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四道-第三章-地道:生命之道

 把梳子卖给和尚 2017-02-26

 

第三章 地道:生命之道

 

地道是研究生命之根本。

生命之根本无外两个字:生死。

老子之道,是研究自然、社会之根本。老子之地道不是生命科学,而是生命哲学,研究的是生命最根本之问题。《黄帝内经》可以说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学问。

也就是说,老子地道所研究的是生命的意义。

生不仅仅是活着。

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一个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使命,无法称之为君子。

人与动物不同,不仅仅是为活着而活着。人除了有传宗接代之自然使命外,还有建功立业的社会使命。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动物死了也就死了,在自然界顶多留下生命的传承;而人还要给社会留下有意义的东西,那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立功立言不是人人都能做的事,但立德却是人人都能做的。三不朽之所以以立德为首,原因也在于此。

人生有此三不朽,则“子孙祭祀不辍”。将相是立功之人,文人是立言之人。人人可为立德之人,

不朽当为人生的根本追求。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人同样可以像天地一样长久存世,那就是存世自己的功德。

“天长地久,天地何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老子说:“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33章)这段话就是说人生,这是人生的两件事,一为治身;二为治事。

治身当求“不失其所”,长生久视,延年益寿。

治事当求“死而不亡”,立不朽功业,青史留名。

性之所(所,居之舍)是心,命之所(居之舍)是身。身心不失,则性命永存。“不失其所”是养生和生存,侧重于善其身。

“死而不亡”者三件事:立德、立功、立言,功成而名遂,侧重于善天下。

人们对老子学术的认识,只是偏重于对尚柔弱、清静的地道的认识,却没有注意到对自强不息、死而不忘精神的提倡。

人之养生,重要的养心和养身两方面,也就是养神和养形,以不失其所。

养身(形)不养心(神),或养心(神)不养身(形),都不是长寿之道。

一个心死之人,再健壮的身体也会很快垮掉。在人们经受了各种打击时,消极、绝望的人,身体也会疲惫。积极的心态是养生非常重要的根基。

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那么是不是身体只有运动才能健康呢?并非如此。运动是锻炼身体一种方式,静养也是锻炼身体一种方式,而且是非常重要的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身心的锻炼,更注重静养。静是生命的本源。老子说归根曰静。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静坐、静思、静心,“静胜躁”,以静养心;“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动以养身。

那么如何修养身心,使性命不失其所呢?主要三种途径:一要清静归根,二要见素抱朴,三要贵柔保身。

清静归根,是心归无欲,“虚其心”,没有任何的心理压力,如婴儿状态。人归根,就是回归婴儿状态。婴儿无知无欲,行皆自然,乃为真德。“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人如果能像赤子一样言行从心所欲,不饰伪、不造作、不紧张,心理轻松、自然、愉悦,这是养生最重要的。

见素抱朴,是指言行追求本然,不要人为,是“弱其志,强其骨”。“弱其志”是去心之欲望。“志”从止从心,心之所止为志。追求本然,不饰雕琢,不追求感官的享受。

守柔保身,“披褐怀玉”,守柔是方法,不是目的。守柔不是软弱,而是内含刚强,外示柔弱。

老子的思想,没有任何消极的因素,只是客观地说出了真实的存在。

有人说老子提倡柔弱、清静。老子不是提倡,而只是告诉人们成事的方法还有以柔克刚,只是告诉人们动是万物的特性,静也是万物的特性。他只是告诉有为是成事的方法,但急功近利,去之必速;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是无为,无为最有效而弊最少的方法。

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不是对立的而是包容。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为天下牧。”提倡人们全面地看问题,自己怎么会提倡一个反对一个呢?

一切都要适宜为最好。这就是孔子提倡的中庸,也就是老子提倡的善。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什么是德,适宜的行为是德。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对外,人们觉得合适;对内,自己也觉得合适,这就是“德”。为什么“大公无私”人们很难做到?因为“大公无私”不是“德”。“大公无私”是外得于人了,而没有内得于己。“双赢”是“德”,因为做到了“外得于人,内得于己”。

孔子说的中庸,在老子的思想中就是“善”,善于、适宜。老子说:“上善治水。”最适宜的,就像装水一样,器方则方,器圆则圆,天衣无缝。如果任何事能向水一样随物就形,择宜而从,就是善。

老子说:“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亚,孰知其故?”读这段话,别认为勇敢者死,勇于不敢者活就是真理。老子说“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只是想说明有这样一种现象,并不是说勇于敢者必杀,勇于不敢者必活。老子不是提倡“不敢”而反对“敢”,因为“此两者,或利或害”,有时需要“敢”,有时需要“不敢”。

一切都要择宜而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