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伤寒论讲稿(35)搜狗网页

 老玉米棒 2017-03-11
用小陷胸汤要注意看它的煎服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得要先煮栝蒌,因为栝萎在这三个药里起主导作用,它剂量大,有泻下的作用。拿现在的剂量来说,如果一两是30g,这一个大栝萎接近二两,得60g、70g,要不先煮它,那就不行了。痰热的凝结,用黄连以清之,半夏以散之,栝萎以润下之,大便泻下一些黄色的黏涎、黏液,病就好了。 要先煮栝萎。栝蒌外面有层皮,皮还比较厚,整个栝萎往药锅里一放,就炖这个栝萎,那多长能把它炖透了,所以当医生的得要把括萎用剪子给它剪成条,然后再煮,这个力量就下来了。小陷胸汤的栝蒌占有主要地位,因此对这个栝萎的性能应该有一个了解。一般,《伤寒论》、《金匮要略》用栝萎都有一些止疼的作用,比如栝萎薤白散、栝萎薤白半夏汤、栝萎薤白白酒汤,治胸痹的。胸痹包括现在的冠心病在内,有疼痛,“胸痛彻背,背痛彻心”。你看这事很怪,它是疼痛,是心脏的心血管里有一些问题,疼痛,中医说“不通则痛”,也不用红花、丹参,也不用什么破血药,就用一个栝蒌,它怎么就止疼?这个道理就是包括小陷胸汤在内了,也是有疼,所以栝蒌不是单纯的祛痰、泻下、润下,同时还有活血的作用。 栝萎能够活血通滞,何以见之?说几个根据,供太家参考。妇科病乳痈,就是乳腺炎,红肿疼痛,体温高,一阵冷一阵热,中医有一个比较好的方子,就是用栝萎。我在临床也用过,大栝萎一个,酒当归五钱(15g),白芷6g,乳香、没药各3g,萱草10g,甘草10g,用一半黄酒一半水煮,效果很好。这样来看,就是栝萎这个药有消炎的作用。陈修园将小陷胸汤做了一个方歌,“按之始痛病犹轻,脉络凝邪心下成,夏取半升连一两,栝萎整个要先烹”,“脉络凝邪”,“脉络”就是血脉、血络,就是有点儿血瘀了,它才疼痛,所以栝蒌有活血的作用。 李东垣有一个治跌打胁下瘀血疼痛的复元活血汤,那里也用栝蒌。我在门诊上治过一个肝破裂术后遗留后遗症的,一逢阴天下雨,右胁肋肝区疼得就受不了,像刀切的那么疼,怎么治也不好,后来我就是用李东垣的复元活血汤,吃了几付就止住了。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147) 这一条争议很大,我认为是论述素有水饮的太阳病,误下以后变成结胸或协热利的证候。 “太阳病,二三日”,时间不算太长,表邪也就是两三天,不是八九日,出现个什么证候?“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这个人躺不下,就乐意起来活动活动,走一走,坐一坐,心里就舒服啦。为什么要起来?因为“心下必结”,心的下边必有所凝结,如果一躺下,这个凝结就厉害,就胀满难受,所以要起来活动活动,缓解缓解这个心下之结。这样来看,这个人就有两个病,第一个是“太阳病,二三日”,是表证已经有两三天,第二个就出现一个“心下必结,不能卧,但欲起”,这是一个里证。 看看脉,“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太阳之病应该是脉见浮,现在“脉微而弱”,“脉微弱者”是一个相对之词也,不是说是这脉微弱了,不要那么体会,太阳病,二三日,脉就微弱了,就见了少阴脉了,不是那个意思,就是我们过去讲三个小汗法。“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汤”,按那个去体会,是说太阳的表证,两三天以后,寒邪有点儿化热,脉就不紧了,脉相对的说就微弱了,有化热入里之向。“但欲起,不能卧,心下必结”,这又是个什么病?“此本有寒分也”,这个“本”是早,原来的、以前的,咱们现在说是个老病,这个人在未得太阳病以前,他本来就有“寒分了。“寒”就是水饮之类,这个人他内里有水饮,水饮之邪就叫做“寒”。张仲景讲气分、水分、寒分,这是他那个时候的术语,《金匮要略》里就有,有气分。说这是一种寒饮之证,里有饮,外边还有表邪,表邪还有点儿化热。“反下之”,应该解表、化饮,现在光看到“心下结,不能卧,但欲起”,光看见里,未顾虑到太阳还有表邪的问题,所以不应该下而下之,加个“反”字。这一泻下,引邪入里,就有两种情况。一个是邪上结的,一个是邪下注的。结于上的,“若利止,必作结胸”,泄完了以后,拉稀,腹泄完了,止住了以后,热和原来的水饮互相凝结,热与水结,所以“必作结胸”。 