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举制的祖宗,首例底层人进阶朝堂的制度,却因世家大族垄断失效

 金色年华554 2017-02-22

如果列举对中国人影响最深刻的东西,科举制一定位列榜首。时至今日,科举制遗留的痕迹一样清晰的影响着我们。看看身边大家对学区房的追逐、对高考的重视,就知道在这个社会最最底层的文化基因里,对科举功名的追逐是多么的强烈了。

我们都知道在隋朝的时候,正式确立了科举制。从此,最普通的老百姓都可以通过科举,走进官场,迈进朝堂。科举制疏通了社会上下层之间沟通的管道,让朝堂不再只是贵族们的专利。这一点让西方人陈赞不已,要知道他们的贵族制一直延续到了近现代。

可对我们中华文明来说,科举制只不是是最后的展现形式。在科举制之前就有了让普通老百姓当官的路径,正是在这个制度基础上,有了后来的科举制,这个制度叫察举制。【历史深处】这一期和大家聊一聊察举制的产生与消亡。

科举制的祖宗,首例底层人进阶朝堂的制度,却因世家大族垄断失效

图1、秦汉二十等爵及福利待遇入图片描述

公元前221年,秦帝国建立代表着中国从此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大帝国时代。从那时候开始,就有了一个难题,做为权利核心中枢的中央朝廷的官员,应该从哪里来。秦是靠军事上的强势取得政权的,秦的时候,朝堂上站着的多数靠军功起家的人。秦二十等爵,让最底层的战士有了机会,站到朝堂的最高处。不过血腥味重了些。秦立国时间很短,打天下的人没站稳呢,就被推翻了。汉初和秦其实是一样的,朝堂之上的官员多数都是跟着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人。可到汉文帝的时候,就遇到了朝廷人才紧缺的问题。只在中央官员里找,让这个世家一个个坐大,肯定不是皇帝乐意的。于是汉文帝就下诏,要求举贤良方正。到汉武帝的时候正式要求举孝廉。从此察举制开始了将近七百年的历史使命。

科举制的祖宗,首例底层人进阶朝堂的制度,却因世家大族垄断失效

图2、汉武帝

察举制本质上是一个自下而上举荐人才的机制。察举制的基本策略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任命官职。

察举制,从诞生开始,科目由少到多逐渐增多,可以大致分为常科与特科两大了。常科又称岁科,就是一年一科的意思,包括四个大的类别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就类别就比较到,是针对特殊人才专门设立的,类似于今天的特殊人才招聘。

察举制岁科中最重要的一科是孝廉科,也最为知名。在中举人之前,民间人士最重要的上升途径就是被举为孝廉了。孝、廉有「孝子廉吏」的意思。「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茂才是为了避讳汉光帝刘秀的名字,由秀才改过来的。不同于孝廉是以郡县为单位举荐,秀才是有在任两千石的高官举荐,面向的对象是已经在在仕途里的官员。「察廉」就是察举廉吏的意思,针对的对象主要是低级官员。光禄四行,指的是质朴、敦厚、逊让、有行(或作节俭)四种品行,被举者为光禄勋的属官。

察举制中的特科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明阴阳灾异、勇猛知兵法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贤良方正科,是皇帝听取天下言论的重要管道,今天公务员考试中的策论最早的源头应该就是察举制中的贤良方正科。其中最出名的一科是明经科,唐代所说的“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就是明经科,一直到宋神宗的时候才废除。勇猛知兵法后来在科举制度中,演变为武科。

科举制的祖宗,首例底层人进阶朝堂的制度,却因世家大族垄断失效

图3、测臂力的武科举

察举制作为第一个下层百姓走进中央朝堂的制度,在汉初是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的。汉朝的很多官员都是通过察举制,被朝廷发现,进而成为朝廷栋梁的。但察举制本身的局限性很多,以孝廉为例,孝廉是很主观的评价,很难量化,而且孝子廉吏真的适合当官吗。推荐官员的标准,和做官所要的中间有很大的错位。

科举制的祖宗,首例底层人进阶朝堂的制度,却因世家大族垄断失效

图4、被士族垄断了的察举制

察举制缺点很多,但真正让它走向绝路的是察举制和世家大族利益的捆绑。察举制本身是让民间人才不拘身世为朝廷所用,但社会的分层注定了以社会舆论评价为标准的察举制最后会成了某些家族的特殊通道。东汉末期,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核心的问题就在于察举制与世家大族的紧密捆绑,让社会上下层的流动管道被锁死了。终于,察举制让位给了评价标准更加客观的科举制,但科举制中不少成分都是从察举制中来的,前后的传承关系也很明显。

这一期关于察举制的介绍就到这里。【历史深处】和你一起解读历史,欢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