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蓝莓产业发展报告(种植篇)

 晨晓光 2017-02-22
从2000年中国开始蓝莓规模化种植,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15年的时间,“蓝莓”从一个当时连从事果树研究的专业人士都陌生的一个词汇,到如今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健康产品,从一个贵族水果走下神坛,走向全国各大超市,走向寻常百姓的餐桌。这一切,似乎演绎了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感怀。全国从事蓝莓研究的专业人员、勇于实践的种植者经历了失败、资金短缺、技术把握不到位、管理不善、或者走了弯路等等各种磨难,却依然孜孜以求不忘初衷的投身到中国蓝莓产业的发展中来,以火一样的情怀谱写了一曲中国蓝莓产业的壮丽诗篇。为了总结经验,2015年在全国各位专家和企业家支持调查的基础之上,整理分析,形成了“中国蓝莓产业发展报告(种植篇)”。报告从历史、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等八个方面对中国蓝莓产业的发展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和分析,以便为蓝莓种植者和企业家提供全面的资料和信息。本报告也是农业部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重大专项“蓝莓等小浆果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的成果之一。报告中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编者按

  一、历史

  中国蓝莓产业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研究阶段、规模化种植试验示范阶段和快速发展阶段。

  1、研究阶段

  吉林农业大学郝瑞教授在近十年的野外考察基础之上,对长白山野生笃斯越桔(注:野生蓝莓)的分布、产量和生长生态习性进行了报道,并率先提出笃斯越桔仿生栽培的理论[1-2]。吉林农业大学自1983年率先从美国引入蓝莓优良品种,1989年又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引入优良品种14个,1990年在世界上率先解决了蓝莓组培工厂化育苗技术[3],以此为基础在长白山的白山市(原浑江市)、松江河镇、安图县、二道白河镇和蛟河市率先开展了蓝莓的优良品种选育试验,经过多年区域试验,李亚东教授于1999年选育审定出我国第一个蓝莓优良品种‘美登’[4-7]。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贺善安先生于1987年从美国引入12个兔眼蓝莓品种,开展其适应性栽培试验,并于1998年对各品种表现进行报导[8]。1998年北华大学(原吉林省林科院)吴榜华教授和中国林业科学院张清华研究员通过国家“948”项目引入高丛蓝莓14个,并在长白山区的松江河镇建立试验种植基地。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刘庆忠研究员1998年从美国引入10个高丛蓝莓品种。2002年,吉林农业大学李亚东教授团队从波兰引入包括目前主栽品种在内的北高丛、半高丛蓝莓品种和优良品系70余个,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蓝莓品种资源,并陆续选育出如‘瑞卡’、‘蓝丰’、‘都克’和‘雷格西’等在内的蓝莓优良品种[9]。此后,大连理工大学安利佳教授(2000年)、大连大学王贺新教授(2004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陶龙研究员(2006年)、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魏永祥研究员(2006年)陆续开展了蓝莓的引种、育种与技术研发工作。南方产区贵州科学院植物园聂飞研究员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贺善安与於红研究员合作开展了兔眼蓝莓的引种、选种与栽培技术研究工作。本世纪以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等单位也陆续开展了蓝莓的引种与技术研发,使得蓝莓成为一个全国性的研究热点。特别是2006年以来,蓝莓项目得到了农业部的高度重视,由吉林农业大学李亚东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牵头,组织了东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院生态所等17家单位,先后承担了“十一五”948重大滚动项目、“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重大专项“蓝莓等小浆果产业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专项,开展了全国性的蓝莓引种、育种、产业关键技术研究、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工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

  2、规模化种植试验示范阶段

  我国蓝莓的产业化生产开始于2000年,吉林农业大学李亚东教授与青岛杰诚食品公司(现“青岛蓝玫瑰果实有限公司”)合作在山东省胶南建立了10ha的北高丛蓝莓基地,到2003年发展到50ha,成为我国蓝莓产业化栽培时间最早和同期内规模最大的一个生产基地,并确立了‘都克’和‘蓝丰’2个主导品种。2001年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贺善安和於红研究员的技术支持下,贵州省麻江县果品办建立了8ha的兔眼蓝莓基地。这两个基地作为中国最早的蓝莓产业化基地,有力地推进了中国蓝莓产业的发展[9]。此后,吉林农业大学先后在辽宁省的丹东(丹东蓝莓科技有限公司 2001年)、大连庄河(大连申迪蓝莓有限公司 2003年),吉林省的通化(通化禾韵农业有限公司 2004年)、安图(安图福满林场 2004年)和抚松(松江河林业局 2002年),山东省的乳山市(威海蓝金实业有限公司 2004年)等地相继建立了企业规模化生产形式的蓝莓产业化示范基地;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技术支持了南京溧水(北京蓝泉蓝莓有限公司 2004年)和浙江安吉(浙江贝莱特蓝莓科技有限公司 2004年)建立了以企业规模化生产为主体的蓝莓产业化生产示范基地;大连理工大学安利佳教授技术支持了大连庄河和丹东温室与露地生产规模化生产基地(大连越橘科技有限公司 2005年)。2000年至2005年之间,蓝莓作为一个新兴的果树树种,由于对其认识不足、宣传制约,特别是市场建设滞后,我国蓝莓产业发展缓慢,基本上是以上基地构成了我国蓝莓规模化种植生产和示范的主体,面积的扩大也基本上以企业自身扩大种植面积为主。

