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铁霖教授 在浙江省民族培训班讲义 【珍藏】

 保定三虎子书库 2017-02-27

金铁霖教授

在浙江省民族培训班讲义

下面谈谈声音的训练问题::
  现在,主要谈谈我个人在教学训练方法上的一些手段,怎么训练?唱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自然——不自然——自然。第一个自然阶段,一般也挺能唱,什么歌都敢唱,一点儿负担都没有,还挺有味儿,甚至演出时还比较受欢迎,没学过嘛,还是自信心比较足的。声乐教员一看这个人条件不错,来学学吧!到老师这儿一学,你 这个方法有问题,训练训练、改改毛病,这一训练,左一个打开,右一个位置,气息也不对了,弄得他整个平衡都破坏了。平衡一破坏,也就不自然了。但是,这个不自然是正常的,也就是说,老师教你的时候,他要用新的方法教,他破坏了你原有的一些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在教的过程中就是通过一些手段和方法来让你掌握科 学的发声,等你一旦掌握好了,很自如地用你的科学的歌唱方法来演唱,甚至不用想了,并能充分地去表现作品,那么,这就是提高了。这叫自如阶段,实际上就是自然阶段,这个阶段就是科学方法的自然阶段。

这三个阶段,往往在第二个阶段最困难也更为重要。过去我们在音乐学院上课,有好多学生进校时条件都不错,学习期间都不自然,有的人就能早一些找到方法,有的人就不自然下去了,一直到后来还不自然,到毕业的时候就不得不改行了,因为总不自然也不行啊。其实,我们当声乐教师的应当把这个不自然的阶段缩短,尽量 叫学生尽快掌握科学的方法,把科学的方法转变成他自己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唱法。长期不自然,破坏他的歌唱平衡,慢慢心理状态也发生了变化,一演唱就害十白,本来能唱的高音到那儿一想不敢唱了,因为他已经不自然到不能自信的程度了。所以,我们上课,要缩短不自然阶段,尽快达到科学的自然阶段。这是我们作为声乐 老师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我的教学呢,主要是采取启发式的感觉教学。什么叫感觉教学?感觉教学就是通过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感觉和比喻,来启发学生达到科学唱法的目的。有的时候采用“声东击西”的办法,我要解决那个问题,并不直接就事论事,而是先解决别的问题,那个问题也可以迎刃而解。这些提法都是通过一些感觉,这个在座的老师和同 志们恐怕都会有体会。那么,为什么呢?我明确讲,我个人是属于感觉教学的。由于我自己从事教学比较早,虽然到中国音乐学院是1982年关系才正式转过来的,但我大概是在1 963年就开始教学实践了,后来一直没有间断过。在学校也经常搞些辅导活动,有时候也帮助同学听一听,这当然要在老师指导和同意下进行。通过多年的教学,我接触的学生类型太多了,我自己的学生,有西洋唱法的,有男声、有女声,有高的、有低的,后来更多的都是民族的,类型非常复杂,他们学习的时间很短,有的 人单位说:“你去学吧!就准一个月假”,你不能按学校那么教,天天先练一个八度,回去还不会唱一首歌,这怎么行啊!必须一个月里能解决些问题,人家回去才觉得没白来。这一个月有一个月的教法,一年有一年的教法,那就是说,用最快的一些比喻、办法和手段来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要求效率,就是说,要根据 情况分别处理。在我那里,一般的外地派来学习的学生(不是学校的学生)顶多就是半年,也有三个月的,一般最多就是一年。像这样的情况,你必须在这一年当中完成你要解决他基本唱法的一些东西,彻底解决那还需要更多的时间。必须在教学当中,用一些比较有效的、简单的办法,使他尽快掌握。
