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解】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清除小脑血肿技术--刘振川教授

 ssiver 2017-02-28

大家看看,这样的病人能活下来吗?

应用:改良立体定向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都救过来了,且活得很好


“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


依据颅脑结构、颅内压的生理特性及颅脑出血的病理生理特点,研究、总结、作者开发出一套依据颅脑出血(血肿)分型、病情分级、分期,因型、因级、因时施治的微创治疗方案,逐步发展为“改良——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颅脑出血(血肿)清除技术”系列手术方式,对颅脑不同部位的出血(血肿)进行清除,达到缩短病程、改善预后的目的,践行了“清除病灶(血肿)、保留解剖结构、恢复功能”的现代神经外科新理念。


先看个病例——

简要病例资料-1


患者高某某,老年男性,72岁。因突发呕吐、昏迷半小时,急诊入院,收入神经监护室住院。患者系退休公务员,既往高血压病史21年,比较规律服用降压药,无特殊嗜好。


查体:血压:205/123mmHg,呼吸:12次/分,心率:65次/分,体温:36.1℃,深昏迷,GCS 4分,去大脑强直状态,呼吸不规则,双目固定于中间位,双侧瞳孔不等大,右侧直径4.5cm、左侧直径约2.0 mm,光反射消失,双侧巴氏征(+)。


急诊脑CT显示:右侧小脑半球巨大血肿并破入脑室系统,脑干受压、环池消失,继发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入院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右侧小脑出血,脑室出血,急性梗阻性脑积水,高血压 3 级,极高危组,中枢性呼吸衰竭;


予以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考虑患者病情危重,随时有生命危险,需急症手术治疗,经与家属沟通,予以备皮,行血肿定位,复查脑CT显示:右侧小脑半球出血、继发脑室出血、伴有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小脑出血量经多田公式计算量约为49.5 ml。


手术流程


1)麻醉:局部浸润麻醉;


2
体位:健侧(左侧)侧卧位于手术台上,头部垫枕头,要求头颅最大矢状面保持水平状;


3)
定位穿刺点:依据术前CT定位点,进行微调、校对,使之能够沿着血肿的长轴入路(见下图);



4)刺破头皮:应用凹槽手锥钝性刺破穿刺点的头皮;


5)
骨孔的建立:在头皮自然松弛状态下,右手握住三棱颅骨手锥,沿着预计的手术通路,指向对侧外耳孔前上缘,一次性地锥透颅骨的外板、内板、并穿透刺破硬脑膜;


6)置管:将导引钢针置入引流导管内,引流导管在导引钢针的支撑下经穿刺点头皮、颅骨孔、硬脑膜孔进入颅内,要求沿血肿的长轴入路,达血肿的远端,离血肿远端0~5 mm,置管深度7cm(以具体的患者脑CT所测数值为准);


7)
抽吸:抽出导引钢针,接5ml 空针缓慢抽出陈旧血,并观察瞳孔,直至右侧瞳孔回缩,并与左侧瞳孔大致相当,抽吸时可轻轻转动针管,使引流导管在血肿腔内转动,有利于抽吸,共抽吸出液态、半固态的陈旧血14ml;


8)固定、包扎、连接引流器:缝合头皮将引流导管固定于头皮上,铺料包扎,将引流导管的近端与三通阀链接,再连接颅脑外引流器,并将引流导管的体外段固定于辅料上(固定三通阀的前臂和后臂于辅料上),悬挂引流器的滴壶于合适的高度,悬挂储液袋于床体或床腿,返回病房;



9)液化、引流术:于手术操作后4小时,首次实施液化术,应用5ml空针配制尿激酶(5万u)生理盐水溶液3ml,经三通阀的侧臂肝素帽缓慢注入血肿腔内,并嘱患者左侧侧卧位,关闭三通阀2小时,开放;术后第二日上午再次行液化引流术(应用尿激酶5万u 配生理盐水3ml),小夜班第三次行液化引流术(应用尿激酶3万u 配生理盐水3ml);


10)
复查脑CT,动态观察血肿的变化:术后第三日上午复查脑CT,显示血肿大部分被清除;


11)继续液化、引流术:第四次行液化引流术(应用尿激酶3万u 配生理盐水3ml),嘱患者左侧侧卧位,关闭三通阀2小时后开放引流;