  3、快速发展阶段

  2006年以后,各地区建立的试验基地陆续进入结果期,蓝莓以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逐渐被当地政府所重视,各地政府开始出台各种扶持蓝莓产业发展的政策。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蕴藏的商业潜力吸引了大量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向农业的投资,蓝莓以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巨大的国际和国内市场潜力被作为投资农业的首选树种之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投资规模大,种植生产和市场运作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生产模式。先后涌现出联想佳沃、江苏沃田、青岛隆辉、贵州金百瑞、大连来宝、云南万家欢、四川老农王、安徽紫约等投资规模超过一亿元,种植规模超过5000亩,鲜果分选、包装和市场销售一体化的大型蓝莓生产企业。并且以企业为龙头,带动当地种植大户与合作社扩大生产规模的形式,使蓝莓成为我国目前发展最快的一个新兴产业。并形成了以早期建设的产业化试验示范基地为代表的贵州麻江,山东威海乳山和青岛胶南,辽宁丹东和大连庄河,长白山的通化、松江河和临江,南京溧水等目前我国主要的蓝莓生产区域中心。蓝莓规模化种植从早期的10个省份发展到27个省市,蓝莓产业也步入了快速发展期。

  二、面积和产量

  从2001年至2007年,七年时间我国蓝莓种植面积从24ha增加到1414ha(表1),产量达到了390t,商业化种植的省份达到10个[10];而2008年以后,我国蓝莓的栽培面积几乎快速增长,到2015年全国栽培面积达到了31210ha,总产量达到了43244t(图1)。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东起渤海之滨,西至西藏高原,全国规模化种植的省份、直辖市达到了27个(表1)。使蓝莓迅速成为我国一个发展最快的新兴果树产业。从2001年至2007年全国蓝莓栽培面积年平均增长率为95.5%,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208.7%,2008到2015 栽培面积年增长率为50.9%,产量年平均增长率为81.9%。

  在全国各个省份、直辖市中,山东省、贵州省和辽宁省蓝莓规模化种植最早,也是目前我国栽培面积和产量最高的三个省份。其中,山东省栽培面积和产量一直位列全国第一位,2015年栽培面积达到6000ha,位列全国第二,而产量为15000t,位列全国第一位。由于贵州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近五年来栽培面积迅速增加,到2015年达到了8000ha,位列全国第一位,产量达到了10000t,与辽宁省并列全国第二位。辽宁省2015年的栽培面积为4000ha,位于全国第三位(表1、表2)。江苏省栽培面积和产量位列全国第四位,而种植最早的吉林省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由于具有果实早熟、市场价值高、经济效益高的优势,云南和四川成为我国最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省份。


  表1. 全国各省份、直辖市历年蓝莓栽培面积(ha)



  表2. 全国各省份、直辖市历年蓝莓产量(t)



  利用日光温室和冷棚设施进行反季节栽培生产,鲜果提早上市已成为我国蓝莓生产的一大特点,并展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进行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温室栽培果实采收期可以提前到3月底至5月中旬,冷棚生产果实采收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而露地生产为6月底至8月底。三种栽培模式配合,可以实现全年连续6个月的鲜果供应期。另外,与露地生产相比,设施生产中蓝莓生长期延长,花芽分化好,产量可提高30%,鲜果商品果率提高30%以上。日光温室生产从2001年试验栽培开始,在我国蓝莓设施生产从仅有的0.13ha发展到2007年的30ha,2008年以后快速发展,至2015年面积达到560ha,产量达到1470t(图2)。其中,栽培面积和产量以山东省最高,分别为300ha和1000t;辽宁省位居第二位,分别为250ha和450t(图4、图5)。然而,辽宁省由于秋季进入低温的时间较早,可以较早满足蓝莓的冷温需要量,因此,可以提早升温,果实提早成熟,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致使最近2年来日光温室栽培面积增加相对迅速。而吉林省由于冬季温度过低,加温效果差且成本高等劣势,日光温室生产一直没有增加。

