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正确解读佛与禅?

 大斌影像 2017-03-12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是以禅作为主要修行方式的佛教法门。因而佛教与禅宗不可分开而论。生命珍贵,爱众生,悲悯众生,然而要做到处有而常无,佛教讲究人间一切皆苦,然而此苦也是虚有,不过是人的心在做苦。慈悲是立一切说的重点。


据说,禅宗的创立,来源于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与迦叶尊者之间一种心灵的默契。所谓“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佛祖因此把“正法眼藏”(意为伟大佛法)交付与迦叶。这种佛法,“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六祖慧能开创的南宗禅,首先是更加注重人的本心,强调修行中人自身的力量,认为西方净土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心性明净,既是身在佛地。其次是强调“平常心是道”,只要内心善自修持,便可在凡常的生活中体会到佛的境界。对凡人内心、凡俗世界的重视,使得南宗禅成为一种极具亲和力的“方便法门”。

修禅对于外境不能心有所染,凡夫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因心有执著,而不能自见本性,要由凡转圣,首先要破除妄执,无心于物,无意于事,一切修行,自在无为。修行只在于息除诸缘,莫生妄想,一切放下,于相而离相,于念而无念,亦即“无修之修”。禅要求人们在平常日用中无所执著。禅门中人的修行生活,无异于平常人的生活,只是“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方名自在人”(《古尊宿语录》卷3)。

禅就是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的实践方法,来成就一种“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的自在人格。这样禅宗既反对于境上生心,执著于外物,又强调安时而处顺,保持意识的通用无滞,自由自在。做事而不沾滞于事,这就是过水而脚不湿的修行原则。


禅注重个体的直觉体验和自性灵照,它不离现实生活,在日常经验中就可以获“悟”。所以它是在感性自身中获得超越,既超越而又不离感性生活。

在禅学中,生命的意识本真更显现着勃勃生机,自然万物更感到亲切默契。它所指向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乃是一个至善至美的生活图景。在这里,人之自性与宇宙之心冥然合一,生命本体与宇宙本体、生命情调和宇宙意识融化在一起。它向人们展示的却是一个随顺自然、一切皆真、宁静致远而又生机活泼的自由境界;是一幅幅无拘无束、物我相融的生命画面。这就是禅肯定生命自由、顺乎人性自然所表达的天机活泼、自由和谐的人生情趣和生命意识。禅的宗旨在于确立生命的价值就在现实的人生,禅的使命在于顺应生命的本然,为人生探寻和创造一种现实的意义:觉悟的人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