒了唐玄宗。一次王维邀请孟浩然来府上做客,两人高谈阔论时,忽然外传“皇上驾到”。孟浩然不及躲避,只好藏匿于床下。等皇上进来后,王维不愿隐瞒,禀报皇上说:“诗人孟浩然在此,因嫌身份卑贱,未敢拜见陛下!”唐玄宗是个爱才之人,听后,立即召见。孟浩然连忙出来见过玄宗。三人说了一会儿诗文,玄宗问孟浩然是否有新作。于是孟浩然就诵读了一首向皇上表明入仕心迹的诗。谁知其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联,竟惹怒了玄宗,玄宗责问到:“你不积极求仕,倒反过来诬说我弃你!”


     自此,孟浩然对入仕心灰意冷了。此后,孟浩然就四处漫游,足迹遍布山林江海,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隐士”、“高人”。连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的“诗仙”李白,也对孟浩然青眼有加,佩服得五体投地,在《赠孟浩然》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侍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的山水诗清雅中透露着豪放。《唐音癸鉴》中写道:“孟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孟浩然的诗清幽雅淡而又不失雄浑开阔,最能体现这个特点的莫过于《望洞庭湖呈张垂相》这首诗了: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样,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美鱼情。前四句“起得洋洋称题,而气概横绝”,极力渲染洞庭湖秋高气爽、寥廓无边的清远气氛:八月秋汛,湖水为满;天水相接,混而为一;水气蒸发,雾气笼罩;湖波汹涌,似乎摇动着岳阳城。气象万千,喻示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盛唐景象。紧接着孟浩然把这种气氛推向高潮,穷形云蒸霞蔚的荆楚大地,尽相巍然屹立于洞庭湖畔的天下名楼,从中见壮阔不平之气。孟诗的豪放与那些豪放派的诗究竟不同,它寓豪放于平淡之中,或在雄阔壮丽中显出一派淡泊萧散的气韵。颈联和尾联借此壮阔之气抒己之磊落不平之情,委婉地向张丞相倾诉衷肠,抒发了自己因无官位而不阿内功舒展抱负的淡淡幽怨,表露求仕之心。《瀛奎律髓》中记载到:“予登岳阳楼,此诗书左序门壁间,右书杜诗,后人自不敢复题也。”可见这首诗的功力是多么的深,这首诗的地位是如何的高,影响如何的大。


   孟浩然的田园诗把田园情趣作为他隐逸生活的调剂,借以展示其高雅情怀、隐居清寂、登临清兴和静夜相思。如《过故人庄》,这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历代说孟诗者必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在这首“淡的看不见诗了”的诗里,首联写作者前往赴约:老朋友炖好了鸡,蒸熟了黄米饭,邀请我去他家做客。10个字平平实实,明白如话,淡中有味。这两句虽是写眼前之事,却暗用了一个典故。其中“鸡黍”,出典于《论语·微子》:“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论语注疏》云:“此丈人必贤人而隐者也。”颔联两句是写赴约途中所见的村庄外景,这两句诗取景简练而富有特征,“绿树”、“村边”、“青山”、“郭外”,寥寥几笔,便把田园风光作了传神的勾画。突现了环境的幽静与和谐。颈联两句写进村以后与主人进餐之事。“面场圃”与“话桑麻”,事不惊人,语不奇警。“话桑麻”出于陶渊明《归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诗中的“故人”、“田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故人”、“田家”,而是归隐或隐居意义的“故人”、“田家”。在这里它展现了一幅朴素动人的农家生活画卷,泥土的清香透过纸背,醇厚的乡情扑面而来。尾联两句是写诗人的告别之辞,表达了“我爱陶家趣,林园无俗情”的感受。


