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切除同时性肠癌肝转移的初始治疗策略:适合直接手术的情形

 wxyi2017 2017-03-06
癌肝转移患者最初只有10%-20%可以手术切除,绝大部分不可手术切除。这10%-20%的患者预后非常好,对他们的治疗目标是希望达到NED状态。遗憾的是,还是有很多患者术后会出现复发,研究显示,5年DFS只有17.8%。因此,降低这部分患者的复发率、延长生存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NCCN指南中,对于初始可切除肝转移瘤的治疗策略有两种选择,直接手术然后辅助化疗,或先进行新辅助化疗,然后手术,再进行辅助化疗。到底是否应该进行新辅助化疗,NCCN指南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在ESMO指南中明确指出,只有在单个、<2cm肝转移灶时,可以直接手术,其他情况都要先进行新辅助化疗。

治疗中涉及到一些问题,如可切除性评估、肿瘤生物学评估、新辅助化疗对手术的影响以及RCT证据。

可切除标准
传统的标准非常具体,如转移灶≤3个、单叶、转移瘤大小<5cm、异时性转移、原发灶I或II期、切缘>1cm等。如果按照传统的标准,则只有很少的患者能够进行肝切除,因此,为了能使更多的患者获益而扩大了手术切除的适应症。到如今,手术切除的标准只有两个,R0切除和保证足够的剩余肝脏。这个标准相对模糊、跨度大,而且影响因素多,不是肝脏外科的医生很难判断,而且即便是肝脏外科医生,也会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可切除评估
肠癌肝转移可切除评估受到一些条件的限制,如肝脏外科医生的理念、技术和经验,以及医院的条件等。现在很多医院没有术中B超,所以进行手术切除是不可能的。

可切除评估的影响
由于可切除评估的把握标准不同,所以存在很大的异质性,既有很小的单个的肿瘤是可切除,也有很大的甚至很多个肿瘤是可切除。如果这些都归为可切除,对于临床试验会有很大困难,造成临床试验入组偏倚。

肿瘤生物学评估
在判断为技术上可切除后,还要检测生物学行为。肿瘤生物学行为是判断预后的最根本的因素。肝转移切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很多,主要有肿瘤数目、大小、LN+、DFS间隔、CEA等。

现在最常用的肝切除术后评分系统是MSKCC评分系统(FONG标准),其中包括5个因素:原发肿瘤淋巴结阳性;原发肿瘤切除至出现转移的时间<12个月;肝脏转移灶数目>1个;肝脏中最大的转移灶>5cm;CEA>200ng/ml。记分标准是每点记1分,0-2分预后良好,3-5分预后不良。此外,还有Basingstoke预测指数等其他标准,其中包括了是否R0切除,是否伴有肝外转移灶等其他的一些因素。

在分子标志物方面,2012年、2013年的研究都显示,RAS突变是肝切除后的独立预后因素。

在生物学评估中存在一些争议,如评估时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因素,采用MSKCC评分是否足够,还有预后因素的权重问题。

可切除肝转移新辅助化疗
可切除肝转移新辅助化疗有利有弊,利主要是提高生存率、减少复发率;弊主要是增加手术和并发症风险。证据主要来自EORTC 40983研究,主要是4个病灶以内,结果是可以延长PFS和OS;亚组分析显示,术前CEA增高的患者可以获益。后来荷兰/法国进行多中心回顾研究,结果显示高危组的DFS和OS都可以获益。上海中山医院进行的研究也表明,高危组进行新辅助化疗可以获益。北大肿瘤医院进行的meta分析也显示,只有高危组可以获益。

新辅助化疗对手术的影响方面,研究显示新辅助化疗不增加手术的死亡率;并发症方面,只有6个疗程以上并发症才会显著增加。现在新辅助化疗一般是进行2-3个月,所以并发症增加的并不明显。

总体而言,可切除肝转移的新辅助化疗疗效虽尚存争议,但临床上越来越多用于高危患者。目前,缺乏针对高危复发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新辅助化疗的最大价值在于筛选生物学不良群体。结合研究证据,2015年ESMO指南推荐,应结合技术标准和预后信息进行评估,只有在容易进行并且预后较好情况下才不建议做新辅助化疗,可以直接手术。

综上,适合直接手术的情形,技术因素包括:肿瘤3个以内,大小之和<5cm,不涉及肝内主要管道的离段,不需大范围肝切除(30%),肿瘤生物学因素包括CRS 2分以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