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岳真形之图

 易禅浮屠 2017-02-23

五岳真形之图

对于《五岳真形之图》的真实含义,历来是人们探求的焦点,争议颇多,见解各不相同。有说表示五岳形状特征的;东岳形大而有延续,如人坐一般,故有“泰山如坐”之说;西岳高峻陡峭,如人立一般,故有“华山如立”之说;北岳高且有两翼,如人行一样,故有“恒山如行”之说;南岳形如乌翼,故有“南岳如飞”之说;中岳东西走向长,如人卧一样,故有“嵩山如卧”之说。五岳的真形图就是根据每个岳的这些不同的形状特征,绘制而成的象形图。有说是由古代“五行说”演化而来,代表方位的五种物化:西岳图表示“金“,东岳图表示“木”,北岳图表示“水”,南岳图表示“火”,中岳图表示“土”。有说是“四象”和土神的象形表示:东岳图绘的是象形的青龙,西岳图绘的是象形的白虎,南岳图绘的是象形的朱雀,北岳图绘的是象形的玄武(龟蛇),中岳图绘的是象形的土屋内住土神。有说是形象化象形文字:东岳图为“龙”字,西岳图为“虎”字,南岳图为“鸟”字,北岳图为“龟”字,中岳图为“奥”字。总之,众说纷坛,至今还是一个真正末解开的“千古之谜”,故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来欣赏解谜。
《五岳真形》者,山水之象也。盘曲回转,陵阜形势,高下参差,长短卷舒。波流似于旧笔,锋芒?乎岭?。云林玄黄,有书字之状。是以天真道君下观规矩,拟纵趣向,因如字之韵,而随形而名山焉。子有《东岳真形》,令人神安命延,存身长久,入山履川,百芝自聚;子有《南岳真形》,五瘟不加,辟除火光,谋恶我者,反还自伤;子有《中岳真形》,所向唯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子有《西岳真形》,消辟五兵,入阵刀刃不伤,山川名神,尊奉伺迎;子有《北岳真形》,入水却灾,百毒灭伏,役使蛟龙,长享福禄;子尽有《五岳真形》,横天纵地,弥纶四方,见我欢悦,人神攸同。黄帝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之,诸侯咸宗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天下有不顺者,从而征之,破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太山及岱宗;西至崆峒,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遂獯鬻,登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有常处。察四岳,并有佐命之山,而南岳独孤峙无辅,乃章词三天太上道君,命霍山潜山为储君。奏可,帝乃自造山,躬写形像,连五图之后。又命拜青城为丈人署,庐山为使者形,皆以次相续,此道始于黄帝耳。

