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徽宗继位之初颇有明君气象,只因起用一人,导致国家覆亡

 闲情漫步123 2017-03-06

在向太后的坚持下,赵佶在几个兄弟当中脱颖而出,继位为君,为表示感激之情,他一再哀恳向太后临朝听政。向太后见赵佶诚心诚意,也就不再推辞。虽说这妇人临朝时间短暂,数月之后就归政于赵佶。但是其破坏力、影响力却是巨大的。

向太后听政之初,就下令尽改哲宗所行之政。如此一来,朝政出现反复:许多哲宗朝被贬斥的元祐旧臣重新回到朝堂,章惇因为反对赵佶继位,毫无悬念的被逐出了政治权力中心,而曾布因关键时刻力挺赵佶,顺理成章的代替了章惇空出了位置。

向太后担心自己还政后,朝堂上政治出现反复,特意提拨了仁宗朝名臣韩琦之子韩忠彦为相。只是韩忠彥不及韩琦多矣,作为宰相光有政治热情,却缺少魄力。他除了为司马光等人恢复名誉之外,政治上再没有什么建树。

宋徽宗继位之初颇有明君气象,只因起用一人,导致国家覆亡

向太后在还政不久即病逝,赵佶亲政。

亲政之初,赵佶摆出一副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样子。他下诏“其言可用,朕则有赏;言而失中,朕不加罪”,求治心切的他还真有点曹操短歌行‘求贤歌一曲,千载动人心’的意思。

对于新君的鼓励,一众文武纷纷响应,上表章对神宗朝所行变法之事与哲宗元祐更化、绍圣述圣的得失发表意见与看法。其中不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声。

赵佶察言观色了很久,这才明确表示出了自己的执政意图:“元祐”、“绍圣”(宋哲宗年号)均有不足取之处,但也并非一无是处。他要做到天下为公,不偏不斜,化解双方臣子之间的怨气。为消释朋党之患,赵佶下令改元为“建中靖国”。

宋徽宗继位之初颇有明君气象,只因起用一人,导致国家覆亡

宋朝的年号与其它朝代有很大区别,它的年号往往就是皇帝的施政纲领。“建中”就是要在元祐与绍圣之间做到不偏不倚,“靖国”就是要强调安定团结共建和谐社会。

赵佶这样做确是高明之举,哪方也不偏袒的结果就是哪一方也不得罪。这种和稀泥的办法让他在登基之初,有利于政权的平稳交接与过渡。过早的暴露出真实意图往往就是距离失败一步之遥了,“臣不密则失其身,君不密则失其国”,继位之初的赵佶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表明,他是一个合格的君主。

史载,“帝(宋徽宗)初政,虚心纳谏,海内相望,庶几庆历新政”。这样的清明政治如果假以时日,估计史家绝不吝啬褒奖之言与这个千古一帝的。

可惜的是,历史往往是朝着不为人意志左右的方向前行。

一个朝臣的一番言语,令赵佶心底狂涛顿起。这个一句话改变了北宋历史的人叫邓洵武,时任起居郎。

邓洵武到底说了一番什么言语?竟令得新君从“建中靖国”的道上,忽然改变了前行的方向,一脚急刹车意犹未已,竟直接上了逆行道?

原来邓洵武此人通晓兵法,深谙说将不如激将的道理。一天,邓洵武委婉地对赵佶言道:“陛下是神宗之子,韩忠彦是韩琦之子。忠彦更变神宗之政,是在继承父志。陛下却不能继承父志……”

话虽然说的委婉,但是听在皇帝的耳中,怕是在用钢刀刮骨一样的痛。

同样是儿子,按范伟的话来说就是“做人的区别咋就那么大呢?”

做为臣子的儿子都可以继承父志,神宗之子的赵佶却做不到?

宋徽宗继位之初颇有明君气象,只因起用一人,导致国家覆亡

赵佶听了,心中顿时五味杂陈。见官家沉默,邓洵武又主动为赵佶荐贤。他为赵佶推荐的宰相人选,就是——蔡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