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导引养生功第二套 今人习练太极拳,有的虽心仪“四两破千斤”的神妙功力,但那毕竟是极难得到的功夫,那也是从“技击、导引、吐纳于一体”中求得。 多数爱好者为了健身祛病、“延年益寿不老春”,更应研究怎样修炼,提高太极拳的保健功效,希翼达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园转如意、调息通脉、练精养神的目的。 导引功法简说如下: 一、什么叫做导引。导引是通过肢体神经机能、大脑皮层机能、呼吸中枢机能促进内气运行、通经活络、疏淤导滞、调节阴阳、形神和谐。《灵枢·官能篇》载:“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素问·异法方宜论》载:“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庄子集释》载:“导引神气,以养形魄,延年之道、驻形之本”,《庄子·刻意》载:“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这些都说明导引之法是叩入内功修练之门的钥匙。 二、太极拳的导引。我国古代养生导引术其内容非常丰富,有动功、静功,也有动静相结合的功法等等,但也鱼龙混杂,须防出偏。太极拳之导引历来为内功修炼之首。由于太极拳讲究阴阳相济,相随相合,绵绵不断,中正安舒,从未见出偏之虞。长寿武术家吴图南谓之为“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太极拳本是动功,练法则要动中求静,静中寓动,一动无有不动。拙作《太极拳专题讲座提纲》中的“手抱八卦”、“脚踏五行”和《太极拳行功理法精要》中的“走活”,都提到的“意行穴位”、“循经注穴”,则属太极拳动中求静,静中寓动的导引功法。 三、怎样掌握太极拳的导引功法 (一)首先要学习和了解经络的基本知识。 我国经络学说已有二千多年历史,早已成为中华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讲述存在于人体内“气血运行”、“传导反应”、“抵御外邪”的经络系统。其实它源于古代道家之导引养生术。《灵枢·经脉篇》载: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清·杨氏传钞(太极拳)老谱《尺寸分毫在懂劲后论》载:“……知膜、脉、筋、穴之理,要必明存亡之手;知存亡之手,要必明生死之门。其穴之数,安可不知乎?”今据《十四经络图解》等摘要整理如下,供参阅。 1、经络的概念: 经络的含义可作“路径”、“通道”解。它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运行气血、输布营养。经络系统分为:经脉、络脉、其它三部份。在经脉中分为正经(十二经,即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奇经八脉(任、督、冲、带、阴阳跷、阴阳维);在络脉 中分为别络(十五条)孙络、浮络;列归其它的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人体脏腑通过经络分布于体表气血输注的反应点或压痛点称为“腧穴”,通称“穴位”。腧穴分为经穴、奇穴和阿是穴。经穴又称十四经穴,即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和任、督两经计361穴(有说367穴);奇穴又称经外奇穴有4穴,指有穴名、有明确的穴位,而未列入十四经穴的穴位;阿是穴没有具体名称,也无明确位置,以反应点、压痛点作为腧穴,因比较敏感, 当被压点时常不自主喊一声“啊”,所以称为“阿”是穴,有记载的达千余穴。 2、十四经脉的走向和分布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过膈属肺,经喉咙,入耳布舌,通于鼻,由肺系走上肢内侧前缘,止于拇指桡侧端。