  在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蓝莓冷棚生产除了具有果实提早成熟15-20d、果实市场商品率提高的优势外,作为蓝莓植株越冬抽条的一种防御措施显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进入丰产期,树体高达2米左右,人工埋土防寒等方法操作变得极其困难,因此,冷棚栽培在最近5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栽培面积由2001年的1ha发展到2007年的12ha(2007年产量50t),2008年以后发展快速,面积达到1165ha,产量达到6030t(图3)。其中,面积和产量仍然以山东位列第一位,分别为1000ha 和5000t。辽宁省位列第二位,分别为150ha和1000t(图6、图7)。







  三、产区和产品优势

  经过15年的发展,全国形成了五大蓝莓主产区,即:长白山、辽东半岛、胶东半岛、长江流域和西南产区,五大产区依据地理区域布局和设施生产相结合等实现了全国3月中旬到9月中旬8个月的鲜果供应期,并形成了各自区域的生产优势(图8)。


  1、 长白山产区

  目前形成的主要集中产区有通化、抚松、临江。该产区的主要特点是,无霜期110-150d,年降雨量600-800mm,而且分布均匀,雨热同季的气候条件极其有利于蓝莓的生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果实品质好。土壤为森林土壤,土壤pH在4.0-5.8之间,开垦过的农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以上,而新开荒地在5%以上,特殊地块可高达50%,稍加改良即可满足蓝莓对土壤条件的要求,该地区为我国优质草炭土的原产地,再加上丰富的森林枯枝落叶等资源可满足蓝莓对有机质的需求,使蓝莓建园的成本大大降低。特别是由于处于长白山林区,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很少或没有,极其有利于未来蓝莓有机生产的需求。蓝莓果实成熟期为7月底至9月中旬,是目前我国蓝莓鲜果成熟期最晚的区域。而对于更北的地区,如大小兴安岭,由于无霜期很短,具有鲜果市场价值的北高丛优良品种不能栽培,因此,以晚熟蓝莓鲜果为目标的长白山区是我国最有优势的蓝莓产区之一,具有全国其他地区不可替代的优势。

  此产区的唯一劣势是冬季严寒,低温可达-40℃,采用埋土防寒方式即可安全越冬。但对于生长比较高大的北高丛蓝莓品种来讲,采用埋土防寒面临劳动力紧缺和费用较高的问题。

  2、辽东半岛产区

  辽东半岛地区为典型的酸性砂壤土,土壤疏松、透气、排水良好,是蓝莓种植较为理想的土壤条件,这个区域属于长白山余脉地区,草炭土和松针落叶等资源相对丰富,蓝莓建园成本较低。属于暖温季风性气候,该区域无霜期160-180d,适宜于大多数北高丛蓝莓栽培,降雨量600-1200mm,水资源丰富。经过15年的发展,目前形成了大连庄河和丹东2个蓝莓中心产区。此产区的蓝莓露地生产鲜果采收期为7月初至8月下旬,补充了南方产区的不足,是我国优质蓝莓鲜果成熟相对较晚的生产区域。值得一提的是,蓝莓的日光温室生产在此区域内优势明显,由于进入低温的时间比较早,解除休眠早,可以提早升温,因此,同一品种在日光温室生产模式下比山东产区可以提早成熟15d左右,条件好的情况下,可以实现3月中旬供应鲜果,而且与其北面的吉林省蓝莓日光温室生产相比,不需要加温,自然升温完全可以满足蓝莓生长结果的需要。在此产区,冷棚生产既可以提早结果15-20d,提高鲜果商品率,又可以解决越冬抽条问题。温室、冷棚和露地生产相结合,可以实现从3月中旬到8月下旬近6个月的鲜果供应期(图9)。因此,这一产区同样为我国蓝莓优势产区之一,尤其是日光温室生产具有很大优势。

  此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需要越冬防寒,再者由于丹东产区降雨量过大,尤其是果实成熟期连续的阴雨气候影响果实品质。


