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魏《始平公造像》

 家有学子 2017-02-23

《始平公造像》全称为《比丘慧成为亡父洛州刺史始平公造像记》,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二年(498),刻于河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壁。题记由孟达撰文,朱义章书。此碑与其他诸碑不同之处是全碑用阳刻法,逐字界格,为历代石刻所仅见,在造像记中独树一帜。记文内容寄造像者宗教情怀,兼为往生者求福除灾。清乾隆年间始被黄易发现,受到书坛重视,列入“龙门二十品”,此碑文方笔斩截,笔画折处重顿方勒,结体扁方紧密,点画厚重饱满,锋芒毕露,显得雄峻非凡,被推为魏碑方笔刚健风格的代表。

透过刀锋看笔锋

《始平公造像》为朱义章所书,是唯一一件魏碑阳刻书法作品,被后世称为“洛阳龙门造像记第一品”,其书法水平之高、镌刻方法之独特,在书法史上实属罕见。启功先生有诗赞云:“题字龙门字势雄,就中尤属始平公。学书别有观碑法,透过刀锋看笔锋。”

《始平公造像》用笔斩钉截铁,棱角分明,笔方意圆,雄强厚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雄重莫如朱义章。”它具有“龙震虎威之势”,在静穆中求得飞动的韵律,是阳刚之美的典范,是北碑方笔之典型,具有坚韧的金石气质和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给书法艺术增加了别样的审美意蕴。《广艺舟双楫》中赞誉魏碑有“十美”,《始平公造像》书法一一具备,是魏碑书法走向成熟的一件代表作品。

《始平公造像》原石

北魏石刻书法的镌刻法有阴刻、阳刻之分,阴刻法又有单刀、双刀之别。刻法、刀法不同,艺术效果迥异。阴刻法(凹字)即凿刻掉文字笔画线条,是北朝造像书法中最常见的镌刻方式。阳刻法(凸字)即刻去文字之外的部分,《始平公造像》就是这一刻法的代表作,成为北朝石刻书法史上文字笔画最为粗壮、厚重的艺术品,为历代铭石书法所罕见。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龙门二十品”中其他如《孙秋生造像《杨大眼造像》等也同样使用这种凿刻法刊刻,即便二者书丹者完全不同,其视觉效果也应与其如出一辙。同理,如果《始平公造像采用阴刻法镌刻,其视觉效果同样与《孙秋生造像》《杨大眼造像等相差无几,所以它的书法艺术效果与其凿刻法密切相关。

阴刻法与阳刻法对比图

其次,《始平公造像》的方框界格线条和文字画线条和谐统一,相得益彰,这在碑刻史上极其罕见。阴刻法刻画界格往往沿着直尺轻轻一画,线条纤细柔美。

《始平公造像》拓片

值得一提的是,阳刻法除了文字线条饱满丰腴、结构厚密完美之外,刊刻错误也较少见。相反,阴刻法常常为了操作方便快速,并未按照汉字应有的笔画顺序来凿刻,往往将文字中同一方向的所有笔画一次性刻出,然后再去凿刻其他方向的笔画,因此,漏刻笔画是常有的事儿。例如:“龙门二十品”中《孙秋生造像》中的“弓”字旁中间横画漏刻,马振拜造像》中的“野”字一点漏刻,“马”字一竖漏刻,这样的问题在石刻作品中屡见不鲜。其实这种凿刻法早已有之,汉魏人在凿刻印章时也常常使用这一方法。

另外,由于《始平公造像》所处位置在窟龛上部,石面本身不易精打细磨,因此文字线条起伏,结构欹侧,生机盎然,变化无穷。又因造像碑石经过千余年的剥蚀,线条斑驳苍茫,毛而不光,耐人寻味,这种由历史赋予的沧桑之美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灵感,丰富了书法艺术语言。

 

 

《始平公造像》拓片(局部)

《始平公造像》传承了汉魏以来多数书法作品所具有的质朴雄强之风,更加强烈地表现出北魏鲜卑民族威武强悍的时代精神和游牧生活的豪放性格,不为前人成规所束缚,得天然之美,变化多端,厚重古雅,美不胜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