12)
再次复查脑CT:血肿清除较彻底,脑室系统继发出血亦被清除,脑脊液循环通畅,脑水肿不明显;
13)
拔管。


手术操作用的工具盒



CT导引下操作——看病例

简要病例资料-2:CT导引下操作


患者候某某,老年男性,68岁。因头痛3天、昏迷2天,由某区医院转来本院,急诊收入住院。农民工,早年从事建筑行业工作,既往高血压病史13年,不规律服用降压药,嗜好烟酒。


查体:血压:165/97mmHg,呼吸:31 次/分,心率:111次/分,体温:38.6℃,昏迷,GCS 6分,呼吸急促、双肺布满干湿罗音,双目固定于中间位,双瞳缩小、等大,左右侧直径均约1.5mm,光反射迟钝;四肢肌张力偏低,颈部抵抗感不明显,双侧巴氏征(+),当地医院脑CT显示:右侧小脑半球出血。


入院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右侧小脑出血,脑室出血 ,急性梗阻性脑积水,高血压 3 级,极高危组,肺部感染


考虑患者病情重,有生命危险,有手术指征,经与家属沟通,予以复查脑CT显示:右侧小脑半球出血、小脑蚓部出血、继发脑室出血、伴有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小脑出血量经多田公式计算量约为 50.4ml


手术流程—CT导引下操作


1) 术前CT扫描:定位确定小脑出血/血肿的最大断层面;


2)
麻醉:局部浸润麻醉;


3)
体位:左侧 (健侧)侧卧位于CT检查台上,头部垫枕头,要求头颅最大矢状面保持水平状;


4)
定位穿刺点:依据术前CT定位点,进行微调、校对,使之能够沿着血肿的长轴入路(见下图);



5)刺破头皮:应用凹槽手锥钝性刺破穿刺点的头皮;


6)
骨孔的建立:在头皮自然松弛状态下,右手握住三棱颅骨手锥,沿着预计的手术通路,指向对侧外耳孔上缘,一次性地锥透颅骨的外板、内板、并穿透刺破硬脑膜;


7)
置管,深度6.5cm;


8)
抽吸:缓慢、多次抽吸陈旧血,共抽吸出液态、半固态的陈旧血25 ml,术中行CT扫描,动态观察引流导管与血肿的位置关系及血肿的变化(见下图);



9)固定、包扎、连接引流器;


10)液化、引流术:于手术操作后4小时,首次实施液化术,应用5ml空针配制尿激酶(5万u)生理盐水溶液3ml,经三通阀的侧臂肝素帽缓慢注入血肿腔内,并嘱患者左侧侧卧位,关闭三通阀2小时,开放;术后第二日晨间再次行液化引流术(应用尿激酶3万u 配生理盐水3ml);


11)
复查脑CT,动态观察血肿的变化:术后第二日上午复查脑CT,血肿清除较彻底,脑室系统继发出血亦被清除,脑脊液循环通畅,小脑中线结构无移位,脑水肿不明显;


12)
拔管(见下图)。


看拔管前的CT——


再多看几个病例吧

其实,脑出血就像冬天的雪一样,不必拿对待脑肿瘤的方式对待脑出血



对于神志清晰的患者,也可以保守些,这个病例,只做了脑室引流




动态观察血肿的变化,经验就是这样积累出来的



这例患者在我们查房时,呼吸突然停了,立即床边,脑室引流


上面是脑室引流后的CT


行血肿穿刺-直达第四脑室


最后一张,是巡访的

这例突发昏迷,在急诊室,呼吸就停了,插管捏皮球,查CT 。记得这例是大年30的事



立即入NICU,穿刺手术



对于极重的脑出血,穿刺似乎更及时


这是术前的,大家关心下-穿刺点


再看这例——

四脑室穿刺、液化外引流——釜底抽薪!侧脑室外引流——扬汤止沸!



后颅窝入路治疗小脑出血手术要点


定位用的是骨性标志而非皮肤。其实上帝都给安排好了,等待我们去发掘、发现。


定位


A.利用头颅的解剖标志进行术前定位,由于小脑出血位于后颅窝,空间狭小、且靠近脑干,技术要求更高,对小脑血肿的穿刺更要本着安全、疗效、方便、经济的原则进行;


B
.划出后颅窝四边形:备皮后,患者取健侧侧卧位、头向胸骨略屈曲,暴露患侧,用龙胆紫棉棒标出枕外隆突(凸),经该点向患侧耳后的乳突根部划出一线段(经该点作水平线的垂线),即标出了患侧横窦沟的颅外体表投影,再经该点标出后正中线,标出患侧乳突根部及乳突尖部的头皮投影线,最后标出患侧的颅底线段(多为后发际线内侧),这四条线段构成一四边形,也就是患侧后颅窝的颅外体表投影(见下图);