这是结于上,如果热顺着泻下,热下注,未与上边水结,就不成结胸,所以下利就未止者,就随着这个泻下以后,泻下未止住。因为是二三日那个时候,三天以后用的泻下,到四天头上大便还“复又下利”,大便不止,“此作协热利也”,这个就是叫“协热利”。什么叫“协热利”?就是协同表邪而作下利。这一条是这么个体会,这么样理解。不要这么体会,说“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把这个“脉微弱”和“寒分”两个合在一起了,这就讲不通。“脉微弱者”,是虚寒、脉微弱,泻下怎么能得大结胸证啊?岂有此理,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有一些注家这么解释,我是不同意的。所以这个“太陌病,三三日,脉微弱者”,是说寒邪有化热的倾向,脉由紧而变成微弱,微弱是相对而言的,脉不紧了,“脉微弱者,此无阳也”就那个意思.。 这一条反映一个什么理?学这一条有什么意义?结胸证有的原来就有水饮,是“本有寒分也”,本来就有水饮,因此误下之后是一拍即合。和前面所说的那个就有点儿不同了,那个就不存在“本有寒分”太阳病误下以后也好,或者太阳病几天以后也好,热与水结,这是原来有个病根,“本有寒分”。另外一个意思,说这个病不能下,虽然是“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因为它有太阳表邪未解,不能“下之太早”,下之太早不是结胸,就是协热利。这是我个人的见解了。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148) 这一条是论述太阳病误下后,“以脉测证”之法。“以脉测证”在《伤寒论》里常有这种情况,但是“以脉测证”和“以脉定证”是不一样的。什么叫“以脉定证”?就是说这个人出了一些病,到底是什么病?最后一切脉,“脉浮者,病在表也”,就是不论是什么,“脉浮者,病在表也,当先发汗,与桂枝汤”,就得先发汗了,这个叫“以脉定证”,带有纲领性的问题。这样的脉就起主要作用,在辨证里叫“舍证从脉”,以脉为主。今天这些条所说的“以脉测证”,去推理,和那个纲领性的“以脉定证”就不同了。为什么?它的话说的什么“必结胸”、“必两胁拘急”、“必欲呕”,要是看得太死了,有的时候反倒不符合实际的意义了。这一条解释的方法很多,按照原条文来解释虽然也能解释通,但是有些牵强、不自然;《医宗金鉴》把它改了几个字,提出了一些看法,这一条再讲、再读、再学就比较容易接受、容易理解一些。因此今天咱们讲这一条,就以《医宗金鉴》的观点为主。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促’改‘浮’字),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浮’改‘促’,两个颠倒过来),必结胸也;脉紧者(‘紧’改‘细数’),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细数’改‘紧’字),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浮滑’改为‘滑数’),必下血。”根据《医宗金鉴》稍微动一动,比较好理解。太阳病误下之后,有很多变化,带来很多后果,下边就是“以脉测证”。“太阳病,下之后,其脉浮”,浮者就是说是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是邪热未往里陷入,所以它就不结胸,“不结胸者”。可见表邪的势力也不太重,“未欲解也”,脉浮还在表,这个病就有欲解的希望。“未欲解”,也不是就好了,表邪很轻,太阳之邪还能向上向外,所以这个病不是太厉害。“若脉促者”,误下之后,脉促而有力,和咱们“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那个“促而无力”是不同的,这脉促,跳得还有劲,这是阳热太盛,邪气就要入里,说“必结胸也”,从这个发展来看,恐伯是要发生结胸,热与水结。要是“脉见细数”,就是伤阴,“细”是阴伤,“数”是有热,这个人嗓子要疼,伤了阴了,少阴之津伤了,少阴的经脉走于牙,所以嗓子要疼,有虚热了。“脉弦者”,出现了少阳之脉了,所以“必两胁拘急”,少阳之脉不和了,胸胁必拘急。“若脉紧者”,脉还是见紧的,“紧”主寒,太阳的表寒还没有去,原来的头痛还未止,就是表寒还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