五岳的符篆(五岳真形图)是现存岱庙的五岳真形图碑的仿制品。此图碑由石灰岩制成,高1.82米,宽1米,厚25厘米,重量约2500余斤。。据说,五岳真形图是道教在五岳活动的产物,为道教中最重要的符箓。说是由太上道君所传,有免灾致福之效。在《抱朴子》中有如此记载:“凡修道之士,栖隐山谷,须得五岳真形图佩之,则鬼魅虫虎一切妖毒,皆莫能近”。意思是说,如果道士出行时佩戴着五岳真形图,就可驱除魑魅魍魉。
当然,这仅仅是道家的符谶之说而已,究竟有何科学解释,尚待进一步考证。不过,自秦汉以后,五岳的地位则确实是一直在不断地提高,逐渐成为了道教向往的名山,而泰山也因此成为了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第二洞天。
  根据有关记载,泰山《五岳真形之图碑》,原碑刻于明代(一般认为刻于明万历年间),此碑原在岱庙延禧殿旁,清乾隆间移置县署土地祠,1979年复移置岱庙院,1983年移置岱庙碑廊。从图碑上的五岳形图不难看出,五岳真形各有特点,至于彼此形象表明着什么,历来就说法不一。
  有说五岳真形图是表示五岳形状的:东岳泰山形体庞大,如巨人端坐,老态龙钟,肃穆威严,是为“泰山如人坐”之说;西岳华山形体陡峭奇险,壁立如削,是为“华山如壁立”之说;南岳衡山形体如鸟翼,光泽秀美,腾空而飞,是为“衡山如鸟飞”之说;北岳恒山,高峻谷深,飞岭纵横,如猿攀跃,是为“恒山如猿行”之说;中岳嵩山形体如人卧,外观奇伟,内含奥妙,是为“嵩山如人卧”之说。
  也有说五岳真形图就是根据每个岳的这些不同的形状特征,绘制而成的象形图。意思是说,五岳真形图是代表“五行”五个方位和五种物化演化而来的。其中,东岳图表示“木”,西岳图表示“金”,南岳图表示“火”,北岳图表示“水”,中岳图表示“土”。木、金、火、水、土,大地上“五行”俱全,
  还有人说,五岳真形图是“四象”和土神的形象表示:东岳图绘的是象形的青龙,西岳图绘的是象形的白虎,南岳图绘的是象形的朱雀,北岳图绘的是象形的玄武(龟蛇),中岳图绘的是象形的庙(土屋)内住土神。
  另外,也还有说五岳真形图是形象化的象形文字:东岳图为“龙”字,西岳图为“虎”字,南岳图为“鸟”字,北岳图为“龟”字,中岳图为“奥”字。总之,如此等等,众说纷纭。但究意是什么,至今还是一个真正末解开的“千古之谜”,有待行家研究。当然,也因此吸引了大批的中外游客前来欣赏解谜。

在碑的右上部刻东岳泰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10行80字;右下部刻南岳衡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8行56字;左上部刻北岳恒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9行62字;左下部刻西岳华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9行58字;中部刻中岳嵩山真形图,图下刻图说11行66字。皆正书,字径l.5厘米。另中上部刻五岳概说9行58字,字径2厘米,正书。下部刻五岳称号5行50字,字径l.5厘米,亦正书。在碑的最下部刻有《抱朴子》中的一段记载。碑额以篆书阳刻“五岳真形之图”横列六字,字径8厘米。
----------------------------------------------------------------------------------------------



-------------------------------------------------------------------------------------------------

最壮观的是位于大观峰的摩崖石刻——
其中右面金色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纪泰山铭》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为宣扬国力,挑选各种颜色的马各一千匹,组织了浩浩荡荡的队伍来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在大观峰下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俗称“唐摩崖”。
碑文《纪泰山铭》,由玄宗亲自撰写,用隋唐风行的八分字体凿就于石崖之上,其书浑厚苍劲,“若鸾凤翔于云烟之表”,碑铭典雅,遒逸婉润。整个石碑布局匀称,结构谨严,气势雄伟。全文边题目整整一千字,碑文为唐玄宗李隆基东封泰山时所撰书,记述了封禅告祭之始末,申明封禅的目的是为苍生祈福,铭赞高祖、太宗、高宗等先皇之功绩,表明自己宝行三德(慈、俭、谦)之诺言。其中最后两句:“道在观正,名非从欲”。
唐摩崖在玉皇顶盘路东侧,大观峰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勒,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年)登封泰山时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摩崖高12.3米,宽5.3米。碑文24行,每行51字,现存1008字(包括题'纪泰山铭'和'御撰御书'等字)。除'御撰御书'4字和末行年、月、日为正书外,其他均为隶书,字大25厘米,额高3.95米。隶书'纪泰山铭'2行4字,字大45×56厘米。唐摩崖'纪泰山铭'刻石,形制端正,气势雄伟。
后人题'天下大观'四字于其上部,因而此峰又称大观峰。
唐摩崖书法遒劲婉润,端严浑厚。因长期遭受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铭文现已残26字,不可辩认的6字。周围还有宋摩崖、清摩崖及明清刻石75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