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附中 不忘初心人的一生,读书时能进入一所好学校、遇到好老师,工作时能觅到一个好单位,遇到好同事、好领导,是很幸运的事。很庆幸,这一切我都“偶遇”了,很知足、很感恩培育我成长的学校、老师。 我这辈子都铭记着:华南师大附中是我们的根本所在,学校今天所以拥有这一切,是因为我们的前辈为此付出了非同一般的代价,每一个附中人应念念不忘、好生珍惜、倍加爱护。 华师附中本正根深、源远流长,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学校管理,不容置疑,是一所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上都是知名度颇高的学校。 华师附中正式建立于一九五二年,由当时的中山大学附中(校址在现越秀区文德路)、岭南大学附中(校址在现海珠区康乐村)、文理学院附中(校址在现海珠区石榴岗)和联合大学附中(校址在现越秀区北京南路仰忠街)四校合并而成。合校后校址选在文德路中山大学附中原校区(校园面积涵盖现在文德路广东省博物馆和中山四路“省实”全校区),命名为“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一九五六年八月,附中高中部搬至石牌岗顶现址,初中部仍留在文德路(中山四路)。 一九五八年八月,学校初中部也搬迁到石牌岗顶现址。文德路(中山四路)原校区新创办“广东省科技学院附中”,在人事管理体制上完全与“华师附中”脱钩。 一九五九年,华师附中第一届(搬至石牌岗顶后)高中毕业生获得广东省高考第一名,高考成绩在全国仅次于东北师大附中,开启了华师附中成为“广东省教育战线一面旗帜”的历史先河。从此以后,华师附中优良传统不断传承、发扬光大,不断创造佳绩,一直傲立广东省优质教育巅峰,名扬全国。社会各界赞不绝口,家长对华师附中趋之若鹜。 一九六六年全国爆发“文革”,学校改名为“东方红中学”;一九六八年夏复名“华南师院附中”;一九六九年四月,由广州市教育局统一规范全市中学名称,华师附中又被改名为“广州市第六十一中学”;一九七八年夏,老校长王屏山重回学校担任校长,学校正式恢复“华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校名;一九八三年夏,随着“华南师范学院”更名为“华南师范大学”,学校也更名为“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不管历史怎样崎岖前行,学校名称如何一再变换,但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是我们附中前辈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创造的。华师附中之所以有如此良好的声誉,是我们的前辈为之奋斗一辈子奠定的。所以,对附中优良的文化传承,先进的办学理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并努力继承。 华师附中如今已是有口皆碑的好学校,但和所有学校一样,都必然经历过艰难困苦的创业阶段,也正是在这艰难的创业阶段,附中弘扬了先进办学理念,形成了淳朴的校风。可喜的是许多办学优良传统和附中人精神,现在已得到发扬光大。 老附中人的“东方红精神”“光脚板精神”是学校形成原来“八字学风”:“勤奋、刻苦、踏实、认真”的精神基础。当年的附中老师对教育工作极其认真负责,每天一大早起床带学生参加晨运,每天晚上陪伴学生晚自习,学生晚自习下课后,他们才回到简陋的教师宿舍批改作业、备课,时常通宵达旦。当年的附中老师,生活十分简单朴素,光着脚参加劳动,为学生树立不怕苦不怕累的好榜样。如此全情投入,勤奋刻苦的忘我工作精神,渐渐成为了附中人以之为楷模的“东方红精神”“光脚板精神”。晚饭后围绕四百米跑道散步与学生谈心、学生彼此交流学习心得、用英语对话交谈,也慢慢成了附中人代代传承的“四百米精神”…… 附中有一句深入人心的话语“吃得苦中苦、方为附中人”,印证了附中今天的成功不是上天赐予的、也不是靠媒体炒作取得的。附中今天所有一切成就,是靠附中人勤奋刻苦地工作,用吃苦耐劳、坚强的意志和不甘人后的精神创造的。正是因为附中人不甘人后,坚持夙兴夜寐、刻苦钻研,附中才可以傲立鳌头、独树一帜。 “尊师爱校”是附中几十年的优良传统。“尊敬老师”不独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附中人的要求。一个知道尊敬自己老师的人,才会很好爱护自己的学生,自己也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虚心向老前辈学习,“要当好先生、先当好学生”的道理不言自明。亦是因为这优良传统的传承,附中的“师徒制”(名教师带新教师)才能几十年不断传承、历久弥新。附中推行了几十年的“师徒制”也曾被某些新来乍到的“高人”斥之为“封建礼制”。其实是这些自以为是的人对附中这一好传统不了解、不理解所致。老教师带新教师,名师手把手教新同事,这是新教师的福气。附中的“师徒制”是与时俱进、全面、有生命力的,现在已张扬为“青蓝工程”了。 