C.穿刺点的选择:穿刺点的选择相对固定,划出后颅窝四边形的对角线,其交点或其附近区域即为理论上的穿刺点,作出标识(见上图),予以复查脑CT;


D.
术前脑CT复查:要在备皮、皮肤划线、定位后进行检查,要做得标准——双侧晶状体与双侧外耳孔对称性的在同一个颅底层面上(如下图A断层);



穿刺通道的建立手术操作时,要避开颅内静脉窦,尤其要避开横窦!引流导管在钝圆形钢针的导引下沿预定的入路,沿血肿的长轴到达血肿的远端(离血肿壁0.5~1 cm)。一般来说,引流导管远端(盲端)指向对侧眉弓外侧至外耳孔上方的区域。对于具体的患者,要按照术前的CT图像确定。


A.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必要时加静脉强化(丙泊酚50mg+芬太尼1~2mg静脉泵入);


B.操作工具:简易锥钻颅手术盒1个,1~2套一次性使用颅脑外引流器,见第二章第二节(2)(见下图);


C.应用该套手工操作工具,建立一个直径4~4.5mm的手术通路,配套应用12F引流导管;


D.应用凹槽手锥于穿刺点钝性刺破头皮,在头皮自然松弛状态下,右手掌心顶住手柄五指并拢握住三棱手锥,沿着预定的手术入路,指向对侧眉弓外侧缘至外耳孔上方的区域(具体病例要根据脑CT血肿的形态确定),一次性地锥透颅骨的外板、内板、并穿透刺破硬脑膜(技术要点:要保持头皮切口、颅骨孔、硬脑膜破口在同一路径上)。



置管


抽吸阶段


A.选用5ml空针,抽出术前估算出血量的10~30%,达到初步减压即可;脑疝的患者,以散大的一侧或双侧瞳孔回纳至大致正常范围,且观察20~30分钟不再扩大为准;


B.抽吸时,不可贪快、贪多,抽吸要缓慢并转动空针针体使之带动引流导管缓慢转动,达到血肿的清除与脑的复位、回位基本同步,尽量避免局部负压、脑塌陷。


拔管阶段


复查脑CT,动态观察小脑血肿的变化。对于小脑出血而言,当血肿基本清除,脑室系统积血也被清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环池、四叠体池清晰可见,脑脊液循环通畅,无脑积水,可拔除引流导管(见下图)。


术前


可以拔管了


 备注:对于重度的小脑出血,多伴有脑脊液循环梗阻,常常在处理小脑血肿之前,先行侧脑室外引流术。


看一例-很有意思哈



在一家县医院做了骨窗手术


残余血肿基本液化了

但是,病人昏迷了


残余血肿液化后,形成包裹性血肿


予以脑室外引流无效


直接予以穿刺,立竿见影,四脑室显示了

这是上月的病例

看看操作流程

  

术中几无出血,一人独立操作,用时20分钟,应用3~4块纱布,节省资源,减少雾霾!!


最后一个病例


这是术前



小脑蚓部出血,极其危重

救命核心点:置管要稳、准,液化要充分,颅内压调节得当


小脑定位

标出患侧后颅窝/幕下小脑区域在头皮的投影范围-就是那四条线-这四条线构成一个四边形画出对角线,其交点或其附近为穿刺点  避开枕部的血管/头皮下动脉


一、 点选好,就是方向,最重要——过一点可做无数条线,我们选的就是经过穿刺点的血肿长轴线


二、引流管长22cm,从8F~22F,一般选12F的,盲端带凹槽,两个侧孔足够,要是穿桥脑血肿可选1个测控的


三、方向——根据术前标准CT,定位,个体化,一般指向对侧耳尖与眉弓的外侧缘


四、一般指向对侧耳尖与眉弓的外侧缘?是条线还是点:确切的说是一般指向对侧耳尖与眉弓的外侧缘连线的某个点/这话之前,不是说:个体化,根据术前CT吗?


大家不要顾虑引流导管侧孔太少的事,要理解流体动力学,液化后的血是流动的,往压力低的地方流,不是往海拔高的地方流


有时血肿不易液化:一是、血肿形成时间、二、尿激酶的量与质

大家有条件能够在CT下完成,会更准确


作者简介:刘振川 ,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神经重症医学科主任,神经科主任医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