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认识洛阳体

 ***壁虎漫步*** 2018-12-07

洛阳时期的碑志楷书,可谓“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但作手绝不是主观故意地“出之自在,故多变态”。它们出自北魏境内各地的不同书手、刻手,当然形貌各异,即使一人所书,刻工或精或粗,也会生出异态。康有为好用主观的审美遐想追认北魏书作的胜处,意在宣扬北魏书法,鼓动变革,如果把康氏的审美评判视为北魏书法的真相、就失之千里了。

当时揩书依然是“字有定法”,而且有精美与草率之分新妍与古拙之别。我们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既精美又新妍的楷书体态,在洛阳一带大量出土的北魏宗室元氏墓志中屡屡见到,不胜枚举,著名者有:《元桢墓志》(496年)、《元简墓志》(499年)《元羽墓志》》(501年)、《元思墓志》(507)、《元嵩墓志》(507)、(元详墓志》(508)《元铨墓志》(512)、《元显隽墓志》(513)、《元演墓志》(513)、《元珍墓志》(514)、《元怀墓志》(517)、《元晖墓志》(519)、《元孟辉墓志》(520)、《元倪墓志》(523)、《元秀墓志》(523)、《元崇业墓志》(524)。

《元桢墓志》(496年)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简墓志》(499年)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羽墓志》》(501年)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思墓志》(507)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嵩墓志》(507)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铨墓志》(512)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显隽墓志》(513)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演墓志》(513)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珍墓志》(514)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怀墓志》(517)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晖墓志》(519)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孟辉墓志》(520)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倪墓志》(523)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秀墓志》(523)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崇业墓志》(524)

教你认识洛阳体


北魏君王嫔妃妻室墓志和出嫁汉人士族的元氏妇女的墓志上,也是采用这类楷书书刻。皇族宗室墓志是郑重之作,石质优良,刻工的刀法精湛,转笔的柔韵,折笔的峻峭,都惟妙惟肖地刻划出来了。书丹者必是当时的胜手。

这类楷书的特点是:点画丰满,俯仰向背各有姿态;横画起笔出锋斜按,收笔下顿,左低右高的欹斜之态十分明显;撇笔和捺笔写得开张,收笔平挑;竖钩不再平挑而是上挑“结体间架已是斜画紧结而不是平画宽结”。洛阳地区刻工比较精良的造像记如《牛橛造像记》(495)、《始平公造像记》(498,图12-4.2)、《孙秋生造像记》(502)、《刘根造像记》(524),也是采用的这类楷书。

这类以“斜划紧结”为共同特征的新体楷书,楷法遒美庄重,接近东晋王献之《廿九日帖》和南朝王僧虔《太子舍人帖》的楷书。因为北方这类楷书首先在洛阳地区的上流社会流行,我们不妨称之为“洛阳体”。

北魏后期,传习洛阳体楷法已经蔚然成风,各地的碑志、造像记上的楷书,都与元氏墓志的楷书同调。如山东出土的《羊祉墓志》(516)、(高辉太夫人墓志》(519)、《高道悦墓志》 (519)、《傅竖眼墓志》(534)、《贾思伯碑》(519)、《张猛龙碑》(522)、《马鸣寺根法师碑》(523);河北出土的《刁遵幕志》(517)、《崔敬邕墓志》(517)、山西大同出土的《比丘尼昙媚造像记》(502)、《封和突墓志》(504)、《元淑墓志)(508);辽宁出土的《元景造像记》(499);陕西出土的《刘玉墓志)(527)。洛阳体在北魏境内广为流行,表明这种体式必是洛阳时期铭石书的主流形态。

《高道悦墓志》 (519)

教你认识洛阳体


《贾思伯碑》(519)

教你认识洛阳体


《马鸣寺根法师碑》(523)

教你认识洛阳体


《刁遵幕志》(517)

教你认识洛阳体


《崔敬邕墓志》(517)

教你认识洛阳体


《比丘尼昙媚造像记》(502)

教你认识洛阳体


《封和突墓志》(504)

教你认识洛阳体


《元景造像记》(499)

教你认识洛阳体


《刘玉墓志)(527)

教你认识洛阳体


更值得注意的迹象是,洛阳体也见于当时的写经,我们在敦煌遗书中看到的北魏后期的经卷,书写精良者,几乎都是采用洛阳体抄写。我们还看到当时基层民间的《姬伯度砖铭》(523)也采用洛阳体,可见格阳体不仅是洛阳时期铭石书的主流形态,也是应用于写经抄书的”正体字”,即北魏后期楷书的“官样字”。

斜划紧结的洛阳体书迹还残留着隶意,最明显的痕迹是竖钩的平挑,撇笔和捺笔左右分张,字势大多横张,《元新成妃李氏墓志》(517)结构的宽展,《元腾墓志》(519)结字的平势,《司马昞墓志》(520)的疏朗平扁,最为典型。

《元腾墓志》

教你认识洛阳体


“洛阳体”家族中的'成员'并不是千人一.面,而是“和而不同”。

洛阳地区出土者《元绪墓志》(507)结字修长,有左倾之势;《元详墓志》圆润秀雅,笔韵十足;《元保洛墓志》(511)不作方头厚笔,有流动的笔意;《元怀墓志》笔画匀称瘦劲,结字宽博疏秀,显得静穆;《元祐墓志》(519)的结体化解了豪纵欹侧,娴静秀整,接近南朝的楷书风范;《孟敬训墓志》(514)结字紧侧,呈纵势;《李超墓志》(525)峻美而饶有笔趣;《始平公造像记》笔画极其方锐厚实,如斩钉截铁,结体严密,字势雄强。

再看河北、山东、陕西地区的“洛阳体”书迹,《郑文公碑》(511)笔圆体方,含蓄稳重;《刁遵墓志》笔力内含,圆融得颇有柔情;《崔敬邕墓志》笔画挺劲,结体之势,斜耸而周正;《贾思伯碑》和《张猛龙碑》笔画如长枪大戟,天骨开张;《马鸣寺根法师碑》却是生旷不整。这些都是前人笔体的差别,后人则看作是不同的“风格”了。而《皇甫驎墓志》(515)的书刻者用隶书的波挑装饰楷书,《鞠彦雲墓志》(523)的作者是采用“平划横结”,似乎有意仿古,表示庄严的架势。

如果把北魏洛阳时期的楷书置于公元6世纪的大背景中来考察,有两个现象应当引起我们注意。

第一是洛阳体的出现,表明北魏楷书受到南朝新书风的影响,走上了弃旧图新之路,过去的书论家把“王褒人关”事件作为“南风北渐”的开端,实际上北魏后期书法已经与南朝接轨,洛阳体就是证据。

第二是北魏后期正体楷书中的平正一派,把它和东魏、北齐通行的楷书加以比较,不难发现,这类楷式在东魏以后渐渐成为楷体的“多数派”,终于在公元6世纪后期的隋朝居于主导地位。

这就是公元6世纪北方楷书演变发展的走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