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印寻枫记(下)

 赵都城2016 2017-02-28

老印寻枫记(下)

原创 2017-02-28 印开蒲 王康聊植物
王康聊植物

Plant-Talk

在中国林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王康聊植物”微信公众号会不断向公众提供有关植物的科普知识,希望得到您和您周围的人关注,让我们一起来探知我们身边熟悉而又神秘的植物世界!

【编者按】

本文摘自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印开蒲研究员的野外考察札记。印老师是植物工作者的典型代表,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首执着与坚守、敬业与奉献的激情赞歌。

印老师一直活跃在我国西南地区,深谙当地植被、风土人情,在工作中邂逅了很多珍稀濒危植物,期间也发生了很多故事。今天,每当回忆起这些工作与生活中发生的事件,谈笑间,经历过的风雨和辛苦都已经逐渐被淡忘,能够让今天还在留恋的是洒脱、快乐、友谊和心中的灿烂。


 印开蒲 

1943年2月出生,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1960年以来一直在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工作,主要从事植被生态、生物资源开发、自然保护以及国土规划等专业研究,多次获国家、部(省)级科技成果奖项,1998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78年建议设立九寨沟保护区并受到国家高度重视。2001年8月获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 2001—2011年聘为四川省政府参事。1999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国土资源部、农业部联合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先进个人”称号,2001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自学成才标兵”,2002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自然保护先进个人”。

“珍爱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就是珍爱我们自己”,印开蒲如是呼吁。在九寨沟还鲜为人知时,印开蒲在1978年建议在该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他也是亚丁自然保护区规划的最初命名者之一。20世纪70年代,印开蒲参与撰写了建议,在四川建立了大风顶、九寨沟、贡嘎山、四姑娘山等20余个自然保护区。他在1978年执笔撰写的“四川森林资源采伐过渡及其严重后果”等重要科研报告,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四川和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和环境保护作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出版《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一书,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第二幕  老印寻枫记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植物学家们和园艺工作者们对五小叶槭的了解和关注甚少。1974年6月24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进行四川西部植被考察时,在位于四川贡嘎山西坡雅砻江支流九龙河下游的九龙县城关洛莫村,意外的采集到了两份五小叶槭标本,釆集者是邱发英。这一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珍贵物种的重新出现,立刻引起了国内外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的关注。


1974年6月24日采集的五小叶槭标本

2017年2月27日,印开蒲摄于成都生物所标本馆。


1987年夏,在《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二册编委会上,五小叶槭被列入编写名录,编委会将调查五小叶槭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采集凭证标本、拍摄彩色照片的任务交给了我。从那以后,我开始了对五小叶槭长达3年的寻找,并和它有了一段跨越世纪的奇缘。


一项至今还没有完成的工作


重新寻找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五小叶槭在经过短暂现身后,转眼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由于1974年标本上记载的村庄范围很大,当时的野外工作人员还不像现在配有GPS定位仪。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当初的采集者只能回忆起是从一个叫乌拉溪的小镇到县城的路上采到的,范围有几十公里,对于这样一种本身分布就十分稀少的物种来说,要想在深山峡谷密林中找到它无异于大海捞针。


从1987年秋季开始,我先后到达位于木里县的原产地和九龙县的重新发现地寻找,两次都失望而归。总结了前两次寻找失败的教训,1988年5月,我决定把寻找重点锁定在九龙河下游一段约30多公里的河段上,因为1974年的这里毕竟出现过它的踪影。我沿着河流的两侧,一小段、一小段范围地寻找,就连当地放羊的小路上也不放过,有时不得不深入到乱石密布的灌木林中(当地称之为“牛窖”),手脚并用,艰难爬行,一连3天,结果还是令我们大失所望。当晚回到县里,经过我和驾驶员商量,决定最后再找一天,如果还不能到就只好能放弃了。


五小叶槭野外生境

2006年10月30日,印开蒲摄于四川九龙县。


第二天我们带上干粮和水,一早就出发,沿途凡是有树林的地段我们就钻进去仔细查看,半天过去了,仍旧一无所获,失望之余,也忘记了饥饿,根本没有心情吃午饭。就在我几乎要彻夜绝望之时,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下午,在返回县城的路上,我们停车在路边一棵大树下休息,顺便喝水吃一些干粮充饥,也算做是午饭了。此时,一个藏族老人背着一个竹编的背篼吃力地向我们走来,见到我们后点了点头,便小心翼翼地将背篼放下休息,就在背篼触地的一霎那,我听见里面传来一阵乱哄哄的叫声,我随口问老人:“你背篼里装的什么?”他笑着回答:“今天赶集,背几个猪崽去卖!” 说完他就到路边找水喝去了。此时,由于小猪崽的幌动,背篼开始向一方倾斜,我急忙跑上前去扶住,就在我双手接触到背篼的瞬间,眼前突然一亮,我竟然发现背篼上面插着用来遮阳的树枝形状是那样的熟悉:一年生小枝紫色,无毛,二年生枝灰褐色,有浅色小皮孔。叶对生,掌状。小叶5~7,狭披针形……。这些特征,我来之前早已熟背下来,这不正是我苦苦寻找的五小叶槭吗?天哪!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来得全不费工夫”啊!