   这首小诗写的事情虽然平常,却成功地表现了农家朴素纯真的人情和美丽恬静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由衷赞美与农民朋友的真挚友谊,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8、 你讲个笑话给英国人听,他会笑三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最后,他半夜三更醒来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终于懂了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德国人听,他会笑两次:你讲的时候他笑一次——那是礼貌;你解释那个笑话的时候他第二次笑——那也是礼貌。他不会笑第三次,因为他永远弄不懂笑话的意思。你把同样一个笑话讲给美国人听,他会笑一次——你一讲他就笑了,因为他一听就懂了。可是,你把笑话讲给犹太人听,他根本不笑。他会说:“那是老掉牙的笑话了,再说,你都讲错了。”

  英国人拘谨,脑筋动得不快,却肯下功夫去想问题。德国人死板,毫无情趣。美国人是脑袋比较灵活的人,也不懒。犹太人最聪明最世故,天生是背着历史包袱的悲剧民族,容易学有所成。中国人颇像犹太人,谦恭有余,激昂不足;苦中幽默,笑里常见皱纹,该是国运使然。唐诗有“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一句,有人颠倒窜换一二字为联,送给庸医:“不明财主弃,多故病人疏。”大妙!这是黄苗子先生说的。世事往往教人笑不出来。笔底妙语连珠的老舍,“文革”时期还是投湖自尽了。又渊博又有文采的沈从文一度给揪到天安门城楼上洗男女厕所。苗子先生说:“沈先生认认真真天天去打扫,像摩挲一件青铜器那样摩挲每一个马桶,将来有人写‘天安门史’,应该补这一笔。”“忍”功真是中国的国粹了:忍着哭,忍着笑,忍着所有逆来的横祸。沈先生背着30万字的《中国服装史》初稿到咸宁干校,结果被扣下来,丢了。老人家居然有勇气重新写出一本来。《阿甘正传》里说:生命像一盒巧克力糖,你永远不知道盒里乾坤。不是每一个民族的生命都像一盒漂亮的巧克力糖。幸好沈从文会说:“中国的刺绣,美呀!汉代漆器纹样,美呀……”(董桥)


    9、文章写得妙,不代表写作者人品高洁。严嵩才情那么高,他就真的飘飘乎贤者哉了吗(当然,你要是以此为严嵩正名,那就是另一个话题#如何优雅地平反#了)?


   倘若文章作假则无法判断作者的人品。食物有质检,文章除了只看相同字符不看上下文的查重系统还有什么?况且质检系统没查出的问题,直接导致国人体内的抗体远超国际水平。


   退一步讲,真实的文章展示的也只是作者的一部分想法。世人管中窥豹,不免使作者的人品得不到正确认识。


   我认识一些写评论的老师。他们在私下侃侃而谈,大有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如今万户侯的气魄。然而他们的文字如果不是在描摹风花雪月,就是在小心地割掉自己抑扬顿挫的语气词,中规中矩地在层层霜打雨降下保留自有文字田。那些作品流传出去总会惹人耻笑,被人议论为捧谁的脚。然而他们并不能为自己正名。何必为了博取虚名逼老板炒掉自己。


   李白说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他也写过《大猎赋》这种不成功的马屁文章。孟浩然也并非一向春眠不觉晓,只是曾经有一位皇帝站在他面前,他没有好好珍惜,多讲了几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类的矫情话,从此只能留一个淡泊名利的才名。事物总是随时间发展而发展,一个人的文章也随作者心境不同而迥异。文章有时也因阅读对象不同而风格大变。鲁迅除了俯首甘为孺子牛外,还一口一个小刺猬地喊爱人呢,难道据此说他心性不定人格分裂吗?


   倘若要从文章入手判断一个人的人品,那么首先得打消写作者们自我阉割的顾虑,消灭那些文章作假的动机。此外也得有一个尊重写作者的心态,不是从只言片语中寻找作者的人品,而是从他一直以来的作品中感受他完整的人格。如果不能做到这些,文章和人品之间并没有什么关系。


   10、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曾隐居鹿门山又称之为孟山人。读孟浩然,是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小诗开始。在朗朗诵读声中走进诗人描述的场景,清爽淡雅扑面而来。心中话,眼前景,平实简单,并不用典,但却让人品味悠长。春眠花瓣雨,啼鸟声,真切切,情深深,语淡淡。那一年那一日,那一个晨起,竟如此收获大自然的清爽。有人说,孟浩然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当时真切的感受。当然,今天读孟浩然,也能够从字里行间读出质朴和亲近自然直抒胸怀的感受。