  今天,我主要把我个人在这方面比较有效的办法,向同志们介绍一下。一般声乐教学,我们大家都知道要位置高,气息深,喉咙打开,声音掩盖、集中、通畅、明 亮、靠前,“字正腔圆”等等,这个都是对的,因为唱歌,这些是最起码的。但是,怎么能达到这些,尽快地使他的喉咙打开,尽快地解决位置问题、呼吸问题,你用些什么样的要求可以达到这个呢?我在教学中也有些体会,在这里向同志们介绍一下:
  首先谈一个母音的训练问题。
  在教学当中,我还是采取两组母音的训练办法:一组母音就是“  i  ”、“ei”母音,第二个就是“0”、“u”母音,这两类母音都有不同的作用。比方 说,对民族声乐唱法的学生,唱民歌的时候,有的为了字咬清楚,声音容易偏浅、挤、压,也有的由于过多强调它的风格而忽视了科学的发声方法。对此,我可能开 始训练时使用反差比较大的一种训练方法,用“u”母音训练,这可能和他的唱法距离甚远,但是,它是有作用的。“u”母音能起到掩盖、通畅、喉咙打开的作 用,使声音能够得到垂直的效果。用“u”母音来带一些其他的字,所有字的色彩都具有它的特点,这一母音,尤其西洋唱法是经常用的。用“u”母音带其他的 字,会带有母音变型色彩。
  有关西洋唱法,上次从意大利留学回来的吴其辉讲:“意大利唱法的关键就是母音变型”o如果是这样的话,似乎作为唱民族声乐来说,这个母音变型对民族声乐演唱是不合适的,但是,它那个打开是对的,这是共性的东西,中国唱法也应该打开,不应该挤。外国人打开,我们中国人也可以打开,并不是他的打开是对的,我们 的打开就不对,不是这个意思。但是,用母音变型来咬中国的字,那就存在问题了。洋唱法唱得挺不错的,一唱中国歌就不会唱了,关键的问题是母音变型了,他一咬中国字就别扭,里出外进。所以,如果是用于基本训练来讲,是可以用“u”母音带“a”母音的,“a”非常接近“u”母音的变型,但是,用母音变型来咬中国字,那就行不通。要是anti,国歌的话,如《我的太阳》中的“啊”,这个“啊”是可以用的,这个“啊”带有“呜”(u)的成分,从它的声音本身来讲, 喉咙是打开的,作为基本训练来说是可以用的,民族声乐是可以借鉴的。民族声乐借鉴“a”、“u”母音训练,声音容易垂直、上下贯通、通畅、喉咙打得开,也 可以说是声音有了掩盖的效果。什么叫掩盖呢?其实掩盖就是指头声,也就是过去讲的“close”、关闭等等,掩盖的声音是有角度、有抛物线的。
  再一种训练母音就是“i“ei”母音。“i“、“ei”母音的色彩比较明亮、集中,尤其是对唱中国歌的人来说,对高音区来讲是比较好的,对唱民歌的人来说那就更有利了。“ei”母音它本身集中,声带的张力比较强,明亮、靠前,另一方面,它咬字还比较方便,声音易集中,咬字范围小。刚才我说的“u”母音,咬 字范围大,它必然得变型使用,但是,这“e_J'母音就可以把中国字方便地咬清楚。比方说“太阳出来哕”这一句,用“en“i,,、“a”就可以;要是用“u”母音带,它就有些含糊不清,对于中国人,咱们内行的人听不错,是打开的声音,里边开了,而老百姓会说,这个人怎么回事儿,嘴里边含了饺子啊,咬字含糊不清。他不知道你是为了打开,他听了不亲切。从母音的训练上讲,“ei”母音容易达到咬字清楚的效果,容易得到高位置,不容易“重”;“u”母音弄不好 的话,男高音像是男中音。咱们中国人有好多学唱歌的人,他也没到过外国去,听外国人唱的也少,弄些磁带、录音听了模仿,整个大了一号。其实,声音经过电声 的效果,跟本人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很多外国的歌唱家的声音通过电声以后,声音变圆了,整个大了一号。吴其辉在意大利亲自听了帕瓦罗蒂的演唱,他说帕瓦罗蒂是个抒情男高音,号还没有金老师的大呢。人家没有那么大的号,我们模仿的人整个加了一号。唱西洋唱法有的人累得不亦乐乎,因为整个“撑”了,其实人家没有 这么大的号,你听的声音是通过电声的结果,他的声音被整个加粗了,不是本人的效果。所以,在这方面,在听的当中也要有分析地去听。以上是我讲的是母音训练。