附中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功,还有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就是每一个附中老师和学生都很爱护自己的学校,十分注意维护学校的良好声誉并自觉为之发奋图强。绝对不会去做为了抬举自己而损害附中的缺德事。 附中老师都明白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为人师者,爱自己的学生,学生自然会铭记老师的好、学校的好。所以附中至今依然“师生情深、和谐相处”。我在附中工作了几十年,从未遇到过存心给老师、学校出难题的学生或学生家长。时至今日仍得到学生的关心、爱护,附中师生之间的相互关怀之情谊,让人感觉暖意融融。 几十年发展,附中渐渐形成了很有特点、良好的学风。 在“学习习惯”养成方面:重视“三先三后”(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提问);紧扣“五个环节”(预习、听课、复习、作业、知识归类);务求“有错必改”(设立主要学科平时作业、单元测验出错题目更正本子,以便记录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学习“张弛有度”(日常学习、身体锻炼、社会活动有序安排,平时学习时间抓得很紧,考试前懂得腾出时间休整放松,附中学生都明白‘平时当考试、考试当平时’的道理);安排“分秒必争”(每周、每天的学习时间都作合理安排,珍惜分秒、争分夺秒,善用时间的‘边角料’)…… 在“学习能力”培养方面,重视八种能力的养成:“观察能力”“聆听能力”“阅读能力”“归纳能力”“思辨能力”“质疑能力”“拓展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教与学互动”方面,附中教师很重视对学习过程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作业“面批面改”。有针对性了解学生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及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误差出在什么地方,以便及时予以纠正。所以每个学生都很珍惜被老师叫到办公室“面批面改”的机会。 几十年传承,许多学习习惯潜移默化、蔚然成风。 “晨读”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把握每天晨运前的空隙,在操场跑道旁树底下、在教学大楼边的水泥乒乓球桌旁……迎着晨曦,埋头读书; “午读”因为每天中午放学排队打饭的人很多,不少学生采取“错峰进餐”的办法,抓紧点滴时间,把上午学习的要点归类整理或完成简单的作业再去吃午饭; “默读”在长长排队打饭行列中,不少学生都在默默地背诵英语单词或其他相关的知识; “夜读”每天晚自习结束,回到宿舍,生活指导检查完宿舍关了灯,学生就应按要求就寝。但还有不少学生在生活指导离开后,用被子蒙着头,打着手电筒看书学习; “孤读”当年不少学生每月只回家一趟,平时周日许多学生都会自觉学习,学校处处都是形只影单、孤零零安静读书的学生,特别是岗顶楼周围、鱼塘边等平时人迹罕至的犄角旮旯,到周日竟然一位难求…… 几十年精耕细作,附中创立了颇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下乡与农民‘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坚持了几十年。让学生在求学阶段不脱离社会、贴近社会、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是附中教育的一大特色。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学校一直坚持利用秋收时节,让学生深入农村,接近农民,了解社会不同群体的生存状况,增强学生对国家、社会不断发展的使命感。如此别出心裁的教育一直坚持到如今,在教育战线十分罕见。 “寻找附中人的足迹”几十年持之以恒,是附中增强学生对国家、对社会责任感教育的代表作。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难以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责,难以承担重任,这是附中人的共识。这种“寻找”其实质就是为正在求学的莘莘学子树立榜样,让他们确立自己成长发展的目标。一个有理想抱负、有目标追求的学生,一定有不断发展进步的内在动力。这种“寻找”并非让学生去寻觅身居高位掌握大权为官为宦、或是腰缠万贯的校友。这种“寻找”更多的是让学生知道,在国家发展进步的不同时期,有多少附中人为之赴汤蹈火、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多少附中人为了国家的发展进步执着追求、默默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勤学苦练、学有所长、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是附中学生勤奋好学、执着追求的源动力。每个学生都很珍惜在附中求学的日子,他们都在默默地鼓励自己“今天我以附中为光荣、明天附中因我而骄傲”。