  3、胶东半岛产区

  胶东半岛的威海到连云港地区,土壤为酸性砂壤土,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是我国优质水果产区之一。属于典型的暖温季风性气候,年降雨量600-800 mm,无霜期180-260d,冬季气候温和,空气湿度大,适宜所有北高丛蓝莓品种栽培生产,在此区北部的烟台均可以安全露地越冬,无抽条现象,青岛以南地区部分南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品种也可以安全露地越冬。目前此产区是我国北方蓝莓的露地最佳优势产区。露地生产6月中旬至8月初供应鲜果。此产区由于需冷量问题,日光温室生产比辽东半岛晚熟15-20d,因此,相对来讲,温室生产和辽东半岛相比不具优势,但果实仍能在4月下旬至5月中旬成熟上市,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在此产区采用普通的冷棚栽培,投入只有温室栽培的1/4,‘蓝丰’品种可以提早到5月中旬至6月中旬采收上市,因此,胶东半岛产区成为目前我国蓝莓鲜果冷棚生产优势产区。

  与辽东半岛相比,由于冷温需要量的限制,温室生产晚15d-20d, 而露地生产早15-20d, 因此,蓝莓鲜果的供应期比辽东半岛少了一个多月。另外,在特殊的年份,如2010-2011年冬季,由于干旱少雨,空气湿度极小,山东产区蓝莓发生了严重的越冬抽条[11],因此,该产区依然面临越冬抽条的威胁而不得不每年采取越冬防寒措施。

  4、长江流域产区

  长江流域的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一带,无霜期190-280d,年降雨量750-2000mm。土壤多为酸性的黄壤土、水稻土和砂壤土,湿润多雨,夏季高温,南高丛蓝莓和兔眼蓝莓品种表现优良。以露地生产蓝莓鲜果为目标,南高丛品种4月中旬初至6月下旬果实成熟,兔眼品种6月中旬至8月中旬果实成熟,早中晚熟品种搭配可以实现露地生产3个月的果实采收期,具有露地生产优势。

  然而,在这一产区存在的问题也相当严重。一是很多土壤黏重程度比较高,需要加入大量的有机质、河沙等改善土壤结构,极大地增加了土壤改良的成本。二是由于降雨量过大,始终面临内涝的威胁,特别是江浙和上海一带,果实成熟期恰逢梅雨季节,不但影响果实品质,而且采收困难,建议采用避雨栽培模式加以解决。

  5、西南产区

  近几年来,云南、贵州和四川蓝莓产业发展很快。此地区土壤为酸性红壤土、黄壤土或水稻土,砂壤土较少,气候条件变化多样,无霜期从190d(丽江)到350d(临沧)不等,几乎适宜所有蓝莓品种生长。此产区应该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生产目标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由于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果实成熟期较早,南高丛蓝莓4月末至6月初,兔眼蓝莓6月初至8月中旬。此产区的主要生产目标是:利用区域差异优势进行蓝莓露地生产,提早供应鲜果市场,这是北方产区无可比拟的优势。特别是云南省具有海拔高、紫外线强、光照充足的特点,生产的蓝莓果实皮厚、甜度高、耐贮运,可以依据此区域不同的海拔高度合理配置南高丛、北高丛或兔眼蓝莓品种,产区优势明显。

  目前西南产区形成的集中产区主要有:云南的澄江、玉溪、丽江、曲靖、大理,四川的成都地区,贵州的黔东南地区。

  西南产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土壤黏重,进而导致土壤改良成本增加,降雨季节容易发生涝害。另一个问题是需冷量较少的南高丛品种如‘奥尼尔’和‘密斯梯’二次开花现象严重,云南澄江地区可高达70%,严重影响第二年产量。另外,贵州产区存在花期霜害的风险。