  第二个办法就是哼鸣唱法”
  “哼鸣唱法”,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效的。具体我自己来讲,我到音乐学院时才开始接受“哼鸣唱法”的训练,我的老师是沈湘先生,他教我的时候,我当时处于第一阶段,我也是自然的,也能唱得很高,还很自如,但是那个嗓子,我现在回忆起来,声音挺“白”,也挺“挤”,可能嗓子本身还可以,不然考不进去。进校以后, 沈先生基本用“哼鸣唱法”训练学生,所以对“哼鸣”唱法,我是很感兴趣的,一直到现在,我还使用这个办法,非常有效。但是“哼鸣”在唱法当中如何运用呢? 在我自己的教学当中,有两种“哼鸣”都可以使用,一种是“大哼鸣”,一种是“小哼鸣”o“大哼鸣”是比较空的一种哼鸣,“小哼鸣”是比较有“点”的一种o “小哼鸣”用于唱中国作品和民歌是比较好的;“大哼鸣”因为整个感觉比较空,“哼”的时候有点像哭泣的感觉。用“哼鸣”带出来的声音不但位置比较高,而且能调节整个呼吸、气息、共鸣的关系。如果你把所有的字都能够用“哼鸣”的感觉来唱的话,那么你的声音就是对的。现在,有些人也在用“哼鸣”,但“哼”得不 对,唱的时候也是错的,是“挤”的o“哼鸣”的时候,喉咙要注意放松,摆脱喉咙紧张o“哼鸣”的时候嘴巴可以动一动,就是说你“哼鸣”的时候,嘴的动作不应该影响“哼鸣”,将来你用“哼鸣”的感觉把声音带出来的话,你的嘴在咬字的时候,声音也不受影响。嘴动不会有什么影响,嘴要是张不开的话,扯住了,你一 张嘴,声音没有了,那就不对了。检验一下你的“哼鸣”,嘴在动的过程中不影响你的“哼鸣”,那么,你用“哼鸣”带出来的声音就是对的o“哼鸣”能够使声音 达到相对的平衡,拥有合理的共鸣和平衡的声音。
  另外,我在训练中也经常使用哈欠”的状态o
  “哈欠”状态的目的就是打“哈欠”时候喉咙打开,里边抬起来,能保证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这也是帮助喉咙打开的很好的办法。所以,上次贝基来讲课,有人 问,你们意大利唱法有什么奥妙?他的回答就两句话:“我们意大利唱法就是里边的哈欠,外头的微笑”o这个也很精辟,为什么呢?确实里边有“哈欠”,没有 “哈欠”声音不走“弧线”,也就是说没有角度,声音是“白”的,很多人不会“哈欠”状态歌唱,声音容易唱“白”,会“哈欠”的人肯定声音是竖的。当然,也不能抬过了,拾得过头了,搞僵了,“啊”就成“呃”了。我讲的是松弛的“哈欠”,如果没有这个,声音就会是“平”的o“哈欠”的作用还是比较有效。我在教学中,为了体现这个“哈欠”的感觉,在里边能感觉到、找到,我经常让学生做闭口的“哈欠”,就像有的同志困倦了,但又不好意思当着别人的面打“哈欠”,你 闭嘴打了个“哈欠”,里边的状态是开的、抬的,唱的时候里面的状态就是这个状态,你如果所有的字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你的声音就是“掩盖”的、通畅的、打开的、有位置的,气息再配合好就可以了。但是,我在教学中经常发现,有的人不习惯这样,你说这“哈欠”很好,他怎么也做不到,那么你可以用其他办法,比 方说,他不会打“哈欠”,你告诉他:“你把你的小舌头抬起来”,抬起来里边就打开了,效果差不多,立即就可以解决声音的问题。
  再一点我经常用的是对学生提“微笑”。
