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格律诗的形成与拗救

 梦醒小径边 2017-02-26

拗救

一。格律诗的形成

五言律诗的定型是由宋之问、沈全期于唐高宗及武后时期完成的,他们不仅提倡诗歌应讲究声律和对偶,而且提出平仄相粘的规律,即即一联的对句要与出句相对,下一联的出句与上一联的对句要相粘,并把这个规律贯穿全篇。后来经沈全期、宋之问、杜审言、李峤把这中规律运用于七言歌体中,最终在唐中宗景龙年间形成了七言律诗的定型。


二。拗救的诞生

可是古代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又会遇到有些字不合律,换声调后却又不尽其意。平常字眼尤可寻别字代之,若遇上数字可麻烦了,因数字除了三、千、旬以外,其余都为仄声字。于是古人想出个变通的办法,那就是拗救。格律诗中出现拗句,采取一定的方式补救,称为"拗救"。拗救的方法,一般有本句自救和对句相救两种。


1,对句相救

除一些特定拗句可救可不救外(篇后详述),一般拗句在该平(仄)处用了仄(平),那末可在对句相应位置补上一个对立声调的字称为对句拗救。

例:白居易《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句“不”当平而仄,对句“吹”位置字变成平救上句)
陆游《夜泊水村》的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
“报国有万死”就是“平仄仄平仄仄平”,“向人无再青”就是“仄平平仄平”。

2.出句自救
在(仄仄)“平平平仄仄”句式中,因为是仄声字在句末,所以这句诗肯定是出句。这种格式又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即第三字位置该用“平”而用了“仄”,于是在第四字位置补回一个平声字,叫做“三拗四救”(如果是七律就是“五拗六救”了,但七律这个也不是绝对的,也可“三拗五救”)式。
如杜甫的《天末怀李白》的首句:
“凉 风 起 天 末”,
“平 平 仄 平 仄”
王维《观猎》的尾联出句
“回 看 射 雕 处”,
“平 平 仄 平 仄”
以及杜甫的《咏怀古迹》之尾联出句
“庾 信 平 生 最 萧 瑟”,
“仄 仄 平 平 仄 平 仄”
都属于这种情况。
注意:出句自救只限于这种情况,不是任何出句都可乱随意变化的。这条规定可以用四句口诀来帮助记忆:
“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三拗四来救,当然要记牢。”

3.孤平拗救
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句末的平声字是押韵的要求,必须用的,因此不算它。除它之外,这句就只有前面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一个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叫做犯孤平。如"(仄仄)仄平仄仄平,那么,就必须把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即"(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如杜甫的《复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第三字“今”救第一字“故”,是孤平的本句自救)
再如五言: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孟浩然 早寒江上有怀)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司空曙 喜外弟卢纶见宿)
薄宦梗犹汎,故园芜已平。(李商隐 蝉)
七言: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元稹 遣悲怀)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白居易 王昭君)
津桥东北斗亭西,到此令人诗思迷。(白居易 天津桥)
先知风起月含晕,尚自露寒花未开。(李商隐 正月祟让宅)

三.特殊拗句

1.平平仄平仄

此句式仅出现在(仄仄)平平平仄仄 的句式中而已,如:
五言律句
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例: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刘長卿 饯別王十一南遊)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杜甫 天末怀李白)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杜甫 登岳陽楼)

七言律句
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
欲问吴江別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 李四仓曹宅夜饮)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杜甫 曲江二首)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杜甫 秋兴八首)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 无题二首)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杜牧 早雁)


2.仄仄仄仄仄

最近风摩天朝的诗词大会有一联来自黄庭坚"寄黄几复''中的: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让不少诗词爱好者爱不释手。可是此诗的颈联: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却被不少人诟病为出律,殊不知此例实已被古人定为特殊拗句。当然,能不用则免为上。然细品其诗,黄几复当时身为一县之县长,有贫病交加如斯,实令作者悲愤不已,既出于对老朋友的廉洁自律的敬佩与惜爱,更深者疑为发泄对当朝官场腐败与不公的控诉。必音节奇巧者不能为之。
若论音节奇巧者,当以两平五仄对两仄五平为最也,出句语调逼促,珠走玉盘,对句则舒畅平和,流水盈迴。然此法不可不明情景声之融和而随意乱用,若就平仄所泥而削足,适为下也。
五言律句
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
例: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王维 归嵩山作)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 送远)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 乐游园)
七言律句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江南春绝句)
残阳淡淡不肯下,流水溶溶何处归。(元好问 杏花落后分韵得归字)


3.平平仄仄仄(下三仄)

前人律诗出句屡有下三仄者,惟对句多不救之,若救之,则三平调矣。可知三仄虽近于古诗句法,於律亦无损。
五言律句
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
例:
別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杜甫 送远)
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杜甫 送元二适江左)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杜甫 江上)
浮云一別后,流水十年间。(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刘禹锡 蜀先主庙)
七言律句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例:
此別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杜甫 送韩十四江东省觐)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杜甫咏怀古迹)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李商隐 流莺)

以对句三平救三仄罕之又罕,此拗救之法,可视为出律。
五言律句
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
例:
萧萧古塞冷,漠漠秋云低。(杜甫 秦州杂诗)
七言律句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
例:
草色全经细雨湿,花枝欲动春风寒。(王維 酌酒与裴迪)

附:王力《汉语诗律学》(香港:中华书局,1994)页108-111所论以「仄仄平仄仄」为范式,究其引例则「仄仄平仄仄」与「仄仄仄仄仄」并举,彼此无甚分別,应可以一物视之。另此特拗或与孤平拗救连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