  目前,除以上五大主产区外,华南地区的广东、广西和海南也开始蓝莓种植,在这一地区,最关键是解决冷温需要量的问题,低冷温需要量的品种如‘比乐西’可能是最佳的选择。

  四、种类和品种结构的变迁与优化

  2008年以前的主栽品种:南高丛蓝莓品种有‘夏普兰’、‘奥尼尔’和‘密斯梯’;兔眼蓝莓品种有‘粉蓝’、‘园蓝’、‘梯芙蓝’和‘顶峰’;北高丛蓝莓品种有‘都克’、‘蓝丰’、‘埃利奥特’、‘达柔’和‘伯克利’;半高丛蓝莓品种有‘北陆’、‘北蓝’和‘圣云’;矮丛蓝莓品种有‘美登’和‘芬蒂’。在长江以北地区,‘蓝丰’、‘北陆’和‘美登’已成为三大主栽品种[9]。2008年以后,陆续推出了‘南好’、‘南金’、‘蓝雨’、‘雷格西’、‘布里吉塔’、‘瑞卡’、‘蓝金’,以及各种代号名称的品种。最近几年,‘久比力’、‘双丰’、‘明星’、‘珠宝’、‘绿宝石’、‘红粉佳人’等几个新品种也陆续推向生产。经过各个产区的生产实践以及市场需求筛选,已逐渐淘汰掉一些不适宜各产区栽培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品种,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形成了当前我国蓝莓主栽品种的新格局。胶东半岛产区以‘都克’和‘蓝丰’为主,辽东半岛产区以‘都克’、‘蓝丰’、‘北陆’和‘瑞卡’为主,长白山产区以‘北陆’和‘美登’为主,长江以南产区以‘奥尼尔’、‘密斯梯’、‘雷格西’、‘布里吉塔’、‘巴尔德温’和‘灿烂’为主。而各个产区栽培种存在问题和不符合市场需求的一些品种如‘齐伯瓦’、‘北极星’、‘园蓝’和‘夏普蓝’等品种已经或逐渐被淘汰。

  五、品牌和市场

  中国蓝莓产业化种植伊始,就引入了现代农业的概念和思维方式。而创建和培育企业自主品牌成为企业赢得市场占有率和增加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各个生产企业根据自身的区域特点和生产特点注册了企业品牌。如江苏沃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蓝宝宝”、联想佳沃集团的“佳沃”和“悠然”、青岛蓝玫瑰果实有限公司的“蓝宝实”、贵州金佰瑞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贵莓”、大连来宝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福来宝”等等。据调查,几乎所有的种植企业包括种植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都注册了自己各自的蓝莓鲜果品牌。农业品牌的注册无疑有利于蓝莓产业的健康发展,但是品牌过多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各企业为了维护各自的品牌占领市场必将引起恶性竞争。据调查,2015年在全国各地市场上蓝莓鲜果的品牌超过30余个,而已经注册的蓝莓鲜果品牌超过100个,因此,急需行业内协调起来,联手共创和谐市场,维护蓝莓品牌市场有序性,有效发挥品牌核心价值,保持品牌优势。可以考虑注册地域品牌,如“青岛蓝莓”、“丹东蓝莓”等一系列区域内企业共享的品牌运营模式。

  “以供应市场鲜果为目标”已经成为我国蓝莓种植的主流,2015年全国生产的蓝莓约70%作为鲜果销售,有些产区如丹东、庄河和山东则90%作为鲜果销售。蓝莓作为一种营养保健水果越来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其鲜果市场已经成熟。随着蓝莓市场的扩大和产量的增加,蓝莓鲜果的价格也在实现理性的回归。与2011年相比,2014和2015年蓝莓鲜果市场批发价格在7月中旬以前下降了50%以上,7月中旬以后下降了30%左右(图10)。但这并不代表蓝莓价格的长期走势,而是2011年以前,由于产量少,市场消费量少,蓝莓鲜果主要供应高端市场的原因。实际上,2015年大约仍然有10%左右的优质鲜果供应高端市场而维持比大众市场高30-50%的价位。2014年和2015年相比,总体上价格维持稳定,但是不同时期的价格变化波动较大,与2014年相比,2015年的价格趋势是早期鲜果批发价格下降了约30%,而后期价格上升了约20%。特别是5月上中旬价格出现断崖式下降,其主要原因是这个时期长江以南产区露地鲜果、胶东半岛冷棚鲜果大量上市和日光温室中后期鲜果集中供应市场所致。


  目前中国蓝莓鲜果的销售方式是多种形态并存,大型种植企业组建销售队伍市场销售、水果经销商采购销售、具有地方优势的小商贩采购销售、采摘观光园自采销售、经销商协议销售等等。其中,虽然经销商与种植户之间以“互惠互利、风险共担”为诚信原则进行协议销售的模式所占比例很小,但对于未来市场的有效维护和产业顺利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协议销售在鲜果高价期比市场价格低15%左右,而在市场鲜果价格较低时高15%左右(图11)。这种模式值得推荐。


  除了国内鲜果外,从2012年开始,南美的智利、阿根廷生产的蓝莓鲜果进口到中国市场销售,进口量逐年增加,从2011-2012年的200余吨达到2014-2015年的4000余吨。鲜果的进口价格在10月份为最高,达到200-270元/1.5kg,以后逐渐降低,到三月达到最低(图12)。这一价格走势与国内鲜果价格走势基本一致。2015年,加拿大蓝莓鲜果也开始进入中国市场,以其晚熟的优势供应国内9-10月份蓝莓鲜果市场的短缺。国外蓝莓鲜果的进口不但补充国内市场的短缺,而且有利于国内蓝莓市场的培育、教育与建设。