首穴中府,末穴少商。有一分支从腕后(列缺)分出交于手阳明大肠经。 (2)手阳明大肠经。首穴商阳,起于食指桡侧端,上行走上肢外侧前沿,达肩交会大椎达锁骨上窝(缺盆)分两路,一支入胸络肺过膈下行属大肠,其脉气通于上巨虚;另一支自缺盆上行入下齿龈内,回绕上唇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孔旁,末穴迎香,交于足阳明胃经。脉气由鼻通于耳。 (3)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上行鼻根,斜行于目下,首穴承泣,向下行于面部,沿咽喉系耳,·循颈由气舍向后交会于大椎再前入缺盆分两路,一支下膈属胃络脾,经气下至气冲,另一支自缺盆下行经胸腹在气冲交会,循下肢外侧前沿,止于第二足趾外端,末穴厉兑。由冲阳分出一支止于拇趾内侧端隐白,交足太阴脾经。 (4)足太阴脾经。起于拇趾内侧端,首穴隐白,上循胫骨内侧三阴交,出足厥阴肝经前,上行至阴陵泉,循大腿内侧前缘直上至腹,至冲门分两路,一支行腹正中线外四寸,由腹哀斜行至胸(正中线外六寸),由周荣斜外下行于腋中线,末穴大包。另支由冲门入腹属脾络胃,沿两胁挟食道经喉通耳连系于口,脉气布于舌中及舌下。并由胃过膈入心,交手少阴心经。 (5)手少阴心经。起属于心,下络小肠,返回心表,上行连目系通于脑,布于舌,循咽喉通于耳,由心系横行腋窝,首穴极泉,走上肢内侧的后缘,止于小指挠侧端,末穴少冲。经气由少冲循小指甲后走小指尺侧端少泽,交手太阳小肠经。 (6)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首穴少泽,走上肢外侧的后缘,达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前至缺盆,脉分两支,一支入胸络心,下属小肠,脉气通于下巨虚,另一支由缺盆沿侧颈中部上经颧?,至目外眦经听宫转入耳中,末穴听宫。其支脉由颧?斜上至目内眦晴明,交于足太阳膀胱经。 (7)足太阳膀胱经。起目内眦首穴睛明,上至头交于百会,入脑贯耳,过玉枕、天柱交会于大椎,循走背部距正中线1.5寸和3寸,下行至骶部,在肾俞处脉分两路,一支入内络肾属膀胱;另一支自肾俞下行循下肢外侧的后缘,止于足小趾外侧端,末穴至阴。交于足少阴肾经。 (8)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斜向足心,首穴涌泉,上行于下肢内侧后缘,自会阴脉分两路,一支向前环绕前阴,沿腹正中线旁开5分上行至幽门,斜上行止于旁开2寸处,末穴俞府;一支由会阴环绕后阴经长强(尾闾)通向脊柱,属肾下络膀胱,由侧腹上行过膈入肺,出络心注入胸中交膻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另支自肺循喉挟舌通于耳。 (9)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向下过膈从胸至腹络于三焦,返上行挟食道过咽系耳布舌入脑;从胸出乳外1寸首穴天池,走上肢内侧中线过掌中劳宫止于中冲。另支自劳宫分出到无名指尺侧端关冲,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10)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指名端首穴关冲,沿上肢外侧的中线经肩?交会大椎,返缺盆,入胸经膻中络心包过膈至腹属三焦,脉气通于委阳;另支自缺盆浅出,上行颈部循耳后入耳中衍耳前,终于目外眦,末穴丝竹空,向下交于足少阳胆经瞳子?。 (11)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首穴瞳子?,循走头侧,下行至风池,透耳经面部入胸,过膈络肝属胆,经气沿胁肋出少腹侧:横入环跳,另支自风池前下交天容再交大椎,经肩井循侧胸腹会于环跳,循下肢外侧中线,止于足第四趾外侧端末穴足窍阴。