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观禅修小结3---毗婆舍那禅初学者难点

 乌巴诺 2017-02-24

首先我们要了解毗婆舍那这个字的意思。毗婆舍那(巴利文Vi-passana)可分为两个字,毗(Vi)和婆舍那(Passana)。毗的意思是种种的性质,在这里(毗)指的是身的现象和心的现象之三种共同性质:无常、苦、无我。婆舍那的意思是具有正见或是彻底了悟。当这两个字合起来,毗婆舍那的意思是彻底了悟一切身心现象的共同性质:无常、苦、无我。唯有当我们能够亲身去直接体验身心现象的三种共同性质,我们才算是走在毗婆舍那之道路上,也就是说能够了悟无常、苦、无我三项性质才叫做毗婆舍那。


如何刻意的提高持续毅力,是一个事倍功半的事,毗婆舍那居然将全世界最难达到学习目标的以毗婆舍那分解体系用吃瓜子的反馈理论将非常困难的涅槃证悟之路分解到只有坐禅、行禅和生活禅三个部分,再简单说就是打坐散步慢生活


但是对于初学者,最难的是每天保持正念


正念(Mindfulness)成为西方心理学界最热门的词汇之一。最近几年,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和了解正念了。但正念具体是什么含义,可能很多朋友不一定很清楚,也容易有一些误解,比如把正念解读为“正确的观念”或“正能量”。前一阵翻阅一本关于情商的书,作者是一位国内的情商培训工作者,就把正念解释为“正确的思维方式”,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


心理学家给正念的定义是一种与注意力和觉察相关的心理特质。虽然正念源于古老的佛教禅修(meditation),但在当前的入世应用中常常是不涉及宗教背景的。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的卡巴金教授是把正念引入西方主流社会的开创者,他自1979年起在医院开设正念减压(MBSR)门诊,把正念介绍给需要应对压力挑战的病患和普通大众,就是这个领域的典型代表。


了解了正念发展的大致状况,那么正念到底是什么呢?卡巴金教授给正念的定义是:

Mindfulness is paying attention in a particular way: on pur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 正念是一种有意地、不加评判地、对当下的注意。这个定义在正念领域中被广泛引用。


我想或许可以这样来看,正念的这两个要素就是觉察和“慈悲”。觉察是对当下的身心体验的觉知;“慈悲”在这里更多是一种隐含的态度,一种“内在的慈悲”,对待身心经验的态度——开放与接纳,放弃追求有别于当下的体验的企图。这二者同时具备,才是正念。接纳的态度才是关键,不过对现代人而言,仅仅觉察就已经不容易了。


对这些态度,卡巴金教授在其第一本专著《多灾多难的人生》中有非常传神的描述,在这里解读几笔:

  1. 不评判(Non-Judgemental): 保持纯然的觉察,而不对种种身心经验,如感受、想法、身体感觉等做好或坏的评判和取舍;

  2. 耐心(Patience):对身心的种种状态和外在环境保持平常心,与之和平共处;

  3. 初心(Beginner’sMind): 怀抱赤子之心,面对每一个当下的情境,好奇、开放,不用陈旧的习惯来做出自动化反应;

  4. 任(Trust):相信自然和生命的智慧,对练习保持信心和兴趣,相信时机成熟,相应的结果自然出现,而种种结果都是好的安排

  5. 无为(Non-Doing):不强求想要的结果,或某种特定的经验,放下努力和希求,只是处于当下,觉察此刻的种种状况;

  6. 接纳(Acceptance):如实观照并面对此刻的情境与身心状态,不加以排斥与抓取;

  7. 放下(Letting go):对已经过去的经验与情境,不执着和贪恋,安住在此刻的生命经验中。

 

其实按照我的感觉,初学者最难的就是这7条中的第一条:不评判(Non-Judgemental)因为你只要有这一条,后面的基本上就不会发生了,所以我认为学习的最早阶段,唯一需要注意就是:不评判(Non-Judgemental)


初学者的第二个困难是:慢


毗婆舍那将整个禅修分解到只有坐禅、行禅和生活禅三个部分,再简单说就是打坐散步慢生活!但是它的难于提高的主要难点在这三个动作都必须有一个要点对于初学者非常难,那就是:


马哈西大师一再告诫每一个禅修者的就是:你要像一名大病初愈的病人一样缓慢!