五小叶槭(Acer pentaphyllum)

2013年9月16日,王康摄于四川雅江县。


等老人喝水回来,我向他详细询问了背篼上树技的来源。老人告诉我,就在河对面不远,一个叫莫洛的村子旁边。顺着老人指的方向,我急不可待地走过一座造型独特的藏式伸臂木桥,穿过一座仅二、三十户人居住的村庄,又过了一条水沟,再继续向前走了一段路,在小路左下方的一处坎下,我看到了第一棵五小叶槭。随后,我又向四周继续寻找,一共找到20多棵,大部分的树枝都有被砍伐过的痕迹。


然而,十分遗憾的是,所有的树上竟然未发现一粒果实,按照《中国植物红皮书》的编写要求,必须要采集到有果实的标本、拍摄到有果实的照片才能算完成任务。我只好在地图上记下了五小叶槭生长的详细地点,决定第二年秋天再来。


五小叶槭(Acer pentaphyllum)秋叶的变化

2006年10月30日,印开蒲摄于四川九龙县。


1989年7月,我再次来到九龙县,如愿以偿地采集到了带果实的标本并拍摄了彩色反转片。在回县城的路上,我们遭遇了滂沱大雨和泥石流,乘坐的北京212型吉普车也坏了,险些被冲入河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陪同我考察的县国土局乌金拉姆局长冒着大雨徒步十余公里返回县上,叫来她弟弟帮我们修好了车并拖回县里。随后,又因公路塌方我们又被困在县城,直到半月之后,我们冒着极大的风险,沿九龙河、雅砻江向下游翻牦牛山经冕宁、石棉、雅安回到成都。


这里还需要多写一段返程的经历。我们的汽车是公路塌方后从九龙县冲出的第一辆车。出发时除我和驾驶员两人外,车上还有搭车的一个藏族兄弟和两个彝族同胞,他们都是被困在九龙的货车司机,另外还有一只当地人送给藏族朋友的小黑狗。途中汽车一直在悬崖峭壁的边缘缓慢爬行,下方便是波涛汹涌的雅砻江。很多时候,其中一边的车轮常处于悬空状态,我们单位的驾驶员从未见过这么惊险的路况,他宁愿下车走路也不愿意继续开车。于是,汽车就交由给其他三为轮流驾驶。


雅砻江畔的路况,塌方是家常便饭。

2013年9月14日,王康摄于四川雅江县。


为了保证驾车人安全,我们把车门全部卸下,然后用一根结实的长绳栓往了开车人的腰,以防备汽车墜崖时便于把人拖下车。100多公里的路,我们足足开了近20个小时,记得有十几公里夜路就开了6个小时,由于汽车的大灯在途中坏掉,我们又怕悬崖上方掉石块而不敢停车,只得由我拿着手电简在前方探路,我先走一段,随后汽车在我电简光指引下接着走一段。有好几次在弯道附近,由于手电筒的光照出去没有物体反射,有好几次我差一点坠入江中。这次旅行,让我真实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盲人骑瞎马,半夜临深渊”的感受,时不时被惊出一身冷汗。


大约在第二天凌晨4点,我们终于冲出危险区,到达冕宁县境内的第一个彝族村寨,当地村民用珍贵的传统礼节欢迎我们,杀了一只大公鸡,把鸡血滴入装满酒的碗内,叫我们每人喝上一大口,据说这样可以保佑所有的人一生平安,也许就是那一大口鸡血酒,竟让我活到了今天古稀之年。


印开蒲研究员在雅江县考察五小叶槭结果情况

2006年10月28日,摄于四川雅江县。


然而,有一件事却让我内疚终生。我们从九龙出发时,宾馆有一位卭崃县籍的女服务员要求搭车同行回家,考虑到车况不好,加上乘车人数已满,为了安全起见我没有同意。她在第二天搭乘另一辆小车,不料途中连车带人都坠入了雅砻江中。


不久,《植物杂志》得知我拍摄到了五小叶槭的照片,就向我约稿,为了纪念这次不同寻常的经历,我写了一篇题为《一张难得的照片----五小叶槭拍摄追记》的文章,刊登在该杂志1997年第5期上,我拍摄的照片有幸被用在了该期杂志的封面。