  你们要注意的话会发现,凡我教过的学生,尤其是唱民族唱法的,都会微笑着唱。有人可能认为,这有什么了不起,笑,我从小就会笑,这是很简单的事。我看这不一定,有的人会,有的人不会。我上次在四川讲学,有的人说话挺好的,也有说有笑,我说你就这样笑着唱就可以了,但一唱,一下子就又把脸拉下来了。他说:老 师我实在不会笑。我说:你不是笑着跟我说话吗?这个笑就是歌唱中的微笑,关键在于歌唱中也能使用这样的状态。那是什么问题呢?他也不是不想笑,说明他那儿扯了一股劲儿,他一出声音这个劲就扯住了,笑肌抬不起来,只要笑肌能够抬起来,就可以把那个劲甩掉。所以,“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声音位置高,音色明亮, 还可以避免声音过重,当然,这里还要配合好喉咙的打开、气息,光笑也不是唯一的办法。让笑肌抬起来,也有的人理解错了,我有好多学生倒是牙也都露出来了,以为在笑,其实那种是龇牙,不是笑。我指的是笑肌抬起来,而不是龇牙。在这个问题上,笑的目的还是为了上面的肌肉抬起。大家也可以体会一下,假如当别人和 你开玩笑的时候,你不好意思笑,闭着嘴笑了一笑,你就会体会到里边的状态,肯定是打开的,跟我刚才前面说的是一样的,位置高了,喉咙开了,声音有角度了,也有掩盖了。我说这些个办法,用哪个都行,不是说同时对学生都要讲,那用不着。有的人不会那个,你给他用这个。不然的话,你死气白赖的,他不会唱“u”, 你非要让他唱“u”,他的“.I,本来唱得很好,你可以让他唱“i'嘛,用“i”来带其他的字就行了,不一定那么死板。所以,你教十个学生当中,问题都不可能一样,你必须善于灵活地运用方法和分别要求。
  还有一个就是假声位置”的运用。
  这个很多人也在用了。我的学生中有个新疆来进修的男高音,他音色很好,就是高音差点儿。有一次上课,我发现有个歌他假声唱得非常好,我马上就利用假声来带他的高音,教他把上面的声音向中下声区接,接上以后,高音就得到解决了,上下也统一了,而且音色比原来还好听。假声运用还是很有效的,一放声音就在那儿, 对唱歌解决位置、解决声音的统一、解决音色大有好处。当然,也要配合好气息。
  刚才提到的这些办法,我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办法,我不经常用的,就不提了。这些经常使用的方法,我觉得是比较有效的,而且应该说见效很快。以上这些办法,主要是通过声音的训练来打开喉咙,使声音有位置、通畅、获得共鸣等等。这些训练,对民族声乐是一样的,我现在讲的不只是“洋”唱法的训 l练,这是歌唱共性的东西,包括戏曲演员也一样,他们学过歌唱的基本方法后,反过来再唱戏曲,比原来反而会更有提高。戏曲演员中越剧的我没教过,但京剧的演员我教过,这些对他们都是比较有效的。
下面谈一个与高位置相反的方法,即“反向提法”o
  “反向提法”的概念也是我自己体会的,就是说高位置的反方向,一般都往高位置提,而我就是要往下面提,叫“反向提法”o通过这个训练,也可以很快地解决问题,可以调节声音的平衡和协调。首先,是“支点提法”o这个支点提法,也是属于我们在唱歌中的一种感觉和比喻。一般支点在哪儿呢?对每个人感觉都不一样, 我提的时候,一般指在穿中山装的第二个扣子处。它这个支点是唱歌的一种感觉,你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可以这么提,你说:“你声带就长在那儿,你所唱的字都不要离开支点,嘴放松就行了,你就唱吧”o有些人他注意力往那儿一想,一下子就感觉到了,容易使声音得到平衡。我们一般来讲,说声带在喉部,当然在这儿,所以也在这儿唱,但你给它移个地方,移到第二个扣子处,他会想声带要在这儿,就在这儿唱,你就说不要离开那儿,所有的字都在那儿换,这样就可以解决几个问 题:如果他是喉头高的话,他一想第二个扣子处,支点一低,喉头就自然下放,喉头下放以后,喉咙也就自然打开了,这两个问题,对唱歌是最重要的,而且,他也不会总想着他的喉头往那儿使劲了。