  六、生产模式

  2008年以后,随着金融资本和工商资本投入到蓝莓种植生产,中国蓝莓生产基本上构成了现代农业的雏形。在各个产区形成了具有带动区域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联想佳沃、江苏沃田、浙江蓝美、贵州金佰瑞、大连来宝等“全产业链生产”企业应运而生。其主要特点是:技术研发、育苗、大规模土地流转和种植、鲜果分选包装、贮藏和销售以及加工与市场建设一体化,生产基地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布局上实现蓝莓鲜果的长期或全年供应,利用建设好的市场渠道以合作的方式带动发展新的种植基地或者整合已有的种植基地。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带动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和种植合作社参与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

  龙头企业、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和种植合作社构成了目前中国蓝莓生产的主体,目前全国种植规模超过5000亩以上的大型企业有10多个,规模500-1000亩的种植企业有50余家,规模在100-500亩的种植大户和合作社有300余家。辽宁省的丹东产区主要以种植大户为主体,种植规模基本上是在50-300亩,由丹东蓝莓协会统一组织技术培训、指导种植和协助销售,成为目前我国种植蓝莓最成功的典范。

  以观光采摘为目标,集休闲、观光采摘和果实销售于一体的休闲农业成为目前我国蓝莓生产的另一个新模式,尤其以南方产区最多。云南的万家欢、四川成都的老农王成为这一模式的成功典范。蓝莓鲜果种植具有果实成熟期长、果实小适宜采摘、果色迷人等特点,是观光采摘的一个首选树种。

  七、问题和解决措施

  1、自然灾害

  越冬抽条:是东北地区蓝莓栽培中最主要的问题,如果不采用越冬保护措施,从辽宁省的大连到黑龙江省的伊春所有东北地区范围内,无论矮丛蓝莓还是高丛蓝莓和半高丛蓝莓露地越冬后都会出现严重抽条,表现为地上部无论是多年生枝条还是一年生枝条全部抽条干枯。与蓝莓的原产地北美地区的海洋性气候相比,我国东北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干旱气候特征,冬季低温、干旱少雪、空气湿度小而引起生理干旱造成抽条。2010-2011年冬,由于少雨干旱、空气湿度极低,山东产区也发生了严重的越冬抽条,造成严重减产[11](图13)。目前,采用埋土防寒是最为理想的方式,在辽南地区温室和冷棚栽培即可以防止越冬抽条又可以提早成熟。其他方式如在雪大的地区堆雪防寒、在辽南地区采用塑料袋和稻草帘绑缚树体防寒都可以使用。


  图13.2010-2011年山东威海乳山地区降水量和旬平均气温

  降雨过量:中国蓝莓的主产区如辽宁省的丹东和长江流域蓝莓生产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果实成熟期降雨过量。丹东地区的年降雨量在900-1200mm之间,而且果实成熟期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好是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30%以上。降雨量过大造成果粉受损、果实外观不好、糖度降低、裂果、贮藏性能降低和果实采收困难等一系列问题。果实的风味和品质也大大降低。据测试,‘蓝丰’品种的含糖量在丹东地区仅为8%,而在烟台地区可达13%。2015年,在上海和浙江产区,由于降雨量过大和持续时期过长,造成30-50%的产量损失,特别是上海和浙江一带,黏重土壤种植园由于排水困难,长期积水而引起大树死亡。

  北方利用设施生产、南方采用避雨栽培模式是最佳的解决方案,另外一个途径是利用早熟和晚熟品种避开雨季果实成熟。例如丹东地区晚熟蓝莓‘埃利奥特’、‘晚蓝’、‘利伯蒂’和‘奥罗拉’等晚熟品种,果实成熟期是8月上旬到9月中旬,正好避开雨季,且实现晚熟鲜果供应市场,值得推广。

  花期低温和高温伤害:花期低温伤害只是偶尔发生,2007年春季在东北地区的长春发生一次花期低温伤害[12]。吉林农业大学实验园由于花期低温和温度骤变造成了严重危害,坐果率降低和果实发育受阻形成僵果。对36个品种调查,受害果率为8.2%-100%。其中19个高丛蓝莓品种、9个半高丛蓝莓品种和8个矮丛蓝莓品种的三级受害(70-100%果实受害)果率分别为65%、78%和60%。