“北上求学”是不少附中学生的矢志追求,大学毕业以后的附中学生,许多人选择了一辈子从事科研、学术、医疗等职业。有关人士曾惊叹“某某学校培养的学生多为官者,某某学校培养的学生商贾成群,唯独华师附中满门书生……” 紧扣时代精神,自成一体的教育模式,淋漓尽致展示着附中教育与众不同的特色。 “尊师教育”每年教师节树立榜样是学校持之以恒的做法。让每一个为人师者明白,身为人师应该有的素质、情怀及肩负的责任;让每位学生知道,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多少老师夙兴夜寐、不辞辛劳、默默奉献。附中学生把这所有的一切铭记在心,时至今日,每年春节或其他节假日,还有不少各年龄段的学生返回母校探望当年的老师; “爱国教育”每年国庆节前后,学校都会用各种形式,深入细致的开展“爱国教育”。让学生知道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好生珍惜目前所拥有的一切,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农耕教育”利用每年秋收时节,让学生深入农村,了解稼穑之艰难,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艺术教育”每年迎新年的艺术节,让学生淋漓尽致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不断提升审美、欣赏美、展示美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学雷锋教育”每年的春季都是学校开展学雷锋做义工活动的黄金季。学好人、做好事、服务社会,是附中人的共识; “革命传统教育”清明节是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时机。宣传革命先烈的事迹,给革命烈士扫墓,让学生铭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科技拓展教育”科技节,是学校拓展学生视野的重要环节。通过科技节,请有关科学家开讲座,加大相关新兴科学技术的宣传力度,引导学生及早瞻望、设计自己今后的发展; “成才教育”每年高考前夕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的大好时机。引导学生有远大理想抱负,立志成才,承担起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重任; “党的观念教育”每年建党周年纪念,宣传党创建新中国的艰苦奋斗历程,引导学生传承党艰苦奋斗为人民谋幸福的优良传统; “端正行为教育”是附中持之以恒的做法。培养“举止端庄、仪表堂堂的学生”,培养“明辨是非、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生”,培养“性别角色清楚、男女界限分明的学生”是每一位教师的自觉行为。 附中对学生进行的“清纯”、“高尚”的理想教育,也曾受到有关人士的批评。他们觉得,应让学生了解完整真实的社会,“至清纯”“至高尚”的教育模式,会令学生沉迷在理想中,脱离社会。但附中依然坚持让学生有最纯粹、最高尚的情怀、远大理想抱负作为目标。因为都明白,学生进入社会知道社会,或是其身不正沾染习气,只是忽然的事,但要塑造一代高素质的人,必定要走一段十分艰难的路程。 深入细致的班主任工作,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是附中教育又一大亮点。 在附中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去当班主任的,学校选择班主任、培训班主任、对班主任的管理,有一整套完整规范的要求。诸如“班主任的素质要求”、“班主任的仪容仪表规范”“班主任的举止言谈规范”“班主任的基本工作”“班主任的工作技巧”等。 “练就健康体魄、保持良好心态”“培养良好品格和端正行为”“争取优异学习成绩有所成就”,或简言之让学生“身心健康”“品行端正”“有所成就”是附中教育最终追求,也是附中班主任工作的特色,更是每一位附中教师肩负的神圣使命。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如何处理好“历史传承”和“与时俱进”关系,让附中优良办学传统能够发扬光大,是现如今必须面对的问题。 附中的名声随了办学成绩日益提升而远播,各方英才纷至沓来、云集附中这片沃土。这既是附中的殊荣,也是我们每个能在附中扎根的附中人之荣幸,我们应好生珍惜!附中只有得到来自各方英才源源不断的支持,事业才得以蒸蒸日上,每个附中人只有在附中沃土深深扎根才得以不断成长,不容置疑。每个附中人也应该像爱护自己生命一样爱护附中的声誉,千万不能做损害附中的事情! 蓦然回首,我在附中学习、工作、生活了近五十年,岁月如行云流水,不知不觉,让人感叹不已。这五十年,附中给予我很多,我十分珍惜;只是我为附中做的太少,感觉万分惭愧。 因根本之索引,使我一生对附中不离不弃;为情感之萦系,令我一世与附中难舍难分。华南师大附中是我们的根本所在,每一个附中人应协力同心,让华师附中这棵大树本正根深、傲然挺拔、枝繁叶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