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床之前,大牛们做了哪三件事?

 不为变的变色龙 2017-03-11

陈茂榜,台湾商界奇才,他在每次演讲都会提到著名的“哈佛两小时”理论。

所谓“哈佛两小时”理论,说的是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至10点之间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就是产生在业余时间。

你如何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将最终决定你的一生怎样度过。

1

相信很多人在工作几年后都会有这样的感慨:我也曾是个文艺青年,上班后一本书都没看过;我也曾弹得一手好吉他,上班后却打得一手好DOTA;我当年还是体育课代表呢,上班后肚子都变成酒缸那么大了……

自己把爱好荒废了,还把责任推到上班头上,真是甩的一手好锅。

我在杂志社上班时,电子组有一个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毕业的张指导。

张指导的本职工作就是检测电子产品,写测评报告,是一个标准的幕后工作者。

我在之前的文章中说过很多次,凡是跟文字打交道的男人一般都长得歪瓜裂枣,但张指导是个例外。

张指导是个地道的广东仔,讲得一口“猴棒棒”的粤语,身高一米八二,最喜欢打篮球,与小鲜肉那种阴柔美比起来,他是那种有犀利美感的男人。

在一次选题会上,男主编盯着张指导的脸说:小张,你要知道,长得好看就是一种资本,是资本就得利用起来,以后多承担点一线的工作吧。

2

在那次选题会之后,张指导就再也不陪我们在下班后胡吃海喝了。

他联系了中大的老师,每天晚上到中大研究生院旁听新闻传播学课程,跟那些跑了十几年一线的老记者们学习采访经验,三十多岁的他又像个小学生一样开始做起了笔记。

直播火起来那段时间,他经常在下班后约一群十八九岁的实习生去吃饭,跟他们学习各种段子和网络用语,了解他们的交流习惯,回到家里又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说话技巧。

到今天,除了本职工作外,只要有香港、澳门专家的采访,必须让张指导上;公司的发布会,必须让张指导主持;其它一些直播、报道、交流合作,也必须要靠张指导撑台面。

这样的员工,公司离不了。

这还不是张指导最牛的地方。

毕业十几年,他的爱好依然没有荒废。

每周四下班后是他雷打不动的打篮球时间,周末还组织篮球比赛联谊,除此之外,他还坚持每天晚上写一篇体育评论,在中大校友圈里已经小有名气。

当别人羡慕张指导三头六臂时,他却嘿嘿一笑:我亦无他,白天图生存,晚上求发展,如此而已。

3

一个公司里一般会有这样两种人。

一种人好像身体被掏空;另一种人则像是打了鸡血。

大家都是回去睡了一觉,为什么第二天的差别这么大?

其实这种现象很好解释:如果你对今天要做的工作一清二楚,上班时自然风风火火;相反,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到公司做什么,自然就浑浑噩噩。

聪明的人,总会在头一天晚上规划好第二天要做什么,并对要做的事情设置优先级。

关于优先级如何设置,你可以这样问自己:如果明天只能做一件事,你要做什么?如果是三件事、五件事,你要做什么?(当然,这里要做的事,不是“生存还是死亡”那种形而上的哲学问题)

这就引出了睡觉之前另外一个好习惯:放空。

4

放空就是发呆。

你肯定又要说了:我每天忙得要死,还有时间发呆?

是,你很忙,但5分钟你能抽出来吗?

中国卫计委提倡国民每天发呆5分钟。发呆能纯净自我空间,安静的冥想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为组织器官输送大量的氧气和营养,对于减少焦虑也有明显的作用。

发呆就意味着反思。

富兰克林说,为了让实现道德上的完美,每天他都在睡前问自己一个相同问题:“今天我做了什么好的事情”。

这与中国的“吾日三省吾身”是一样的道理。

失败是成功之母吗?不一定,只有汲取经验教训的失败才是成功之母。

有些人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一百次,有的人只会跌倒一次。

你不需要比别人好,你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好。这些进步,离开反思就不会出现。

5

我查阅了无数个世界级大佬的睡前习惯,总结起来就是:反省、规划、学习

给自己五分钟去反省,便知道哪些做错了,哪些做对了,哪些可以做得更好;给自己十分钟去规划,便可以在明天的工作中有的放矢;给自己一本书,看一个字便有一个字的进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