  在胶东半岛的青岛至连云港一带的蓝莓产区,花期干热风对蓝莓坐果的影响很大。2014年4月末,突然间持续三天的高温(28-30℃)导致在这一产区正值盛花期的品种如‘北陆’和‘布里吉塔’发生严重的坐果不良或者坐果后果实发育不良的现象,僵果或者不能正常成熟的果实比例高达30%以上,有的蓝莓园甚至绝产。2015年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除了园地选择避免不利气候条件外,采用喷灌方式是解决花期温度伤害的有效措施。根据天气预报的情况,当低温或高温出现时,采用喷灌喷雾调节果园温度,增加湿度可以有效的提高坐果率。另外,果园薰烟也可以有效的避免花期低温伤害。

  2、有机质供应不足

  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和改良土壤的有机物料缺乏是制约蓝莓生产的一个主要问题。蓝莓栽培要求土壤有机质含量至少5%以上,最好12-18%。就目前我国蓝莓的产区,除了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地区的森林土壤和草碳土壤类型外,都面临土壤有机质含量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1%以下。利用草碳土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是目前蓝莓生产中土壤改良的最佳方式,但我国草碳土资源主要在东北地区的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地区,长距离运输大大增加了建园成本。据估测,在山东产区,利用草碳土改良土壤的投入占整个建园成本的近1/4。锯末和松树皮等可以替代草碳土,但由于我国森林保护木材产量下降,再加上锯末等用于木材二次加工和蘑菇生产等原因,使得这一资源供应量严重不足而且价格高居不下。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吉林农业大学利用各种作物秸秆作为改良土壤的有机物料做了研究,证明玉米秸秆是参试材料中最有效的替代草炭土的有机物料。其他作物秸秆也可以使用,但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秸秆要粉碎,二是要加入相当于秸秆重量的2%的尿素补充氮源。

  3、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2008年以前,种植面积较小、种植的企业对技术把握的比较到位,相对来讲,种植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比较少。而2008年以后,全国各地蓝莓发展快速,由于对蓝莓种植技术把握不到位或者违背科学规律种植,导致种植失败的案例很普遍。

  1)品种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没有按照区域化的原则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的品种,如南方产区的四川、广西等地种植北高丛品种、半高丛品种甚至矮丛品种。二是盲目追求新品种或则迷信“专利品种”。2008年以来,我国蓝莓生产上陆续推出了30余个甚至更多的新品种,但是在生产实践中证明新品种不见得就是好品种,以北方产区为例,经过15年的实践,特别是市场的验证,2000年确定的‘都克’、‘蓝丰’和‘北陆’依然是目前种植者选择的主导品种。目前仍然没有能够完全替代他们的优良品种。三是同种异名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给早已命名的品种重新起名或者编号,给生产者带来了品种选择的混乱和迷惑。品种的选择要根据区域化和主导品种的原则来确定,根据多年来的实践结果,表3列出了各个产区推荐使用的品种,供参考。

  表3.我国蓝莓品种区域化

  蓝莓产区

  建议的主要品种

  建议后期品种

  西南产区

  双丰、奥尼尔、密斯梯、雷格西、布里吉塔、灿烂、巴尔德温

  明星、珠宝

  长江流域

  长江以南地区:奥尼尔、密斯梯、雷格西、布里吉塔、灿烂、巴尔德温

  江淮之间地区:南北方品种均可以种植,增加都克、蓝丰等北高丛品种

  双丰、明星

  胶东半岛

  双丰、都克、蓝丰、雷格西

  利伯蒂

  辽东半岛

  都克、蓝丰、瑞卡、蓝金,埃利奥特。

  双丰、利伯蒂

  长白山

  瑞卡、蓝金、北陆、

  都克

  华南地区

  比乐西、密斯梯

  低冷温需要量品种

  2)苗木质量:由于营养钵不够规格造成的老化苗木和断根苗、育苗基质问题导致的半根苗木给生产造成的危害是最近五年来蓝莓种植失败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生产种植选择符合规格的2年生苗最佳,如果选择3年生苗,营养钵必须北方产区达到口径16cm以上,南方产区达到20cm以上。苗木质量不好种植以后新根发根缓慢,甚至不发新根,成为不死也不长的“僵苗”。在苗木选择上,应该选择根系发达完整,须根和吸收根多的苗木,另外尽可能避免为了追求种植效果和早期丰产而采用的“大树移栽”。

  3)土壤改良不到位或改良方式不对:对蓝莓来讲,土壤疏松、透气和排水良好是重要的要素。在南方产区如四川、长江流域的黏重土壤种植蓝莓有机质投入不足或则土壤改良方式不到位导致种植失败的比例很高。一是全园改良有机质等投入不足,土壤依然黏重;二是起垄栽培后在垄上采用“穴改”方式,定植1-2年内改良穴中能够满足根系发育的要求,但到了第三年根系达到改良的土壤的最外围位置时,由于排水不良产生的“泥盆效应”会导致树体沤根和烂根,生长发育不良甚至死亡。而加大土壤改良力度,采用全园改良方案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

