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汽车产业用“市场”换到了多少“技术”?

 q1338 2017-02-22

我还是换一个题目来说中国汽车产业吧。

《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势崛起》

据外贸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口汽车2300万辆(包括1700万辆小型乘用车),同比美国出口汽车1700万辆。中国出口汽车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第一。汽车销售地通达全球180多个国家。出口汽车品牌有:吉利、奇瑞、比亚迪、长城、江准、海马、华晨、长丰、众泰、黄海、力帆、华泰、陆风、江铃。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就有中国车。

确实,中国汽车产业起步晚,技术落后,尤其是材料工业落后,导至中国汽车产量低,质量差。老司机常说三漏,漏水漏气漏机油。以二汽为例,二汽的老底子在武汉,解放初期叫武汉消防汽车改装厂,改装制造消防车,60年代与湖北汽车制造厂合作生产军用帆布蓬吉普和卡车。当的,美苏军事压力很大,国家被迫上马三线工程,将大型工业制造业西迁,在鄂西十堰组建第二汽车制造厂。那时二汽造的卡车还是三漏,驾驶室内还漏风,那时没有私家乘用车的概念,中国人根本就没想过买小车自用。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釆取了最聪明的做法:学习一一引进一一研发。在20来年的时间里,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一大汽车产销国。有些人眼睛不瞎,可心眼瞎,他们开口就说:中国汽车不行,外国汽才才好。还有些眼也瞎的人说:国企不行。事实是怎么样的呢?在中华大地上奔驶的汽车,整车进口的并不多,远不足10%,90%以上是国内生产。小型乘用车已走进千家万户,己有2亿乘用车车主,1亿卡车车主。卡车基本全是自主品牌,乘用车合资品牌居多,但近年来自主品牌比例飚升趋势明显。

说到国企、民企,国企占绝对多数,所谓民企,也是由小型国企转型成长而来。中国汽车产业5大支柱企业,分别是年营收1.2万亿的上汽,5158亿的一汽,4877亿的东风,3452亿的北汽,2978亿的长安。还是以二汽为例,90年代初完成了大布局,改名为东风,有十堰、襄樊、武汉、柳州四大生产基地,总部在武汉汉阳沌口经济开发区,又在上海、广州、长沙等10多个城市建工厂,可生产上百个型号的军用车、重型矿用车、工程车、轻型和重型卡车、大中小型乘用车,年产量达380多万辆,已出口各型汽车30万辆。初期引进法国雪铁龙年产30万辆小车生产线,继而引进本田小车生产线,以满足国内需求,近年又再造了东风本田二厂,瞄准1.6升小排量小车市场,生产能力倍增。

综上所述,我劝喷子们胡说八道之前,至少先做点调查研究。说话无依无据,与放屁何异?

谈技术的人,大多是外行,管理才是根本,中国人没学好也不爱学合资车企的那套管理模式!我在三家车企从事过质量工作,目前在北汽集团工作,这么说吧,北京现代的一套质量控制方案,在绅宝、越野车、威旺这里,根本行不通,也没人鸟,呵呵!这么说可能太空洞,举个例子吧:分析车间内发生的质量问题,很多时候是需要拆车的,包括测试和换件。在雪铁龙,是有专门的拆车班组的,协助工程师分析问题,让拆哪就拆哪,让换啥件就换啥件;但是在国企呢,没人管你,都嫌麻烦,你找工人师傅帮你拆车,根本没人搭理你,反正分析不出原因是你工程师的事儿!最后问题一拖再拖,要交车了没办法了,工人师傅随便给你修修,修好了有的也不告诉你。这就是风气和思维的问题,你不把哪有问题、换的什么件告诉工程师,工程师怎么推动零部件供应商整改?不推动整改的话,问题不是还会出!但是人家工人根本不管这个,包括车间主任,实在是没法说~

据我所知,好像还没有真正的技术,但是吉利确实用市场换技术,现在也不断地去研发,实质进展比较慢。何为国产?其实国人大部分都理解错了。除了纯进口的,其他都是国产的。你说国外品牌合资车好,那试问车还是在中国生产的(包括发动机变速箱),怎么说服一定更好呢?国内品牌车也是国内生产,发动机和变速箱都是买来的,好多使用的也是日本的,怎么质量就不行呢?再说现在的国内品牌的厂商,除了仿造水平高外,质量也不错。就像手机一样,别说什么好不好,关键能不能买得起。

