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九十一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大意是,天下万物不是在坚强中死去,就是在柔弱中存活,勇敢与不勇敢的结果代表着受益与伤害。万物无法知晓自然规律的喜好。 “勇敢”在现代意义上是对人们最好的称赞,在老子的词典里却有着和现代截然不同的词义。《说文》对“勇”的解释是“气”,对“敢”的解释是“勇”。 “气”在老子的词典里是构成人生命的最细微的物质成分,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说的就是人们身体和灵魂的合二为一,构成身体的物质就是“营”即“气”。 “敢”在老子的词典里则是“勇”,是胆量,是勇气。所以,老子的“勇”和“敢”是两个不同的词语,“勇”指的是人们内心里产生的一种思想,“敢”指的是经过心理波动后作出的决断,这种决断是需要胆量和勇气,通过行为变现出来就是坚强的特征,但是,不要把老子的勇敢理解为鲁莽、草率,老子的勇敢也是一种智慧,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勇敢。 老子反对勇敢,其实质是认为“柔弱胜刚强”。 老子说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坚强。万物草木生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还有“天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些格言归根结底就是告诫人们,要柔弱不要坚强,柔弱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低调、内敛,坚强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张扬,是富贵而骄。 老子多次说过类似的话,“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些格言和“勇于敢则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质上都是在告诫人们修身、修道的重要性。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大意是,自然规律就是,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相争,少发政令则天下纷纷响应,无为行事则人心归一,心胸宽广则虑事周密。浩瀚的宇宙世界虽然无边无际,却错落有致,没有任何遗漏。 “繟”(读作产)通“坦”,原意是宽松、坦然,有些版本写作“坦”。 《道德经》里出现了几次“天之道”的表述。 9章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77章的“天之道,其犹张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81章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这些“天之道”的表述说明了老子一直在重复他的道学思想。 在经文开始的几篇文章里,笔者分析过老子的道学思想分为“天道观”和“人道观”,“天道观”是有关宇宙自然的世界观,“人道观”是有关人类社会生存的法则。老子笔下的“天之道”应该属于人道观的内容,是人们修身的主要内容,是人们安身立命的法则。 “功遂身退”是天之道,“不争而善胜”是天之道,恰到好处的拉弓是天之道,“利而不害”是天之道。老子从宇宙世界谈论他的道学,最终还要回归到人间。如同不食人间烟火的仙人在经历了种种的太空遨游之后,还是要面对现实,仙人要下凡来到人间,为人间制定一套社会规则,当然,这只是和历史的老子开个小小的玩笑。老子用他睿智的头脑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社会法则,教诲后人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存,这就是老子的哲学思想。 73章通行本原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栝(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