喉头稳定了、喉咙打开了,第三个呢,声带都长在了第二个扣子处,气息当然不能超过声带了,那一定是在下面,这样,气息也 就稳定了。这三个问题平衡了,出来的声音就基本有型了,再稍加以调整就可以了,这就是正确的发声状态。有支点还有一个好处,如果你是话剧演员的话,找到支点,你的道白也都是对的。譬如说,我要是朗诵,我可以用支点,我要是不用支点,我喊两声后,我的嗓子肯定就哑了。说明什么问题呢?有了支点,呼吸、喉头、 喉咙这三个问题就平衡了。那么,还差一个问题,就是位置问题。位置怎么办?刚才我已经讲了,把小舌头抬起来就完了,其他都不用动了,一配合就完整了。
  还有一个“喉下换字”的办法。
  什么叫喉下呢?我刚才谈的是支点,这个提法可能不一样,效果出来也稍有区别。喉下换字的办法,就是说一般的喉头都容易高,那么你在给学生提示的话,你就说:“你感觉你咬字在喉下一寸或者两寸左右吧,在那个地方换字”,比喻起来就像贴着肩膀换字,在脖子根处换字差不多。这个效果也很好,这样唱的时候,喉咙 最容易打开,这种提法有一个好处,声音比较容易垂直,容易进入头声。用这个喉下换字的办法也可以唱民歌,因为它便于吐字。如果位置在上面,用的是“大哼鸣”的话,那就是洋唱法,用的是“小哼鸣”的话,那就是民族唱法,但是,在接触声音的感觉上,是在喉下的感觉,你的声音落在脖子根上,我要唱民歌,就可以 把焦点集中一点,这就是喉下换字。
  还有一种就是“吸气提法”或“吸气唱法”o
  吸气唱法就是我经常给学生提的,这是针对一些声音比较挤、卡、紧的学生提的,就是说怎么吸就怎么唱,吸到P,目IUL,从哪儿唱,唱的过程中想到吸,吸的 过程中就唱,吸的状态,就是唱歌的状态,所有的字都要保持这个状态唱。为什么要这么提呢?因为平时上课时,我给学生提:你保持吸气状态下唱,你唱的过程想 着吸就行了,但是发现还会出些问题,实际上经常有的学生是吸完了不唱,憋了半天。在北京上课时,就有一个学生,我说:快唱啊!他还在憋着,我说怎么回事? 他说:我原来学过,老师叫我憋得越长越好。我说:这不行,僵了,吸完了不唱怎么行呢?在吸的过程中就要唱,要做到似乎还在吸呢,你就已经唱了。还有,吸到 哪儿,从哪儿唱。你已经吸得很好了,你又从半截唱了,就浅了,白吸了,要吸到哪儿,从哪儿唱,唱的过程中还要保持吸,唱的过程你不吸了,前头一开始都对的,唱到后来你又错了,你不吸了,又卡半截了,肯定气浅了。所有的字都一样,你光“a”吸了、“u”吸了,一到“i”字没有吸,那“i”字就挤了,只要有一个字一挤,你再也回不来了;后面就全挤了。这是一整套的提法,这一套提法能保证你保持吸气状态的唱,这也叫反向提法。
  这样唱为什么能解决问题呢?很简单,吸气状态大家可以试一下,一吸气喉咙状态是什么样?喉咙是开的,喉头的状态是低的,气息状态是深的,跟我刚才讲的目的 是一样的。也有人用支点的办法不习惯,就用这个也可以,经常有的老师喜欢看学生的喉头,说:“喉头太高了,放下来”。我要是做学生的就要问老师了:我放到哪儿?是二分之一,还是三分之二啊?每个人脖子长短不一样,人的喉头的构造也不一样,每个人喉头应放在哪儿是不一样的。老师就应该这么回答:“你吸气吸到哪儿,喉头就放在哪儿”,每个人都一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否则的话,你就回答不了他,低到哪儿?到脖子根还是要到中间三分之一处?这是很难解释的。但 是,你正常的吸气状态,就是你唱歌的状态,所有的字都这样,那就都对了。所以,上次有个参考资料谈到如何唱高音的问题,一个英国人写:“唱高音的状态,就像你要喝水的状态”,后来我试了一下感觉也很有道理,跟吸气很像,当我拿这杯水刚要喝,因为要喝以前必须有一个动作,有个先张开嘴吸的动作再喝,唱歌就要 先开喉咙,很像喝水前的状态。