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上海高帅富白富美玩什么? 跳跳舞!吃西菜!学骑马!

 街心舞苑 2017-02-22

百乐门与舞迷


如今去海外后从未回过上海的人已不多了,但在八十年代中期我去美国旅行时,时常会遇见一些亲友向我询问关于上海的情况,尤其是和过去生活有关的那些场所。几乎所有的人在询问时都会提到百乐门舞厅。


这些人都已在美国居住多年,当然都去过拉斯维加斯或大西洋城等赌城,那里任何一家酒店中的舞厅都要比百乐门豪华得多,乐队的规模和演奏水准也高得多,那何以会对百乐门如此念念不忘甚至魂牵梦萦呢?


说穿了原因也很简单,只因为那里和其他一些场所维系着他(她)们已经消失的青春年华———而青春则往往是人生中最可宝贵的一段时光。他(她)们也并非仅为出于怀旧而忘不了百乐门,毕竟在他(她)们热衷于跳舞的年代里,百乐门是上海滩上最有名的一家舞厅。


当时被称为舞厅中的“四大名旦”,便是百乐门、仙乐斯、新仙林和大都会。其中尤以百乐门因开张最早,规模最大和装修最为华丽而最为有名。


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上海的公共租界开始向西发展,静安寺以西的沪西“越界筑路”地区逐渐成为高级住宅区。中国商人顾联承看准了在这一带开设一家舞厅有利可图,于是在1932年投资白银七十万两,购下静安寺有轨电车总站邻近的一片土地,营建高级舞厅。


七十万两白银折合当时通用货币一百二十七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相等于一千名纺织女工十六年工资的总和,或能在邻近的川沙、南汇等县里购置近两万亩良田。这所舞厅由建筑师杨锡谬设计,落成后取名为ParamountHall,并且以谐音取名为“百乐门”。建筑共三层,底层是厨房和出租的铺面,二层是大舞厅和宴会厅,舞厅中间的大舞池面积达五百平方米,舞池地板下用汽车避震钢板作为支托,这样在跳舞时会产生微微浮动的感受,这便是舞客们所称的“弹簧地板”。大舞池周围有几个可随意分割的小池,可以让人学习跳舞,也可以让情侣们在其中相拥着轻语曼舞。整个舞厅中非但装修豪华,并还装有冷暖中央空调,这在近七十年前属于非常先进的设施,从而也更吸引来更多舞客。


这幢建筑的三楼还造有一个规模较小的舞厅,取名为“买斯干”。中间那舞池的地面用坚硬的钢化玻璃制成。在上面跳舞时双脚滑动格外轻快,动作也更能显得优美,特别适合于跳华尔兹和吉特巴等快速舞步。


一个颇为有趣也挺耐人寻味的现象,便是在小说和电影电视里,同旧日上海的舞厅有关的,那几乎必定是百乐门。百乐门成为:灯红酒绿的“十里洋场”的象征;豪门富室销金挥霍的场所;黑道流氓肆虐逞威的地方;欢场女子“捞世界”的场合。宪兵、警察、舞女、富贾、特务、赌棍、拆白党、流氓,形形色色的人物通过小说和影视在这里登场表演。争风吃醋,敲诈勒索,刀光剑影,凶杀厮拼。



“菲亚克”厨房与吃客


淮海中路1004号现在是一家眼镜店。在改革开放之前,这家眼镜店原址是一家大众化饮食店,是“文革”前的一家西餐馆改成的。


那家被改掉的西餐馆名叫“家”,也有个英文店名。并不专门供应哪一个国家的菜式,英、美、法、意甚至连墨西哥菜也有供应。这类西餐馆在香港有个挺堂皇的名称,叫“国际式餐馆”,实际上还是盘“炒什锦”。


“家”是1956年工商业合营之后的事,在这之前也是家西餐馆,由于邻近杜美公园(今襄阳公园),因此起名为Park Resturant,中文便叫派克饭店。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法租界霞飞路的中段(即今之淮海路由思南路口至襄阳南路口)是全上海西餐馆最集中的地段,由东向西数来有东华俄菜馆、檀金山咖啡西餐馆、兰村西菜馆、复兴西菜馆、卡夫卡斯俄菜馆、华盛顿西餐馆(红房子西餐馆淮海路现址)、宝大俄菜馆、茜村西菜馆(在淮海坊弄口)、美沁夜总会西餐馆、派克饭店、康司坦丁勃里俄菜馆和天鹅阁西菜馆等许多家。这片不足0.3平方公里的地面上集中了十几家俄、英、美、法、德、意等各种菜式的餐馆,另外还有更多数目的咖啡馆。无怪人们常说当时的法租界是“东方的巴黎”,又把霞飞路称为“上海的香榭丽舍大街”了。