  由于以上3个主要问题导致最近5年来蓝莓种植总面积的约40%种植失败,30%属于低产园,约30%属于中等水平,能够达到标准的蓝莓园不足10%。

  八、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

  1、劳动力短缺成为中国蓝莓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蓝莓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果实采收,以鲜果为目标生产时必须人工采收,而由于人口出生数量下降、城市化和城镇化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严重短缺和不足。除了政策因素以外,研究“机械化、省力化、精简化”栽培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吉林农业大学结合生产实际,研究了“蓝莓机械化开沟土壤改良”、“蓝莓合理密植与精简化修剪技术”和“蓝莓水肥一体化”关键技术,并应用于生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发达国家蓝莓采收早已实现了机械化,但是机械化采收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我国大部分蓝莓种植在山地或丘陵,不适宜大型机械应用;二是机械化采收导致果实耐贮性下降且产量损失约30%。因此,研发适应我国地理条件的小型采收机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

  2、技术壁垒的限制严重制约我国未来蓝莓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蓝莓生产中应用的品种几乎全部是国外引进的品种。90年代以来,美国培育的蓝莓品种达到80%以上申请了专利。随着中国签署加入知识产权公约,对于我国未来蓝莓生产中新品种的使用将造成极大的限制。针对这一问题,以吉林农业大学牵头的农业部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重大专项,小浆果专项团队从2007年开始就启动了全国性的联合育种计划,通过实生选种、常规杂交育种、太空育种和分子育种等手段,选育出了100余个优良单株,确定了30余个优良品系,2015年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选育出了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未来5-10年,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莓优良品种将陆续推出。

  3、未来发展预测。预计未来十年,将是中国蓝莓产业稳步快速发展的十年,到2025年,种植面积预计达到100万亩,产量达到40万吨。并将形成一个400亿规模的蓝莓市场。蓝莓的种植方式将在具有市场建设和运作能力的龙头企业带动下,行业协会组织协调下,种植大户或者合作社(100-500亩的)为主要生产者的蓝莓产业。

  致谢:

  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於红研究员,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董顺文研究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和加为研究员,贵州科学院植物园聂飞研究员,大连大学王贺新教授,辽宁省果树科学研究所魏永祥研究员,辽东学院黄国辉教授,青岛市果茶花卉工作站李晓东站长以及各产区重点企业负责人为调研数据提供了大量资料;联想佳沃高海燕经理、烟台三站果品批发市场王建经理、丹东市蓝莓协会黄国辉会长提供了市场数据,在此一并致谢。

  参考文献

  [1] 郝瑞. 长白山笃斯越桔的调查研究[J]. 园艺学报, 1979, 6(2): 87-93.

  [2] 郝瑞. 越桔及其栽培[J]. 中国果树, 1987(1): 24-28.

  [3] 陈慧都, 郝瑞, 关爱年, 等. 越桔工厂化育苗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90, 23(3): 44-50.

  [4] 张志东, 李亚东, 吴林, 等. 适宜高寒山区栽培的越橘优良品种—美登[J]. 园艺学报, 1999, 26(2): 135.

  [5] 李亚东, 孙海悦, 齐猛. 我国小浆果选种、育种概况与展望[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3(10): 1-9.

  [6] 李亚东, 郝瑞, 陈伟, 等. 越桔对长白山区酸性土壤的适应性[J]. 园艺学报, 1994, 21(2): 129-133.

  [7] 李亚东, 吴林, 张志东. 长白山区不同生态条件下引种越桔生长结果研究[J]. 北方园艺, 1996(4): 6-8.

  [8] 顾姻, 王传永, 吴文龙, 等. 美国蓝浆果的引种[J].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1998, 7(4): 33-37.

  [9] 李亚东, 唐雪东, 袁菲, 等. 我国小浆果生产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42(1): 1-10.

  [10] 李亚东, 刘海广, 张志东, 等. 我国蓝莓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J]. 中国果树, 2008, (6): 67-69, 71.

  [11] 裴嘉博, 康立敏, 李亚东, 等. 蓝莓的冻害调查[J]. 落叶果树, 2013, 45(3): 8-11.

  [12] 李亚东, 卢春雨, 裴嘉博. 低温冷害对越橘开花坐果的影响及成因分析[J]. 中国果树, 2008(4): 26-28.

  李亚东

  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

  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理事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