    打开孟浩然,一定要从一首《岁暮归南山》说起,据说,这一首诗曾惊动王公大臣,搅动政治波澜。事实上,就是这位孟君为诗弄笔是高人,可处事太简单太实在就是太傻。殊不知有些真话是不能直说的,隐藏自我者,无论古今,均为高人。全文如下: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翻译: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诗作很平实。“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直接表述了世间冷暖。端的是太真太实!更可爱的是,这位浩然先生竟然在君王面前丝毫不藏地读了出来,最后落了个永不可用的皇家“定价”,从此,断了孟浩然从政为官的念想。话说当年王维乃山水诗画名家,所撰诗篇经久不衰,所画山水与时间同在。即便是这样,王维却一直推崇孟浩然,为浩然举荐,为浩然画像:“状欣而长,峭而瘦衣白袍”。想必孟浩然当年该是何等的潇洒如何的雅兴?难怪王维敬其诗作,赏其风雅,将画像悬挂于郢(yǐng)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有说在武汉武昌有说在湖北钟祥笔者倾向于后者)。可见当年孟浩然与王维的交情之厚。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四十岁上在长安落第后,诗人王维邀请其到供职的翰林院相见,没成想唐玄宗驾到。孟浩然一时紧张躲到床下,王维不敢欺君,道出实情。唐玄宗不仅没生气,还命孟浩然出来作诗。孟浩然便吟咏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结果怎样?一句:“不才明主弃”,惹怒了玄宗。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何为因放还?既:因命放归南山,终身不仕。这结果,谁能料到?估计孟浩然会瞠目结舌,王维也一定悔不当初。于是,孟浩然回老家襄阳。至此,鹿门山继续收留这位爱山读水的风雅之士。

   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孟君看惯了秋夜春风,听懂了山谷鸟鸣。然,却读不懂居于庙堂之上的呓语,却读不懂君王到底喜真言还是闻假话。懵懂中出卖了自己,但却鼓足了与鹿门山为伴的勇气,自此不管古道西风瘦马还是春风得意马蹄急,孟浩然都端坐鹿门山,成为一位当然的隐者。后人旁白:任何高人抑或是凡俗夫子,一定与时代相关相伴,脱离时代超越者寡。或许是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成咒语,自此,浩然君便真的是成为鹿门山中孤独客,

   

  11、寂寞是一首古老的曲子,在心底缓缓升起。回首昨日,昨日已成残花,那曾经的灿烂,那曾经的黯淡,犹如两行清泪,一边流着的是快乐,一边流着的是悲伤。

室外清冷,室内温暖,而心情则游离于冷暖之外,理想中的宁静而致远。持一份恬淡,置身于悠扬的乐声里音符伴文字,描述一段和孤独寂寞有关的章节。

我的寂寞,因为思念;彼此寂寞,又是为何?或许一个人,便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便折射着一条独特的生活轨迹,寂寞的情绪相同,但是寂寞的内容却有着千万种的理由。

读书,竟在丝帛竹纸之间,阅得古人的寂寞。寂寞在唐朝,曾是我读过的布衣诗人孟浩然“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怀才不遇之叹,是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的孤独之悲;寂寞在宋代,则成了李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的亡国之痛,是易安居士“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飘零之调。

    我们不是因为内向而孤独,也不是过于美丽而孤独,更不是由于过于卓越而孤独,我们是因为太浮躁,不能静下心来,所以就害怕奋斗的枯燥而孤独,忍受不了奋斗的单调而寂寞。

记得周树人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我想说:“不在寂寞中重生,就在寂寞中沉沦。”因为,远离人世嘈杂,忘却岁月风尘,在灵魂的深处,撒一些花籽,生命将会以另一种方式悄然延续并再次辉煌。

   