当时派克饭店只能算是挺普通的一家,但这家普通餐馆从1946年初一跃成为上海滩上一家有名的西餐馆。上海的许多达官贵人、少爷小姐和嗜好美食的人们都趋之若鹜,一时间名声大振,甚至超过了开设在近处的喜乐意(法文店ChezLouise,1956年改名为红房子西菜馆)和碧罗饭店(法文名Pecaio,在原葛罗希路,即今之延庆路上)这两家有名的法式餐馆。原因是它聘到了一班战后留在上海的意大利好厨师。总厨长阿曼多·菲亚克看中了霞飞路地地段,因此便接受了派克饭店的聘约,但提出了两项条件,一是厨房人员除支取薪金外,还要按月在饭店纯利润中提成分红,二是饭店要在原来的店员上加上厨师的姓氏,便是“派克饭店·菲亚克厨房”。


由于这是上海唯一一家专门供应意大利菜式的餐馆,位置又在霞飞路上的“黄金地段”,开张之后,生意十分兴隆。每天晚餐时间里各种型号和牌子的私家轿车都会在门前排成长龙,再加上在门前候客的人力三轮车,使原来较为宁静的这段霞飞路上显得相当热闹。


当时上海教会大学如圣约翰、沪江、震旦和东吴(法学院)名的学生大多是富家子弟,男女同学间谈恋爱,男生追求女生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套路:请喝咖啡———请吃晚饭———请跳舞……其中的请吃晚饭大多也是上西餐馆———上那些有名的西餐馆,倘若不预先订座,就会有向隅之虞。


上海解放后不久,原来的那班厨师便回国去了,但饭店门前那块“菲亚克厨房”的大招牌还摆在那里,后来不知在什么时候取下的。经营的特色也起了变化,从原来的意大利菜式改成了那种“炒什锦”的“国际”菜式,价位也随之降低,走中档路线,因此生意仍不错,只是顾客的成分和过去有所不同,是以一些求实惠的中、老年人为主了。


哥伦比亚骑术学校与骑手


当年上海还有两块“租界”,便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眼下属于长宁区范围内的那条番禺路叫哥伦比亚路,在公共租界辖区之内。和番禺路交叉的那条新华路还是大片田野和村落,其间有座集镇叫法华镇,因此后来在这里开辟马路时便取名为法华路,到五十年代时才改名为新华路。


不少人都去过番禺路、新华路口的上海影城,也知道毗邻有家银星假日酒店,但当年这里只是一片用砖墙围起的空地,里面有一排平房和几排马厩。门前竖着英文招牌:COLUMBIARIDINGSCHOOL。


译成中文该是“哥伦比亚骑术学校”。


当时上海盛行赛马赌博,光赛马场便先后有过三处,便是公共租界静安寺路上的跑马厅、江湾赛马会和引翔乡赛马场。其中数静安寺路上的跑马厅面积最大,存在时间最长,马匹和骑师也最多,那里马厩中的马匹大多是归私人饲养的,骑师也大多由马主雇用,另外还有专门调训马匹的调马师。倘若这匹马在比赛中跑赢,马主、骑师、调马师都能得到奖金和奖杯,但能获得最多荣誉的还是骑师,因为在赛马中能否获胜的最重要因素还在于骑师的骑术。一个能经常跑赢别人的骑师便能享受到极其优越的生活待遇:高薪厚赏、华丽住所、名贵汽车、醇酒女人,甚至还能跻身“上流社会”,这在当时的上海以及所有有赛马赌博的国度和城市里都是如此。原因说来也挺简单,就只一条,便是在骑师、马匹和调马师的身上维系着赌客们赢大钱甚至在一夜间暴富的希望,而骑师更是这希望之链上最为关键的一环。


但开在哥伦比亚路上的那家“骑术学校”却并非培训赛马骑师的地方,那里只教授一些普通的骑马本领,从上马、下马,慢跑,小跑,奔跑到学会跨栏为止,更高难度的骑术就得去向职业骑师或骑兵学了。这家骑术学校的校长也就是老板是个英国侨民,聘用的名教练都是白俄,都自称过去是哥萨克骑兵军官,姓名都是什么“洛夫”和什么“斯基”。杂役则都是中国人。


最早到这里来学骑马的都是居住在租界上的外侨,其中尤以英国人居多,一方面作为运动和体育锻炼,一方面又作为郊游。


到西郊骑马在当时不仅是上海某些年轻男女的一项体育活动,还是时尚的娱乐和社交活动。风和日丽,青春结伴,红男绿女,带上野餐食物,租好马匹,骑到虹桥或龙华郊野,席地而坐,吃喝和嬉闹一番,这也是当时一部分讲究“洋派”的“少爷”、“小姐”们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就和平时的吃西菜,看电影,跳舞,打网球一样。邀女朋友同去骑马,要比请女朋友去跳舞更显得有“绅士”派头,倘若还处于热烈追求阶段,那么这一招所能收到的效果是会比请跳舞或看电影显著得多的。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上海租界,哥伦比亚骑术学校就此停业。抗战胜利后,由于原址已造起了弄堂房屋,便移到中山西路上重行开张,但老板已换成中国人,“学校”里只有马夫而无教练,已成了家纯粹出租坐骑的马房了。



作者:树芬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