刚才讲的那些手段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所以,这个反向提法,对喉咙紧的、气浅的、声音卡的、声音虚的、声音尖的、声音挤的,都比较有效。有的人感觉能力好,反应快,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前面谈的注意到了,还要注意还有~个综合、联合的提法,提这个的时候,还要把那个配合上,这个要看他缺少什么,要凭老师的耳朵来鉴别,需要配些什么,当提反向的时候,还要用高位置来配合,这叫做平衡。唱歌不平衡就会出现各种毛病,只想一个问题,就容易把问题搞糟了,唱歌的声音训l练完全是感觉的训练,你用尺度去衡量是很难衡量的,你说气深,深到哪儿?你说位置高,高到脑袋顶,还是鼻子尖上?不好说的,它都是感觉,这个感觉要靠自己去平衡,平衡好的人,就唱 得好,平衡不好的人,当然就会失调。有的老师光喜欢谈那个高位置,这没有什么错误,但你忘掉了它的反向,这高位置就用不上了,声音就都卡在喉咙了,而且已经使气上到了上胸,那就不行了,你就忘了它的反向、打开,这两个一个都不能少,这两个都对的情况下,你谈集中才是可以的,其他都没提,就提这一点,学生就 不会唱了。我们班有一个不出声了,后来改行了,离开学校以后,自己又练回来了,又能唱了。有些东西是一种感觉,把感觉搞错,钻牛角尖了,声音也就不对了。
  下面我再谈一谈呼吸的训练问题。
  呼吸的训练问题,这很多人都知道,有些西洋唱法经常比喻唱歌就是呼吸,你呼吸解决了就可以唱好,就是说呼吸是重要的。现在有很多说法——“胸式呼吸”、 “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等等,就目前来看,我觉得“腹式呼吸”好一些,“胸式呼吸”容易气高,呼吸当中容易有声音,容易在呼吸过程中有动作o“腹式 呼吸”没有动作,吸气的时候别人看不到他已经吸气了,“胸式呼吸”动作太大。过去老师经常讲,说用“闻花式的呼吸”,因为这种呼吸,气吸得深。还有一种呢,我经常提的“叹气式呼吸”,就是你先放松,把气叹下来的时候,叹到哪里,从哪儿吸,也就是“腹式呼吸”o每次都这样,就每次都对了,这是一个办法。还有一个办法,可直接用下支点呼吸。下支点我们是指穿中山装的第四个扣子处,感觉你呼吸的时候,直接用那儿呼吸,好像没有通过嘴和鼻子一样,你感觉是那样呼 吸的就对了,如果你感觉还有个过程,动作慢了,你的气息就永远不会深。还有一个也可以体会一下,经常有人讲,当你睡觉的时候,你的呼吸是对的、松弛的,而且很深,所以,有的学生感觉唱歌很严重啊,整个一个绷劲,用不着啊,放松!你要体会睡着了的呼吸,没有一个人睡觉时用“胸式呼吸”的,很少,都是用“腹式呼吸”o如果用腹式呼吸,你整个气息深了,获得的声音和位置共鸣都是正确的,呼吸问题就得到了解决。在我们的戏曲当中,是很讲究呼吸的,如运气、换气、偷气、压气、气头等等,但是,“腹式呼吸”是最理想的,无论你用什么呼吸方式,你偷气也好,你不会这个呼吸,到时候你怎么“偷”也是浅的。解决一个基本呼吸 问题对唱歌是极有利的。呼吸对了,还有个保持呼吸的问题。保持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注意刚才我提到的:唱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吸气的状态。这样,气息就保持住了。你不只往外唱,同时还要保持往里吸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对抗。往外出的同时也往里吸,两边拉开来,气息永远保持到一个深度。还有就是唱的过程中要放 松,要注意叹气,这些都可以使你的声音保持在一个平衡的状态上。上面谈的这些,是我教学中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说说唱歌的姿势问题。
