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夜话中医】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为什么73 2017-03-05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特邀主播:张渊   素材:谢占维   编辑:张丽群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它的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为医的三种境界。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在六六的小说“心术”中,里面有位女医生,外号“孤美人”,她医术精湛却冷若冰霜、对患者毫无关爱之心。面对恼怒的患者,也是淡淡一句:“你是来看病的,还是来看态度的?” 对于患者的投诉、主任的劝说,“孤美人”更是振振有词:“我治病救人靠的是技术,我卖艺不卖笑”。就是这样的“孤美人”在生了一场大病后,亲自体会了作为患者,对于医生的心理期待。渐渐地,她变得不再冷冰、孤傲,她学会了关爱、学会了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而其实提出这句话的是一位名叫特鲁多的医生。1837年,24岁的医学院学生特鲁多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等待死亡,他得了那个年代的不治之症——肺结核。可在远离城市喧嚣之后,他的身体竟慢慢好起来。奇怪的是,每当他在城里住上一段时间,结核病就会复发,而一旦回到撒拉纳克湖地区,又会恢复体力和心情。后来,他在湖畔创建了美国第一家专门的结核病疗养院。他成了美国首位分离出结核杆菌的人,还创办了一所结核病大学。不幸的是,最终还是他死于肺结核。特鲁多的雕像寓意深刻:他的下半身盖着一条毛毯,这条毯子让特鲁多的病人模样显露无疑,似乎让人不禁思索一位医者竟然选择这样去呈现最珍贵的一面。也许正是体现“医生和病人没有界限”!雕像下面就是他行医生涯的座右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疾病难题渐渐被攻克,治疗的药物代代更新,生物疗法、免疫治疗等等层出不穷,但现实又告诉我们,不管新技术和新药物涌现得频率有多快,人类仍旧没有完全从疾病的痛苦甚至是死亡的阴影中挣脱出来。面对死亡,人力有时显得很渺小。“治愈”是“有时”,不是“常常”,更不是“总是”。所以更多时候需要“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学会去慰藉患者的心灵,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也许我们由于种种限制,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行业里的顶尖技术人才,但只要有仁心,帮助与安慰就是我们能拿出的最朴素的东西,也往往也对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疾病受益匪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