另支从足临泣分出至足大趾外侧端丛毛处大敦接足厥阴肝经。 (12)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拇趾上外端首穴大敦,上循足背去内髁1寸,在上髁8寸处交出脾经后,过膝关沿大腿内侧入毛中,绕阴器抵小腹,循章门至末穴期门。由章门入里挟胃,属肝络胆,贯膈布胁;循喉入鼻咽连目系,入脑贯耳,下入频里绕唇内,脉气布于舌侧。上出额,交于百会。另支复从期门别肝贯膈注肺达中焦,与手太阴肺经起始部相接。 (13)任脉。与督脉、冲脉同源起于胞中,首穴会阴,出会阴环绕前阴、沿腹、胸正中线关元、气海、膻中等上行至咽喉廉泉终穴承浆交于督脉。继上行环绕口唇,沿面颊分达两眼下承泣交于足阳明胃经。另支自胞中出会阴绕后阴与督脉、足少阴肾经交并贯于脊柱。 (14)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环绕后阴,向后行于背正中,首穴长强,循脊柱内上行至风府入内属脑,上循额至鼻柱,下行达跟交,与任脉相交于承浆。分支有三:一从会阴至长强与足少阴肾经交会,并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脉气会合贯脊属肾。二由会阴环绕前阴贯脐,上行贯心入喉与任脉、冲脉会合,向上到下颌环唇上系两目。三自足太阳膀胱经首穴晴明起上行过额与百会相交,下至风府入脑,返回出下项,经大杼、风门沿肩胛骨内脊柱两旁直下腰中络肾。附十四经络简图。 3、子午流注。是以“天人相应”为指导,把人体气盖循行比喻为水流,以“天干”与十二经脉相配、“地支”与脏腑经络相配、“按时开穴”、“循经开穴”依照十二经的“井、荥、输、经、合”和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的顺序开取五输穴、俞募穴(见表。其循 经注穴方法较复杂将专题另述),达到因天时而调气血,顺时应势通经活脉,调节阴阳平衡,提高祛病强身.,延年益寿效果。 (二)修练太拳怎样运用经络导引。 1、知其概貌,掌握规律。上述经络腧穴浩繁复杂,囿于学识悟性记忆等诸因素,欲一时全面掌握并运用于修练太极拳导引,难度极大,致使往往被拒之门外,难得真传。学者可从经络阴阳脏腑命名起接流注走向,理出其规律,巧学巧记。(见分析简表如后) 从上表只要先记住十四经中的一个经的走向和起止2个穴位,就可开始习练太极拳导引功法,然后每经逐渐习练,记完28穴。继五输穴中的合穴、井穴等,继而俞、募、郄穴共计114个穴位。 2、潜心筑基、分经单练。太极拳的导引功法内涵极深,穷技领悟非数年之功可达,必树立长久揣摩之信心与决心,分经逐渐修炼,按照十二经流向先单练肺经、大肠经……到胆经、肝经。具体练法宜选择传统太极拳套路中的进步单势如搂膝拗步、野马分鬃等,在行功中以意念循经从首穴至末穴随拳势不断往复运行;起收势则以任督两脉交会运行。逐渐进入套路单经习练,熟练后,宜意念“淡化”,界于“有意无意”之间。 3、分段联串、循经流注。以传统太极拳套路为骨架的各单经习练,到气机运行流畅后,可三两经联串习练,;逐渐增加连接的经脉,直至十二经全部联串往复运行。 4、顺序渐进,意注经穴。上述循经流注功法熟练后,在太极拳盘架子中亦采取“分经渐进”的办法,逐一习练意注“五输穴”、“俞募穴”和“郄穴”,直至联串贯通。 以上习练也可“分经联串”。如习练手太阴肺经,取拳势动作“搂膝拗步”,左势时意念右中府通少商,换势亦换之。熟练后双手均中府通少商。进而可背上加肺俞(膀胱经),逐渐增加意注合穴尺泽、郄穴孔最,会穴列缺(通于任脉、阴跷脉)。 接第二经大肠经,“商商相接”,意念少商经列缺至商阳返行上肢外侧前沿,上行迎香,逐渐增加意注背上大肠俞,合穴曲池郄穴温溜,募穴天枢。 5、切合拳法,循经取势。按太极拳十三势对应“手提八卦、脚踏五行”的意行穴位(见拙作《太极拳专题讲座提纲》)结合自身状况,调理阴阳各经,如抽坎补离、心肾相交、调肺补肾、调肝补脾等。 太极导引养生功第二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