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城大爱谱丝竹神韵——京胡舞台艺术生活60年(二)

 栏外拍曲 2017-03-09


最年轻的老师

1956年末,我17岁,去中国戏校应试了。中戏招老师是要考试的,史若虚副校长、黄宝炎队长、音乐科主任等叫来孙岳、杨秋玲、王梦云、吴钰璋各行当的来唱,先不告诉我什么戏,只告诉“三眼”、“原板”,叫我先拉过门,但他一张嘴,我就知道是哪出戏了。我当时并不紧张,因为在剧团都拉过这些戏。大家听了都很满意,说:“不错!”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青年教师。1957年3月8日,我转正了,那年我18岁。1958年中国戏校第一期同学录中音乐科教师一栏中有我的照片,我是当时全国最小的教师。我比毕业班的学生还小。杨秋玲比我大两岁,是在校生,总说:“你比我小,就叫你小老师吧。”我先是上午给毕业班杨秋玲、毕英琦等9 位各行当学生调嗓儿,一上午要拉两个多小时,这是我练习基本功和熟悉唱段的不可多得的机会。我虽然是老师,但也是学校培养的。

已故京剧名家杨秋玲


1958年,我因工作认真,被评为戏校代表出席共青团劳动模范积极分子授奖大会,白淑湘代表芭蕾舞学校出席,大会还颁发了证书,我非常感谢党组织对我的培养。获奖之后,我更严格要求自己,要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我小班和毕业班全教,对将毕业的学生我教了许多流派戏。同年,我参加了电影《含苞待放》的拍摄。杨秋玲毕业演出《玉堂春》,梅兰芳先生来观看,梅先生听完【慢板】,就说:“这位拉二胡的岁数不大,音儿拉得这么‘老帮’,真像‘王大少’啊!”(指梅的琴琴师王少卿先生,王少卿是京二胡的发明人,跟徐兰沅先生拉二胡多年,手音极好,韵味特足)。


1959年,恩师杨宝忠先生每星期六带我去姜妙香老师家,给他调嗓儿,姜少香和杨老师是表兄弟,我和少香四叔为姜妙香灌制了唱片《监酒令》。他们全家都特别喜欢我。


徐兰沅师爷就住在姜的后院,我每次调完嗓儿后,就到后院拜见徐兰沅先生,跟他学胡琴的入头、收头、尺寸、转头和临场的经验。他的三子徐振霖和我都在尚剧团干过,他拉二胡。1959年,全校师生合排大型神话剧《牛郎织女》向国庆10周年献礼,“喜鹊搭桥”那场戏,钱浩梁扮演大喜鹊,带了30个小喜鹊,场面之大,舞蹈之美,一时成为美谈。

王鹤文的恩师杨宝忠


京二胡我也教,好二胡能“抬”着胡琴,京胡也要给二胡留出“肩膀”,弓子要有规律,才能达到“一棵菜”的效果,像一个人拉的,所以胡琴要懂二胡。徐兰沅、王少卿合作的老唱片就是这种效果。现在的二胡筒子太大了,把胡琴声音都快压没了。梅派二胡是用紫檀、红木做的,筒子又较小,蒙皮又较厚,没有拉京胡的功夫,拉不出梅派二胡的劲头和韵味来。1961年,我常去叶盛兰家给他调嗓儿并录了许多段小生戏,这些资料现保存在叶家。“文革”后期,我常去裘盛戎家给他调嗓儿,先调现代戏,学生走后,就调传统戏,每次必调《白良关》,因为全是【二黄散板】,【散板】听起来好像无节奏,实际唱起来都有“尺寸”。徐兰沅先生教导我说:“有分量不能‘称’,有尺寸不能‘量’,你要听《失·空·斩》的【摇板】,就知道他到什么程度了。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