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朋友也有“Rights”

 lion__ 2017-02-27

小朋友也有“Rights

作者:徐海娜

 

有一天,我对正在看电视的小朋友说,“你不能再看电视了!”他反驳道,“为什么不能?老师说,小朋友也有Rights(权利),我也有看电视的权利!”这令我想起在一次旅行中遇到的风波。

 

那是一次短途旅行,同行的有许多孩子和家长。其中一位小学生拿着手机一路狂拍。忽然,人群中爆出一个孩子发出的喝骂声,原来是一位中学生模样孩子在斥责拿手机拍照的小学生。他大声地说,“你经过我同意了吗?你为什么拍我?请你删掉!你没有权利拍我。”那位小学生年龄尚小,看起来并不太理解发生的事情,同行的大人连忙上前帮手处理了这场纠纷。

 

(一)小朋友也有受尊重的权利

 

经常见到有些父母带孩子出门的时候,常常不顾孩子的意愿,强迫孩子拍照。大人给孩子拍照,从未征求过孩子的同意,所以很容易令孩子有一种意识,认为给别人拍照都是不必经过别人同意的。当我们在做这些的同时,别忘了,他们总是会模仿成人们的行为。

 

虽然拍照这样的事情只是小事,但是生活中,如果父母总是示范如何不尊重别人,孩子又如何学会尊重?

 

有的小朋友一再说已经吃饱了,旁边的成人还在不断给他夹菜;有的小朋友放学回家,说太累了要先休息一下再写作业,但成人总会不厌其烦地催促;有的小朋友的星期六和星期天也被学业排满,假如成人需要365天的工作,大概也会申诉要求“休息权”吧?何况《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小朋友也享有休息和闲暇的权利。

 

假如我们期望自己的子女成长为更文明的人,有自尊又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不妨就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让子女感受到何为尊重。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人认为,和孩子讲道理是没有用的,直接的命令似乎是条管教的捷径,甚至出手动粗,更加直接有效。但其实讲道理正是一种姿态的示范,是尊重孩子的一种示范,让孩子明白要用文明的方式去化解冲突。日后,孩子也懂得要怎样去尊重不同意见的人,以及未来如何尊重自己老迈的父母。


Albert Schweitzer说过,“教育孩子有三种方法,一是示范,二是示范,三是示范”。看,真正的大牛阿尔伯特·史怀哲早就知道,重要的事情要说三遍吧。


 


(二)小朋友的知情同意权

 

小时候,我特别怕去医院,因为不知道医生会对我做什么。这是源于未知的恐惧。现在依然有很多孩子怕去医院,怕见医生,同样是出于未知的恐惧。然而很多家长此时就用上哄骗的方法,一哄再哄之后,小朋友就丧失了对家长的信任。

 

“我都是为你好”大概很多父母都这样说过。就算为了小朋友自身的利益,忽略小朋友的知情权和同意权也是有害无益的。并且小朋友基于知情的同意的权利,也需要得到成人充分的尊重。

 

就拿很多孩子看牙医的经历来说,多数孩子内心是恐惧的。说说我的孩子第一次因为龋齿需要补牙的的经历吧。香港就学的孩子有一年一度政府提供的牙齿健康检查,学校会组织学生一起去政府牙科诊所。有一次,孩子带回一张复诊单,写着发生了龋齿,要求于指定日期去补牙。我就问他,“为什么看牙的时候不直接补了?要浪费时间去第二次。”,他回答说,因为“太害怕了”。

 

于是我找来不少图书和资料,给他讲了什么是龋齿,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为什么要去补牙,不补的后果是什么。他表示都明白之后,我如期带他来到政府牙科诊所。我本来以为他已经有了“知情的同意”,可是一躺到牙医的椅子上他就反悔了,说什么也不同意让牙医看。

 

当时我很生气,他明明同意了的,怎么可以反悔?后来我才知道在医疗过程中,成人们的“知情的同意的权利”也是包含反悔的权利的,何况是孩子。医生通常是恪守医学伦理的,对于患者的知情同意权总是给予最大的尊重,在细心给孩子讲述和示范了牙医的操作过程之后,给我们再次另行安排了就诊日期。

 

数日后,在我持续苦口婆心地劝说和表示感同身受地同情之后,孩子终于躺上了牙医的椅子,不仅补了牙、洗了牙、还做了窝沟封闭预防龋齿。全程他都很配合,虽然我看到他微微垂下的腿在颤抖。但过后,我恭喜他克服自己的恐惧做了对的事情时,他也感到十分满足。假如我们用上的是强迫和哄骗的方法,小朋友就会对正常的医疗行为产生更大的恐惧和厌恶。