  唱歌当然应该站直,什么兴奋、既积极又放松等等,都是对的。但是,应该注意,在唱歌的过程中,避免一些不正确的姿势。比方说,有人基本状态挺好,一唱歌就皱眉头。有的人呢,上课的时候,他的老师也没注意提醒他,久而久之,养成了老喜欢往左看的习惯,一往右看他就不会唱了。我遇到好几个这样的事,我说你转过 来唱,他感到别扭,但是,后来还是被改过来了。如果这些不改过来,影响形象不说,整个面部肌肉运动都不一样,将来会造成矛盾的问题出现。另外,还有端肩问题。我有个学生,也是唱民歌的,一唱歌就“八”字眉,他本来不是“八”字眉,一唱两个眉“八”字开了,我说你怎么搞的?你把眼睛使劲睁大一些,他一睁,“八”字眉就出不来了,突然感觉声音也对了。整个姿势、形象直接影响到你的声音状态,所以,唱得好的人,脸上是没有怪相的,唱不好的人,脸上尽出怪相, “五官挪位”了,眼睛不在那地方了。所以,有的人形象并不难看,怎么一唱歌那样难看?他主要是出了一些怪相。这是因为在平时训练中没有注意到这些。这些都 要注意,唱歌的时候,脖子放正,这很重要,不要这么歪,那么歪。作为我们民族声乐和西洋唱法,脖子是讲“梗”的,讲立住的,不是仰的,整个后背到脖子是一条线,如果要一“拱”脖子,下巴就会顶出去,有的人一唱歌,下巴出去了,老师可以帮你按回来,但你上了台就总不能再叫别人帮你按了IB?有什么办法呢?老 师你可以告诉他这一点就行了:你把脖子梗住。梗住脖子,再伸下巴,你看看你能不能伸出去?你再有本事你也伸不出去,需要先放松脖子,你才能伸出下巴。但是,话说回来,唱流行歌曲的,一般的要放松脖子、顶下巴,如果要“梗”着唱的话,一立起来就不像“流行”的了。
  下面还要谈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唱歌的咬字问题。
  我国的戏曲、曲艺特别重视吐字问题,“以字带声”、“声情并茂”,讲到这些,有一套口诀,在历史上,前人也经常总结一些经验,什么“五音”、“四呼”、 “吐字归韵”、“十三辙”等等,也就是说我们民族的传统,就很注意吐字的重要性。如果你要到京剧班去上课,京剧训练是口传心授,老师是非常注意咬字的,他把咬字放在第一位。我们在研究民族声乐过程中,要很好地学习传统,要继承、发展传统。但如何运用吐字呢?对唱歌的人来说,这很重要。有些如“以字带声”的问题,就容易把它搞偏了,过分强调字的个性,这个字应该咬到什么程度才算对呢?在我们训练过程中,歌唱的换字,应该在歌唱的过程中来换,也就是说,在歌唱的旋律中换字,在统一的歌唱状态、统一的共鸣、统一的气息和统一的位置情况下来换所有的字,而不是说把每一个字作为“个体”来换,这是一个原则。如果不能在一个状态下换字,那么就是说它必然要造成歌曲旋律的中断,没有了歌唱性了。而且,“五音四呼”的唇、齿、喉、舌、牙这五个地方,说这个音是喉音,那个字 是牙音,那个字是舌音,好,你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去唱吧,一歌唱,你来回换,最后唱得乱七八糟,该上高音的时候上不去,“五音四呼”是需要的,但是,原则上应是在一个统一的科学歌唱状态下来换字,原则是不能破坏的,破坏了,你的歌唱性也就被破坏了。要在连贯的过程中来换字,要保证唱歌的基本方法。所以,为 什么老师在练声当中总是“米……啊……衣……呜……”,什么意思呢?是为了让你这几个字一样、统一,在共同的情况下来换所有的字,保持歌唱状态的统一性。 有时京剧训练当中,我也是发现了这个问题,它的科班有时招进来一百个学生,真正能唱出来的人比例很少,他们有些人还可以变成武生,那我们学唱歌的人,你可变不了武生,那只有去改行。
