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梦回淮海路曾经西菜馆林立的那一段

 好办法 2019-11-01

三年前,我写过一篇《梦回淮海路那个最后的街角》。这也是我这个公众号的第一篇所谓的“十万加”。

很多读者给我留言,尤其是老卢湾的,说,你可以一直朝东写过去的呀。那我今天就来试着写写茂名路到瑞金路这一段吧。

话还要从六年前讲起。

因为帮电视台纪实频道做一个叫《闲话上海滩》的节目,我有幸认识了编导小金。有一两年了吧,她一直在问我,当年“上海西菜社”到底在淮海路的啥地方,哪一个门牌号头啦,侬吃得准弗啦?

我到现在也不敢拍胸脯,真是惭愧之极。

真要拷问我的私人记忆,我记得小辰光,从茂名路朝东走,过了沪江剃头店和永庆里,街面房子是突然凸出来的。那凸出来的门面到隔壁一只弄堂口,大概有四开间。“上海西菜社”就在东面的第二间,门面朝北。不过,那时候大家都叫她“宝大”。

讲“宝大”在“金龙”、“金都”(绸布店)斜对过,大致不会错,门牌号头,就算了。

图左是国泰。图右永庆里朝东,果然门面房是凸出来的

将“宝大”记得那么牢,是因为小辰光听弄堂里那些所谓的“老克勒”讲,“上海滩上的西菜馆么,顶顶有名气的是三个‘大’。”

哪三个大呢?那就是宝大、德大、大西洋。

据说,吃西餐者,没进去吃过这三个“大”的,不作数。到现在,恐怕没听过的也不少吧。

上海西菜社,也就是“宝大”的位置难以捉摸,是因为从茂名路到瑞金路这一段淮海路,变化实在太多太大了,西菜馆分分合合,像变魔术一样。

我上面讲的什么东面第二间,很可能也只是某个时段,几年功夫。我讲四开间,我也曾经查到此地有过5只门牌号头。所以还是吃不准的。

吃不准,只好翻资料。翻资料也可以翻到云里雾里,不甚了了。

有人讲,最早此地叫“华盛顿”,也有人讲,最早此地是“DD’s咖啡馆”。又有人讲,1940年代初,此地就叫“上海西菜社”,“DD’s咖啡馆”搬到东面一点去了,与“复兴”作伴。

还有一种讲法,“上海西菜社”曾与“华盛顿”并肩而立,后来“华盛顿”被并掉。没几年,“上海西菜社”也招牌换记,叫“宝大”了。至少1945年时肯定叫“宝大”。

这张照片里,就有5开间,宝大在东面第三间。

不过,1947年的行业指南地图上,未见有“宝大”,此地竟然开过一爿白铁行,修铜吊做烟囱管?

反正1956年公私合营时,这里又叫“宝大”,继续卖西菜。

我原来也看不懂。

后来我在那篇《梦回淮海路那个最后的街角》时,写到陕西路上的“野味香”,迎来了很多留言,众说纷纭,很有意思。

综合起来看,原来“野味香”也是分分合合。先是开在淮海路918弄(此弄还在)里;生意好了,跑到陕西路上开分店;后来分店居然并掉总店;“野味香”原来不卖野味的,后来也卖过熟菜野味麻将鸟的;隔壁曾经有家宁波汤团店,后来也合并,所以有人讲,“野味香”本身就卖宁波汤团的。

原来大家说的,都对。

“宝大”也是。到1966年,自然开不下去了。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 “宝大”与“红房子”一起,第一批死灰复燃。靠瑞金路的“复兴”也恢复了,不过1973年初我去吃葡国鸡时,只有一开间。后来变成“成都饭店”,有三四开间。而“复兴”则好像顺手并给了“宝大”,而且好像也改名“上海西菜馆”了。

1980年代街景。“成”字下面即当年“复兴”

这还没完。1990年代初,有朋友讲,越剧“尹派”小生赵志刚先生在淮海路开了一爿饭店,我们去捧捧场。走去一看,店址正是原来的“宝大”。未几,又关张。

后来是不是又叫过“上海西菜馆”我已记不清,反正现在叫“红房子西菜馆”了。

1980年代的上海西菜馆,两开间的

这样翻来覆去地查对,对我来讲,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我终于有点弄明白老底子这一段淮海路的繁华了。

国泰电影院就是这一段淮海路的西端

淮海路从茂名路到瑞金路这一段,大概就是三四百米路吧。从1920年代起,白俄就在路南先后开出过五六家咖啡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为鼎盛,同时并存的据说也有过四五家。

比如宝大、华盛顿、卡夫卡、DD’s、复兴、东华等,具体已无法一一对号入座了。再加上茂名路西面的“老大昌”,瑞金路朝东一点的“蓝村”,以及南昌路的“蕾茜”,想想也已珠玉满堂,美不胜收。

如果图右高楼即爱司公寓,那“卡夫卡”就开在路北了

顺便讲一句,当年淮海路最富盛名的西餐馆,要数“宝大”和“蕾茜”了。“宝大”的美式明虾、麦尼鲑鱼与烟鲳鱼,人们都津津乐道;“蕾茜”的金必多浓汤、椒盐三饼和鸡堡饭,大家也赞不绝口。