  12、午夜的天空充满了梦幻,那一片的黑色让人感到了窒息,又让人无法不激动。耳边流淌着许巍的《曾经的你》,熟悉的旋律引起了熟悉的痛,就像水流过掌心的清凉一样的熟悉。“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年少的心总有些轻狂……”,青春岁月的故事载着不变的乐章,总是在年少轻狂中悄然离开,没有稍微的停顿,如白驹过隙的无形。

不知道从何时在不知不觉中习惯上了许巍的伤感歌喉,一切就像一场戏剧,我只不过是在人生的舞台上重复着轮回为我烙下的命运。有位朋友和我开玩笑说许巍的歌声中充满了沧桑,真的适合像我这样的老男人去听,去唱。他说完这话就不怀好意的看着我,希望从我的严重找到一丝的不快。可是我的表现让他很失望,因为我只是笑了笑,继续把正在播放音乐的耳塞放回,继续沉浸在我的梦想世界中。

“雨后的天空白的,下雨的是灰的,朝霞和晚霞的时候是彩色的,正午是金色的……”,青春路上的故事充满了色彩和起伏,将天空的包容万象容纳在其中,为我们的出场增添了一束光洁的绮丽。我一直都在考虑向天涯的方向出发,可是在我的路上我迷路了。找不到出去的路,找不到来时的路,只能一个人在陌生的世界摸索着,好想知道为什么,可是天地不给我这个机会。

“五光十色”是不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奇妙呢?也许有人会答我是“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可是在这一切的背后我们又怎么能够明白那些仗剑走天涯的游子的苦恼。“不才名主弃,多病故人疏”,在青春向前的路上,我们一直在跌宕起伏,向那奇幻的圣地前进,不敢停顿!

雨后还是雨前的天空,都不是我可以明白的。因为它喜欢变化它的本质,就像我们的青春戏剧。“有难过也有精彩,每一刻难过的时候,就独自看一看大海,总想起身边走在路上的朋友,有多少正在疗伤……”我们不经意的回首发现了它的美丽,神奇。突然之间明白了那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兴奋。

也是在向前的路上我们懂得了,青春的戏剧并不是在重复,也是在变化的。仗剑的快乐莫过于走天涯。就像命运的轮回需要选择正确的路线。

青春的旋律喜欢高唱“流逝的不等于失去,失去的不等于不在”,飞鸟的痕迹永远会留在我们心中,不会改变的。变化的色彩就是那种无法预约的“五光十色”。

“让我们干了这杯酒,好男儿胸怀象大海,经历了人生百态世间的冷暖,这笑容温暖纯真……”就让我们这样豪爽的喝干青春敬的酒,大步向前……


   13、只是想告诉大家,对人生道路的曲折要有心理准备,不要因一点挫折而气馁,有了一点成绩就忘乎所以,人要有“任凭花开花落我只闲庭信步”的平常心,要能够做到宠辱不惊。有人曾问过我人生格言,我说;年轻时我信奉人要有自己的信念,自己的意志不能被别人左右,不能东风东倒,西风西倒。所以将孔子的“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能夺志”作为信条。只认死理,一点也不灵活,还自以为得计,摔跤也就难免。人到中年觉得处事为人应该慎重,不出尔反尔,不信口开河,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别人负责,所以又以“诚实守信”作为座右铭。现在老了,回想年轻时,锋芒毕露,得理不饶人,也做了不少得罪人的事,如今才真正体会到当年孟浩然那种“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的感慨。因此我现在信奉的是淡泊人生,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的恬淡生活。当然我没有陶渊明的福气,也不存在那种社会环境。因此为人处世不求能做多少有益于别人的事,但求不给别人增添麻烦而已。其实做到这点也并不容易。


   14、唐朝是真正的泱泱大国,故唐人更自信,因这自信而更气度恢宏,胸怀宽广。说话较可随便些,纵说话不当,得罪了皇帝,象孟浩然因“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而触怒了唐玄宗,终无大灾祸,不做官罢了,乐得个“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优哉悠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