  这就是说,训练要不破坏它的科学性来体现字的清晰,尤其对初学的人。到过北京的人,都知道北京人说话的特点,讲话是不动嘴皮的,尤其是坐公共汽车时,售票员说话嘴的动作很小,话音很含糊。当然对歌唱的咬字来讲,动嘴也就这么点大,再大了就破坏了歌唱的连贯性了。在这方面,为了保持它的连贯性,动作要非常 小,如果你要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去那么“蹦”,每个字都很清楚,唇、齿、喉、舌、牙都对了,但破坏了歌唱,那就没法听了,歌唱性也就破坏了。
  所以,要保持歌唱状态来换所有的字,动作不要太大,字要清楚又不影响声音。在这个问题上,咬字不能把它咬得过死,唱歌的状态、动作要非常小,基本上要保持一个连贯的状态。这一点,不光是中国歌,外国歌更典型,外国歌它基本是在~个状态下换字的,要注意这个问题,中国唱法也是一样的。听有些人唱,其实他动作 也是不大的,往往有时是嘴里的问题,有的人嘴太紧,像个“紧箍咒”,把个嘴箍住了,他~唱歌,嘴就不能动了,那咬字也就受影响了。嘴应该解放,解放了才能使声音真正出来,表情也就不怪了。所以,对初学的人,可以不要过分强调字的个性,先用共性的东西训练他,一旦共性初步解决了,才可以强调个性。所以,要在 你的方法已经稳定了,可以体现出字的个性,在字头、字腹、收音都可以夸张的时候,才可以强调个性。但是,比方说在一个歌唱状态当中我唱《月之故乡》,我夸张咬字唱,我不破坏歌唱状况,这样的话,你唱中国歌,老百姓也是接受的,你的方法洋一点没有什么关系,一听,他明白,感情和语言结合得很好,观众就欢迎 你。老百姓他不知道你是什么方法,他只听了好听,就认为你这个人嗓子好,还会认为你的方法不错,用得自如。可是有的人一唱,他一听,这人怎么这么难听,实际上我们听,可能这人方法还不错,就是因为他在运用咬字和表达感情上距离太远,观众接受不了。所以,我们要真正为广大群众服务,要考虑到这个问题。在训练 当中,可能有的同志要提了,那你说的都是唱的,要唱“说唱”怎么办呢?“说唱”也是一个道理,“说唱”等于用方法说呀,我下面要提到的这一点,咱们可以借 鉴。贝基上次在北京讲课的时候对学生说:你上课用方法,你为什么生活中这么说话呢?如果你生活中能用方法讲话的话,你不等于每天都在用科学的方法练声吗? 也就是说,你生活中也可以用方法讲话呀。但是,有的人习惯,有的人不习惯,一些男中音很容易做到o“说唱”歌曲也要用方法来说。比方说我唱《太阳出来喜洋 洋》这首民歌,你如果唱得太“连”了,就不好了,民歌很多是用方法来说的,有的歌像《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都是一个道理。你如果会用方法说的话,你就能唱好民歌,演唱民歌很接近我们的语言,也符合中国人的欣赏习惯。当然,这语言要有科学性,有的人唱时vibrato(颤音)太多,一给中国观众唱,他就觉 得你似乎在“打摆子”,唱民族声乐就要考虑到中国的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包括唱意大利美声学派的也不例外。上次,贝基在北京让一名男高音把声音拉直了唱, 不要抖,声音抖并不对,这还是基本功的问题,实际上已经出毛病了,有点摇摆了。所以,上次有位同学从意大利回来说,他把咱们国内一个挺有名的男高音的唱片拿给他意大利的老师听,老师说:“这是你们中国的京剧DE?”他说:“不是啊!这是我们国内一个唱西洋唱法的o”他老师说:“怎么他的声音摇摆得像地震, 我听了受不了o”就是说,这种大摆并不是正确的洋唱法,看来,好的东西,美的东西都是一样的。当然,正常的泛音是可以有的。

目前1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