更有甚者,同样也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路北还开出过四五家弹子房。“国泰”楼上的夜总会一直有打落弹的,二楼三楼都有。国泰隔壁弄堂笃底,还开出过一家弹子房(现在在做餐饮)。双子别墅(后来的电影局)里也有一家很高级的弹子房。而瑞金路口的爱司(Estrella)公寓旁边,还有一家弹子房,叫和平弹子房。1970年代,我跟二哥去打乒乓,还看得到墙上的落弹(Snooker)的记分牌。

这边厢四五家西餐馆咖啡馆,那边厢四五家弹子房。于是,一幅幅画面便浮现在眼前。昏黄路灯下,两边霓虹闪烁。

西餐馆里,窗帘是天鹅绒的,长长的流苏一直宕到地上。头顶是水晶吊灯,眼前是枝架形银烛台与擦得锃亮的银餐具。墙上是俄罗斯画家的原版油画,唱机里播放的是柴可夫斯基的名曲。

人们刚从路南酒足饭饱出来,又到路北去打(甚至赌)几局落弹。双子别墅里还有露天大花园,可以吃吃咖啡,劈劈情操。打好落弹再回到路南来夜宵。此等繁华,只有1990年代长期泡在乍浦路、黄河路的人,才能有一些些想像吧。

马斯南路上的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

事实上,赫赫有名的特卡琴科兄弟咖啡馆就开在思南路上,离淮海路口很近,离这一段淮海路也很近。“特卡琴科”据说是淮海路最早的,也是上海滩最早的之一,1930年就在那里了。生意好得不得了,周末订不到位很正常,里面还有跳舞助兴。

那幢三层楼小洋房拆了以后,造了邮局。

据说是当年俄式咖啡馆里的场景

只可惜,淮海路西餐馆的招牌变来变去,最后变没的是旧时味道,美食的和情趣的,都变了。

据记载,当年淮海路上的西餐馆都是价廉物美。在这里,可以吃到正宗的黑鱼子酱和法式鹅肝酱。“浓郁的罗宋汤中有一大块厚实的牛肉,主菜也很厚实,一般是两块炸猪排或两只牛肉饼或三只炸明虾任选一样,价格与一碗花色浇头面或一客两菜一饭的中式客饭相仿”。

即便是路边奏乐卖艺的白俄老人,坐进来点一盘罗宋汤(价格只相当于50年前的三四角洋钿),然后可以罗宋面包挺吃,老板和跑堂都决不会给他白眼。

1972年戤美国赤佬尼克松的牌头,上海恢复西餐馆后,红房子、宝大、复兴,我都去过。那是我第一次吃西餐,没有比较。带我去的老阿哥老阿姐都说味道好,那就还好。

不过那十年里,服务已经大失水准。营业员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怎么可以服侍别人。没让你像当时中餐馆那样自己排队端菜就算客气的了。

到了本世纪初,据媒体报道,这里的西餐不但菜式味道缺缺,服务狠有“特色”。一帮上海老阿姨自说讪话帮顾客做主:“差不多了”,“倷迭点够了,多了吃弗忒浪费嗰”,一种胡调式的亲近,西菜馆活生生开成了大排档。

老板也狠有“特色”。有一年,朋友打招呼过来,让我去宣传宣传那家西餐馆。我说,若定调于怀旧,我就去。但只介绍罗宋汤、上海色拉和炸猪排。

后来,当时的老板托人传话过来,讲炸猪排就不要拍了,因为根本不赚钱,要么介绍介绍阿拉的牛排?那时,上海已经有吃牛排的好地方,谁会为了吃牛排去他那里呢?此事遂黄。

去年,电视台《新闻坊》要采访我,一定要在“红房子”里拍镜头。为了拍摄需要,摆摆样子,点了一只汤和一块炸猪排。叫我吃,我是没胃口。后来给摄像大哥吃忒了,也许他做生活吃力了,他说味道还可以。

(完)

附记:

文中既然提到了上海西菜三个“大”,就顺便简单说说另外两个“大”的情况吧。

1897年的德大牛肉庄,地点不详

“德大”原来是卖牛肉的,有图为证。1897年就有,老得烧不酥。店面也是搬来搬去。很多人的印象是她在中央商场的时候。

四川路上,一扇小门,一部小扶梯,令人印象深刻。讲是做西菜,其实与隔壁“东海”一样,西点咖啡为主的。终于又要搬走了,现在搬到成都路高架下面,氛围也已大变。

德大门口那段四川路

五年前,电视台约我去那里做个采访,我早到了一歇,就在楼下坐了一歇。烟雾缭绕(那时尚未禁烟),高声谈笑,客人的衣着也极随便,让人想起老式茶馆。可惜了这块老牌子。

“大西洋”在福州路,门面朝南,会乐里转弯角子上,靠云南路。

三个“大”里,当年只有她倒是正宗吃大菜的地方。到1990年代,已经堕落到卖猪油菜饭黄豆脚爪汤了。有次我到斜对过大楼里的杏花楼集团(现在还在吧)采访,中午拿了张客饭票子,去吃过一次,以示廉洁得一塌糊涂。

终于,“大西洋”,连同会乐里,统统被“莱福士”这个钢铁玻璃怪物一口吞进了肚里。

上海来福士广场

至此,上海西菜三个“大”,只剩下传说了。

又附记:

淮海路从茂名路到瑞金路这一段,还有很多名店,如沪江理发店,金龙绸布店、高桥食品店、海燕食品厂、马兰花童装店、人民照相馆,等等。因为本文只讲西菜,就不再一一展开。希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