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脊穴系经外奇穴。笔者运用针刺夹脊穴治愈了不少多发病、常见病。且对部分重症、急症也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一、定位: 自第1胸椎至第5腰椎之下,旁开0.5寸。胸段为胸夹脊穴,腰段为腰夹脊穴。另外颈椎第3至第七椎旁0.3寸为颈夹脊穴。 二、取穴原则: 1、根据脊神经节段分布取穴。 2、根据背俞穴的功效取穴。 3、根据穴位压痛及阳性反应物取穴。 三、主治范围: 1、胸夹脊-胸、背、季肋区及内脏疾病。如:呃逆、带状疱疹。 2、腰夹脊-腰、下肢及腹部疾患。如急性腰扭伤、妇科病。 3、颈夹脊-头、颈及上肢疾病如肩周炎、落枕。 对一些运动障碍性疾病如多发性神经炎、截瘫治疗时须采用夹脊刺或用燔龙刺。 四、操作方法: 采用28号针灸毫针1.5一2对毫针,对所选穴位局部行常规消毒。针尖向椎体方向稍偏。与皮肤呈45° 快速进针。根据部位不同针刺深度亦异。手法以提插为主。得气后施行补泻。留针20-30分钟。虚寒证加艾灸,实热证用电针。 典型病例一: 高某某 男性 26岁,本院职工。于1988年10月6日因呃逆3天。不能进食,影响睡眠,精神疲惫。脉弦,舌淡,苔白,曾服安定、中药无效特来求治。因病情急,故采用针刺夹脊穴治疗。示病人府卧,检查胸背季肋区均感酸困。因此选膈、膈俞、胃俞、肝俞相应的夹脊穴进行针刺治疗。并在膈俞夹脊穴处加灸。留针30分钟一次治愈。 例二: 禹某某 男性, 32岁,干警。 于1992年10月16日主诉:胃脘部疼痛难忍2天,伴嗳气吞酸。病人面色苍白、双手抱腹、不能直立。脉滑数,舌胖苔白腻。即示病人上床,检查胃脘部疼痛明显、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按胃脘病常规治疗。取内关穴、梁门、中脘加灸行针30分钟,起针后仍感不适。故改用夹脊穴刺法。取胃俞、三焦俞相应之夹脊穴并加电针疏密波20分钟。病痊愈。 例三: 赵××,女性, 65岁, 农民, 于1991年7月22日因左侧季肋区针刺样疼痛3天来诊。脉弦数、舌质红、苔黄。检查局部皮肤潮红,有簇集性小血疹,约为5×12cm,经皮肤科确诊为带状疱疹。该病人右侧卧位,取7-12胸段夹脊穴,配期门穴。加艾灸,留针30分钟。当日痛减,可安睡。连针3日痊愈。 体会 夹脊穴位于脊柱两侧,在督脉与背俞穴之间。在它的附近均有相应的脊神经后支伴行。随着神经纤维分布到周围器官组织。故神经纤维所支配的范围,均是该穴的主治范围。 《灵枢·卫气》曰“气在腹者、止之背俞”说明脏腑的功能与背俞有密切关系。《灵枢·背腧》又指出:“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说明脏腑有病,可以反应于背部,而针灸背部的穴位,可以治疗内脏疾病。因此夹脊穴有双重作用,对十二经脉气血运行亦起着调节和溢蓄。 “针灸之道在于调整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所以针刺夹脊穴可极大程度地激发肌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输布到人体上下内外。只要辨证正确,选穴准确,进针角度和深度适当,就能取得可靠的疗效。尤其对一些重症、急症,它是首选的好穴、要穴,并能达到奇妙之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