除了坐禅行禅之外,日常生活当中的一举一动,都必须保持醒觉正念观察,佛陀在念住经中特别在专门一章里面讲到观察日常生活,这章的名称意思是彻底的醒觉或是完全的了悟,佛陀在这一章当中特别强调修行者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举动都必须正念观察,不管是行、住、坐、卧、吃饭、睡觉,在自己的房间、浴室、厕所,每一举一动都是修行者不应该放过的。因为正念观察日常生活的举止行动,对于开悟真理非常重要,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时时强调大家必须保持正念,观察日常生活的每一项举动,而且要越来越慢、越观越细心。


原因是因为修行者(所指的是毗婆舍那修行者)他必须去观察每一项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因此他所专注的目标一直在改变,观察每一个目标只是一舜间非常短暂的时间,然后下一个目标生起,就改换观下一个目标,然后又有下一个目标生起,他又转移目标继续观察,所以他的心观察每一个目标,只专注短暂的时间,这种定叫做剎那定,禅修者在不断的剎那定的累计过程中,当修行者还能持续专注的观察每一个不同目标,专注观察到下一个目标时,他的专注力持续没有间断,心能够持续的专注,定力会越来越加深,定力的深度、强度能够达到近行定的深度、强度。所谓近行定就是接近不动禅定,接近安止定的定力,这样修行者才能在戒的基础上,实现定的累计,所以他的定力能够越来越加深,越来越强,渐渐的定力深到相当的程度,心能够从烦恼和五盖中清净出来,也就是借着剎那定达到心清净。我们需要清净的心,才能够透视了悟身心的真实本质,达到觉悟的智慧突破实现慧的出现,通过禅修一次实现“戒定慧”的同步突破。


所以,禅修者一定要记得第二个要点难点:慢


初学者的第三个困难是:平衡


在禅修刚开始的时候,平衡问题不大,因为定力不太好,慧力也不太强,那时会有的只是精力。那要努力有正念。但是在修习毗婆舍那禅法,五根的平衡技巧是很重要的。当你去长期禅修,这会是很实在的。因为心力变得更强,心理机能也激发的更有好。它就像当一部车变的更有力,能跑的更快,你必需把车控制的好些,否则你可能要离开行驶区间,因为操作过于复杂。


当你开始禅修,心的控制机能会变强。当这种状况出现,在禅修时的主要关切点,将会是在平衡精进根与定根


说“平衡”是什么意思?当我说,“心是平衡的”,它指的是心是在有正念状态;那时心所在处,是正念最理想的功能。当心不能恰当地平衡时,有一根机能过强,另一根的机能则过弱。这是以“机能”比例调和来描绘五根。当你说定根过强,这也意味着精进根不够,反之亦然。


尽管如此,在实修时,它并不是能够来计量估算。它是依个人经验心意识状态(来做判断的)成份较大。


在此提供一个较好的观念。当我们谈到精进根,我们指的是正念的主动性。精进根过动,反之定根就偏静。当禅修者的心最理想的状态,这个意思是,他很容易就能跟着禅修目标,譬如上、下。在那个当下,心也能主动地观正在进行的现象。


精进根过强,定根过弱,心就会过动。它就像当你很兴奋时,你努力地去跟腹部上、下,但是你就是跟的不太好,因为心有跳开的倾向,这指的是起念头或散乱。它不能紧跟着目标,因能定根太弱。


如果是定根过强,那禅修者(心)停留在同一个目标上过久。心不生波动,但是你观不到什么。它只是定定的、维持在那里,不主动去观照,不跟着周遭现象移转。最后它会变得很安静、安稳,然后心就空掉,你就睡着了。我们并不建议偏定或者偏进。当偏向一方,心就不会稳定。


如果这个进程持续下去,偏定的结局是昏沈、睡眠;反之,精进根过强会导致散乱、躁动。明智的做法是,当你注意到正念的功能运作不太理想,就要努力去平衡它。


平衡的是非常难的,不过初学者只有比较后期才有这个难题。


总结:以我个人内观(毗婆舍那)禅修的感受,初学者的主要难点是:保持正念,慢和平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