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章右上角'关注',每天都有精彩内容 《渊海子平》将十干的阴阳划分为:阳性:甲、丙、戊、庚、壬;阴性:乙、丁、己、辛、癸。十二地支划分为:阳性:子、寅、辰、午、申、戌;阴性:丑、卯、巳、未、酉、亥。天干地支相对论:天干属阳,地支属阴。(如何记天干地支的阴阳,只要分别从天干、地支的第一位算起,奇数为阳,偶数为阴。) 那为什么天干地支要划分阴阳呢?“阴阳”是古人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基础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 阴,古作“侌”,从“今”从“云”,意为“旋转的雾团”;阳,古作“昜”,本义为“播散、散开”,意为“云开现阳光下射”。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古人认为其世界创生次序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即天地)→两仪生万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无极”即“混沌”,鄙人在《五行是怎么来的?》里曾介绍过,古人认为原本世界就是“混沌”一片,“混沌”即是“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雾气”。这些雾气经过圆周运动,形成圆心,太极产生,太极进一步加速旋转,产生离心力,轻清的气飘上而成为“天”,重浊的气沉下而成为“地”。天地形成,开始孕育万物,就构成了世界。 古人不称“阳阴”而称“阴阳”,主要就是指世界是先是 “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雾气”,“雾气旋转运动”即“阴”, “雾气散开,形成天地”即“阳”,于是世界形成。 “阴阳”的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对立、互化和统一。《周易·系辞传》上篇第五章“一阴一阳谓之道”。“道”是指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天地万物都是由“道”生出来的,这就是一切的本源,是最高的准则,即终极真理。一阴一阳的相反相生,运转不息,为宇宙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这就是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就很好解释古人为什么将天干地支分阴阳的道理了。阴阳的运转变化是万事万物盛衰存亡的根本,而天干地支是契合天地与人事的和谐、兴衰、冲突及其生灭的表现形式,是“阴阳”的具象形式。 |
|
来自: chzhmichzhmi > 《易、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