 

尊重孩子的知情同意权,常常需要付出耐心。前些天,孩子学校一位老师的做法颇值得一提。小学生都需要打预防针。打针那天,他放学回来,我问他,“疼不疼?”他说,“有点疼”。我又问,“你怕吗?”,他说,“不怕”。原来他们全班同学都有不怕的“法宝”。

 

这“法宝”就是老师的对他们的知情同意权的尊重。在打针前,老师就先讲了为什么要打针,也实话实说告诉大家可能会有点痛。此外老师还说,自己小时候也很怕打针,表示自己很明白学生们的感受。

 

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就是人手一本书去排队,用看自己喜爱的图书的方式分散恐惧的心理。当一个小朋友排到了,老师就会坐在学生身边和学生讨论手上那本书的内容,护士就在另一边很快把针打完。最后大家对于打针这件事的印象都是很正面的。

 

(关于见牙医的童书非常多)


(三)尊重孩子说“不”的权利

 

有人说,没有说“不”的自由,就不是真自由。你要求孩子给客人弹一曲,孩子可以说“不”吗?出于礼貌,孩子也许会答应。但假如你说的是,“你是否愿意给我们弹一曲呢?”孩子的感受可能就不一样。命令和请求是不同,差别就在于你是否认为孩子有说“不”的权利。

 

有一次,有位父亲要求孩子参加家族的聚餐,孩子说,“我早就和同学约好去他家一起做功课的”。这位父亲深知,所谓一起做功课,不过是一起玩。但是,孩子约同学在前,他说聚餐在后,没什么理由让孩子毁约,所以最后他选择尊重孩子的决定。他告诉孩子,如果出席聚餐,可以给同学先打个电话说明情况并道歉;如果不跟爸妈走,你今晚可能没地方吃饭。但孩子想当然地认为同学会留他吃饭,最后他还是决定去同学家。尽管当晚他果然没饭吃,打电话哭着要求父母回来,但是那毕竟是他自己的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他一定学到了什么,相信他正在经验中成长。

 

相当多的成人认为孩子听话很重要,所以一看到《弟子规》,就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是不是每一句都说在了心坎上?可是他们忘了,养孩子并不是要养一条忠实的小狗。

 

何况,父母并非完人,也非圣贤,全部听父母的,最终变成和父母一样的人,就遂了心愿了吗?绝非如此,哪个父母不希望“青出于蓝胜于蓝”?那些个望子成龙的父母,让孩子跟着自己亦步亦趋的成日家做虫,何日才能变成龙?所以当孩子说“不”,不要轻视他,他正在试图超越你,而这难道不是你们所期望的吗?



(四)权利与管教

 

有一个小女孩非常爱看侦探小说,常常看得废寝忘食,以致影响了学习。她的父母有两种选择,一是下令,成绩没有恢复之前,禁绝侦探小说;二是,和她讨论,如何既能维持爱好,又不耽误学习,寻求一个平衡各自期望的方法。两种选择,哪一种会更有效呢?

 

总是有父母担心,尊重了孩子的权利,就无法管教子女了。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当成人和孩子之间就某件事达成共识的时候,孩子就更愿意服从管教,因为他会觉得大人这样管教自己是对的。这也是为什么当制定规则的时候要邀请孩子参与的原因,当规范受到孩子内心认可的时候,遵守的机率才更大。

 

例如青春期的孩子因为社交的需要,有时会长时间与朋友外出,父母如果撒手不管也是失职。基于协商和尊重的基础上,订立一个外出的规则的话,既可以令父母放心,也可以令子女受益。如果你的管教是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上的,孩子们通常也不愿意去破坏与父母的关系。

 

强权的方式,也许会一时有效,却难以带来教育上的意义。教育是希望孩子内心发生更新转变的,而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这大概也是古今中外教育家最大的野心。

 

可惜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重视儿童权利的成人并不多,他们不断地在家庭中示范威权型、独裁型的统治,他们寻求的是儿童的“臣服”,而并非“成长”。小孩子就没有权利吗?小孩子有说“不”的权利吗?《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难道是子虚乌有吗?我们不妨也想一想,管教实在是需要技艺的。这门技艺的终极秘诀就是“尊重”二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