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完结篇——米芾手札临习攻略(之四):章法特征

 网摘文苑 2017-03-06

作者:陶钧【百度百科】

完结篇——米芾手札临习攻略(之四):章法特征

米芾 《叔晦帖》

章法指一幅字的通篇布局,包括字的轻重、大小、欹正和相互位置关系,还包括字与字之间的笔势连接,以及由此产生的行气,也包括整篇作品虚实疏密的空间变化。

米芾的行书尺牍延续了他作品的一贯风格,运笔振迅天真,杀伐有力。笔势又连绵起伏,有如“一笔书”。字形常常不取正局而以险绝为常态,然又能造险破险,终归平正。又因为是尺牍,往往心态平和闲适、优游自在,往往更有意外之趣、神来之笔。

在章法构成上,米书也一变平铺直叙,而是疏疏密密、开开合合,矮纸斜行,任情恣性,有尺水兴波之概。究其本源,主要是手札固有的一些习惯礼数和格式的约定使然。如遇到涉及君主或收件人的姓名等内容时,需要另起一行,顶格书写;又如附言时须低一两个字的位置另行书写,这就有了些款字的味道。

但是,也不能忽视在这类尺牍的创作中书者相对轻松的心态和由此引领出的“游于艺”的最佳创作氛围,孙过庭所说的“五乖五合”中的各种符合书法创作规律的先决条件也大都汇臻于此。

综上可知,“稿书”的心态、尺牍章法特有的形式约定与米芾书法艺术相互生发,成就了米氏行书尺牍特有的章法形式特点。下面举例说明:

1. 纵轴摆动

前面谈到,每个字可以作出一条纵向中轴线,这些轴线或相交、或重叠、或平行。

在米芾书作中,纵轴线相交的情况比较普遍,说明每个字的纵轴都是在不稳定的状态之中。以《乡石帖》为例,首行“新得紫金右军”,“新得”二字纵轴向右倾斜,“紫”字向左倾斜,“金”字稍回端正,“右军”二字又向左倾斜,而且加大了角度。整体观察这一行字的走势,纵轴呈现明显的左右摆动情况。在王羲之等人的作品里,字的纵轴也有倾斜的情况,但倾角如此之大、变化反差如此激烈非米芾莫属,可谓前无古人。↓↓↓

完结篇——米芾手札临习攻略(之四):章法特征

2. 连绵取势

“行书如行,草书如走”,意思是说行书像人走路,草书像是跑了起来。如此说,草书应该多连带,书写更迅疾。但在米芾的行书尺牍中,连绵酣畅之处并不少见。虽然写的是行书结构,但糅入较多草意,笔势贯通,奔泻而下,往往一笔连书数字,一气呵成。有人认为传为王献之所作的《中秋帖》的“一笔书”即是出于米芾的摹本,也不无道理。

如《张季明帖》第三行“气力复何如也”,一笔直下,连绵奔放,神完气足。↓↓↓

完结篇——米芾手札临习攻略(之四):章法特征

3. 虚实相生

以《三吴帖》为例,这是一篇诗稿,前三行为题,比正文低一字起。“黻谨以鄙诗送”一行因涉及受件人而未完;“提举通直使江西”另起一行,与上一行并列书写;“襄阳米黻上”为作者名款,故又低一字,以示对受件人的尊敬。

正文开始顶格书写,至第三行(全文的第六行)遇“天子”字样,故谨书二字即移行另起,顶格书写,以示郑重,至结束。这样十行之内因格式需要而形成大开大合的错落之美,有如音符交织的美感。

书写格式是约定俗成的,但灵活操作、机敏把握使平实的章法融入生机。其他尺牍也与此相仿,可以参照。↓↓↓

完结篇——米芾手札临习攻略(之四):章法特征

米芾《三吴帖》

4. 似欹反正

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书宜平正,不宜欹侧。古人或偏以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

在米氏书作里,字轴的摆动幅度之大是比较突出的,它给章法带来动荡不安的感觉。但米芾常常在几个大幅度的倾斜之后,对接下来的字采取反向倾斜的办法加以“拗救”。这是一个神来之笔,似欹反正,挽狂澜于既倒;又如数学里的负负得正,先是造险,然后破险,达到了孙过庭所说的“既能险绝,复归平正”的高级阶段。以上手法可以参见《乡石帖》等,在此不再枚举。↓↓↓

完结篇——米芾手札临习攻略(之四):章法特征

米芾《乡石帖》

(节选全文完)


为了整理以上内容,小编费尽心机废寝忘食用尽了洪荒之力 ╮(╯▽╰)╭

成书不易,陶钧先生当年著述想必也是下了很大的功夫,希望大家多看多学,将中华文化瑰宝很好的传承下去。“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多说了,小编买纸买笔写字去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