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内湿热百病生,利湿化浊散为你解烦忧!

 昵称4i3ZRCPE 2017-03-08

利湿化浊散是笔者根据历代文献和家传验方及多年的临证心得配伍而成。方药组成为:龙胆、黄芩、石膏、茯苓、藿香等药。临用时共研极细粉,每服2~6g,10天为1疗程,连服3~6个疗程,严重病例可延长服药时间。

体内湿热百病生,利湿化浊散为你解烦忧!

病例一

某男,9岁,河北省宁晋县某村人,2002年5月10日初诊。

诉:就诊前曾在省城某医院住院7天,诊断为鼻窦囊肿准备手术,因故未手术而求治于此。刻诊:医院CT示鼻窦囊肿。鼻流黄浊涕,量多,头昏蒙胀痛,口黏不欲饮水,下肢沉重乏力,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厚浊腻,脉濡微数。中医辨证为:湿热之邪困阻、浊气上泛清窍。治宜:清热祛湿、化浊止痛。

处方:利湿化浊散1料,每次3g,一日3次。鼻炎喷剂1组,喷双侧鼻腔(保持鼻腔通畅,引流顺畅),一日4次。

5月20日二诊:诉用药5天后诸症大减,已能上学读书。鼻炎喷剂用完后停用,利湿化浊散继续服用。约5个月后诸症首除,舌、脉正常。县医院两次CT片均示鼻窦囊肿消失。随访2年多未复发。

体内湿热百病生,利湿化浊散为你解烦忧!

病例二

刘某,男,42岁,河北省宁晋县某镇干部,2003年3月17日初诊。

诉:精神倦怠、全身乏力、失眠10多年。曾多方求治而不愈,石家庄、北京等地数所大医院西医诊察无特异性病变会断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症等,但治疗乏效,治于此处。刻诊:舌苔白厚如积粉,脉濡濡缓。头脑昏蒙,腹胀纳呆,全身乏力懒动,大便黏滞下坠不净。辨证为:湿热困阻。遂处方:三仁汤合达原饮原方7剂。后一直未来诊。

体内湿热百病生,利湿化浊散为你解烦忧!

约2个月后来诊,曰:服完7剂中药后症状有所缓解,因一直以来对中医药存有疑虑,又去了省城某大医院就诊数次,查无异常。处方服药至今,反而病情又有所加重,无奈又至此处求治。刻诊:舌苔黄白厚腻、板贴不松,脉象濡缓。头昏沉,四肢乏力,老想躺着睡、但睡不着,肠鸣腹胀满、无矢气,不欲食,微恶心,阴囊部位出黏汗不止。诊断为:湿热浊邪困阻脾胃,弥漫三焦。

处方:连朴饮加减,利湿化浊散1料。汤剂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散剂每服4g,日3次。如此服用20日后,诸症大减。因汤剂服用不便,停用汤剂,坚持服用利湿化浊散。半年后健康如常人,告愈。

体内湿热百病生,利湿化浊散为你解烦忧!

按:中医所谓湿热病是指由湿热病邪引起的诸多病症的总称,在外感和内伤杂病中均可见之。近些年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大多数人由有数千年的“藜藿之本”渐转变成“膏梁之躯”,酒肉炙薄及各种保健品、营养品、补品不绝于口,因此当今临床所见湿热病患者以饮食内伤为多。从现代临床来看,中医湿热病所涉及西医的很多病种,如伤寒、菌痢、肝炎、肾炎、盆腔炎、鼻窦炎、神经衰弱、湿疹等,均可表现出中医湿热病的症候。由此可见中医的湿热病并不是特指西医的某一种病,其内涵是非常丰富的,涉及现代西医临床诸多病种的不同阶段。方中龙胆草、黄芩味苦、性寒,清热燥湿。生石膏《神农本草经》谓微寒,具有除烦止渴之功;藿香、菖蒲芳香化浊、醒脾祛湿。诸药相伍为用,具有醒脾祛湿化浊、清热除烦止痛之功效。临床应用时可根据湿热病表现症状不同或以茶,胆为君,成以藿、菖为君加减变化。

体内湿热百病生,利湿化浊散为你解烦忧!

本文案例出自李源著述的《草医堂 临证传薪》。本书内容简约,朴实,详细记录了一名老中医几十年临床经验和感悟,小扁鹊非常敬佩这位愿意公开自己秘密医术的名老中医教授,相信大家也会非常喜欢。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