中国汽车产业,根本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工艺”,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阐明两个方面。

一是汽车的“技术”就在汽车中,他不像被欧美对中国禁售的高端武器,连看都不让你看一眼,汽车的尺寸、结构和材料都在那里明摆着,你可以随意仿制。所以,我们缺乏的,不是“技术”。

二是多少年前,中国的汽车人还认为,汽车就是交通工具,就是四个轮子顶个轿子,这种落后的理念,导致了中国汽车人只把精力集中于“技术”上,他们通通都忽略了,汽车,不同于其他机械的本质属性。德国人深谙汽车的本质,他们对汽车的理解是,汽车是人与机械最精妙绝伦的结合,人坐在汽车中,就已经与机械达到了人机合一、心形相通,汽车在行驶中,就是一个人机交互的“机器人”。要让冰冷的机器完全适合人性,除了所有“技术”必须服从人性化“工艺”以外,德国人对人性化工艺的追求,远远超越了“技术”本身,有很多汽车部件工艺达到手工级,精密度达到了微米级。

既然汽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工艺”重于“技术”,中国汽车工业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首先是中国工业加工制造链的工艺,总体落后于西方工业国家,高端加工,需要高端工艺匠和精密加工设备,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国工艺匠要有沉下去,做好一颗螺丝钉的“痴迷”精神,争取在10年左右达到西方工业国家工艺水平。

其次是中国工业应注重部件精密加工业的培育、提升与升级,严密防止部件加工基础市场,被外国企业占领。

总之,汽车行业,先进工艺重于先进技术,技术是工业之形,工艺是工业之神,只有神形兼备,才能登峰造极。

日本70年代左右的车质量也是很差,为了生存而发挥工艺精神,把产品做到精益求精,结果才能打开世界的一片天地,现在的欧盟车的一些品牌质量上都不能和日本国内出产的比,只是品牌包装打得响亮,中国要造出质量好车得靠私营企业,在管理系统彻底进行到底运转,才有一片天,国企的通病的关键是用人不当,还得照顾有关系人员,群带风关系,一串葡萄逻辑,养的是一群老鼠,这些都是甩不开包袱,管理层觉得老爸有钱,输得起,钱不是我的,责任感的压力消失无存,管理层还可蛮瞒天过海,各显神通,怎能有品质好车出厂呢?只可以在第三世界钻出一席之地,有质量问题的车您会买第二次吗?

大家都一样,看你怎样管,怎么能把质量搞好,样子美观,物美价廉,你就有市场,技术是最关健的,没计也是最关健的,用最少的人,,造最多的财产你才有市场,量产才能得到回报的在中国的有很多厂家,用最多的人,因为工人的工资低,有的一天要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请问能造出好车来吗,

这个问题我最有发言权,这是国内长期不重视技术工人的结果。工人社会地位低,报酬低,导致工人流动性大,进而导致工人加工技术不高,零部件精品率底下,难以大规模生产出,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产品

改革开放以来,汽车产业是以合资,以市场换技术比较早的产业。但是收效也是最不如人意的,现在中国汽车产量世界第一了,靠的还是合资,让人忧虑让人痛。开放了市场,遍地日欧美的合资车,国产车还在夹缝里图生存。合资这方面高铁做得好,在世界领先了。一汽,二汽,上汽都要向高铁学习。

没有换到什么技术!只是潜移默化的惯坏了中国车企“拿来主义”和“惰性”,教会中国车企不用搞技术研发,需要什么技术只要拿钱买就可以;国外品牌淘汰技术车型可以低价卖给中国车企,然后继续赚钱!耽误了中国车企自主研发多少年的光阴……

就不存在"换"这一说,因为开放中国市场是中国进入国际贸易体系应尽的义务,既然是义务你凭什么让别人用技术来交换?别人也有开放市场的义务,你完全可以在你的优势项目上去争夺别人的市场,比如服装鞋帽等等。中国的国际贸易几乎每年都是顺差,算算总账还是赚了。贸易的精髓本来就是互通有无的交换,你啥都有了别人也就不和你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