第三幕  让我们共同关注五小叶槭


《植物杂志》刊登了五小叶槭的照片后,几乎是一夜之间,全世界植物界和园艺界的目光都投向了四川西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随即先后有日本、英国、美国、韩国的园艺学家和植物学家前来考察。2001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派出记者和保护国际(CI)的专家也考察了这里。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通过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进一步调查,除九龙县外,在雅砻江及其支流的雅江县和康定县,又发现了另外4处分布点。1994年,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设在四川岷江上游的茂县生态站成功的用种子繁殖出了第一批树苗。


修路毁掉的一棵五小叶槭已经死掉

2006年10月27日,印开蒲摄于四川雅江县。


2005年10月,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来自美国加州克里山植物园的专家,在美国一些私人基金的资助下,对五小叶槭的生境进行了一次联合考察。2006年10月,美国“国家地理协会基金”再次资助了对五小叶槭的生境和现状考察。其结果表明,目前五小叶槭的处境令人堪忧,已发现分布在四川西部雅砻江及其支流地区的4个五小叶槭野生种群,总数大约500棵,而且不断的受到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的直接威胁。


五小叶槭常被作为薪柴林遭到砍采

2006年10月27日,印开蒲摄于四川九龙县。


第一是由于五小叶槭生长的河谷地带,牛羊的践踏和啃食,过度放牧造成幼苗难以存活;第二是当地村民喜欢砍伐五小叶槭枝条用作薪柴,致使它很难长大,大部分处于丛生状态;第三是沿江修建的道路恰好处于五小叶槭生长的地段,直接破坏了它的生境;第四是干热河谷容易发生火灾,五小叶槭种群很小,一场大火就很容易烧死所有的树木;第五是雅砻江及其支流上正在大量修建梯级水电站,修建施工过程中的直接伤害,以及大坝建成后水位上升造成的淹没,都会让它的种群遭受灭顶之灾。


修路毁掉的五小叶槭

2006年10月27日,印开蒲摄于四川九龙县。


考察期间,中外科学家和当地的林业主管部门多次座谈并交换了有关五小叶槭的保护意见。为了拯救这一濒危物种,克里山植物园主任威廉姆·麦南马拉(Willam A. McNamara)表示愿意从美国募集私人基金开展研究和保护工作,美国农业部专家马克·卢(Mark S. Roh)决定从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开展五小叶槭的生物学特性和致濒机理的研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专家也表示将配合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积极申请经费,促进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开展。


林业部门设立的保护牌示遭遇水电项目拆迁

2013年9月16日,王康摄于四川雅江县。


与其它濒危植物的保护措施一样,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是抢救濒临灭绝的野生五小叶槭种群的两种主要方法。迁地保护是在原生境不断减少的情况下,把濒危物种迁移到合适的地方扩大栽培;而就地保护是维持原生境中的现状,防止人为破坏,让种群得以自然恢复和扩大。开展五小叶槭濒危机制及保护策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槭树属和横断山区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变,对分布范围狭窄的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策略的制定,以及极小种群物种保护技术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此同时,该物种的知名度和潜在的观赏价值也极有可能为当地带来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


滑下公路的拖拉机被撞断的五小叶槭挡住

2006年10月27日,印开蒲摄于四川雅江县。


最初阶段,五小叶槭的保护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首先,由于《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二册在已经完稿的情况下却因经费缺乏而无法出版,以及其他一些原因,致使五小叶槭等一大批珍稀植物未能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名录,因此,它的保护研究工作也就很难在相关部门列上项目,也一直得不到经费上的支持。


当地林业部门设立的五小叶槭保护牌示

2013年9月18日,王康摄于四川九龙县。


直到2008年和2009年,受到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和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卡尼尔社区植物保护基金的资助,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四川省甘孜州林业局和林科所等单位才开始了对五小叶槭的生境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和研究。随后,四川省林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园也开始了引种繁殖工作,并成功结实繁殖出新苗,这让我终于盼到了五小叶槭这个极小种群有了延续生存的、在科学层面上的希望。


十分可喜的是,2006年2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四川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共涉及12科18个种类,五小叶槭也被列入其中,这使五小叶槭的保护工作终于走上了有法可依的轨道。


力丘河边的五小叶槭将被水电项目淹没

2006年10月28日,印开蒲摄于四川康定县。


然而,我们仍旧不能掉以轻心,在五小叶槭的原产地,当前还有两个方面的令人担忧事件还在继续发生,并且恶化。一是在沿江道路修建时,推土机的直接损毁或渣土掩埋五小叶槭林;另外,当地一个大型梯级电站项目在修建中和修建后,会将五小叶槭种群破坏并淹没。这两件事已引起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和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当然,对于与五小叶槭有着一段跨世纪奇缘的我来说,也将继续关注下去。


(全剧终)


(2010年10月初稿,2017年2月17日修改,印开蒲于成都)



 


王康聊植物


人赞赏

阅读
精选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