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入人心,就看不清世界的真相【商评洞察】

 快读书馆 2017-03-13

商评编者按

很多人的思维、情绪、知识都是漂浮在语言界的,由于不能切境,我们的心常常游移不决。那么,什么是切境?我们该如何修炼切境的功夫?


我们的头脑中有两套系统:语言系统境界系统


换个词,可以叫作能指所指,或者名相实相


这两套系统在我们心智里面,经常错综复杂地互相交融,以致我们经常混淆。


比如,一条蛇窜过去,我以为谁甩过去一条绳子。人类头脑认识世界,不可能采集无数多的数据进行判断,我们所谓的观察,都是找到有限的特征,然后在脑子里调出无限的知识填充进去。

所以那蛇走的时候,由它的速度、形状、颜色、质感等几个基本元素判断,跟绳子差不多。再加上一个背景,前两天有一条绳子在那里,这个记忆跟那个判断一结合,蛇就变成了绳子。

结果法庭上法官问我,你敢保证确实见到绳子了?我说,眼见为实。我并没有撒谎,而是意识欺骗了我。

蛇一过,绳子的概念就在我脑中出现,这个概念在佛学中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中的想蕴,这个概念具备了,它背后所孕育的所有特征便自动附加上了。这就是名相。


一艘船在水中航行,航行过程当中,突然剑掉进水了,我刻了一个印,这是刻舟求剑。然后船走了,这个印就没用了。但是很多人还是会顺着那个刻痕去找剑。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里的这则小故事不只是为了教育人,它本身反映的是“人类理解”的一个真相:


很多人的思维、情绪、知识都是漂浮在语言界的,由于不能切境,这颗心游移不决。这是一种失魂落魄的状态。很多所谓的会议、沟通、论坛,都是各说各话,“站在不同的星球,操着不同的语言,说着不同的事情,然后彼此点头”。


名相不等于实所,语言不等于真实的境界,它是实所的标签,是一个索引。你向我谈及你的内心感受,这些言语就是一个索引,我尽量借助它走进你的内心世界,但是这标签本身不能代表你的内心世界。


那么,还要不要在船上刻一个痕迹?还要不要语言和知识?当然要。只要你把它们当成一个标签,始终把语言放在能指的工具地位上。



从能指追踪所指


然而,另一个事实是,语言对思维和认识有强大的塑造作用。当语言在你心中真正出现,在你脑子里真正浮现,当你用语言来贴标签的时候,这个标签和你的心灵便会产生互动,让真实的世界发生变化。


语言系统中一个武断的说法会引出一连串相关的念头和行为,从而引导事情的不同走向。所以,我们必须牢牢地守在“境”的层面上。


那么,要怎么修炼才能让这颗心时时处在境界系统,而不是处在名相系统?切境的功夫,也就是从能指追踪所指的功夫。实现能指到所指之间的跨越,需要进入那个“境”。


比如,你说你今天成绩巨大,这是落到了语言层面。什么叫“巨大”?在当前的艰难环境中成长超过了18%。接下去,这“18%”还是名相,创造这18%背后的市场动向是什么?在生产上下了哪些功夫?品牌或者产品上需要哪些力量?这才是境界本身。如果站在境界里,真相一下就心知肚明。

又比如,你说这是个杯子,因为我们用它来盛水。如果我们把这个功能意识抛掉,其实它就是玻璃中间做了个斗而已。如果把“可以盛水”的功能去掉,它就是个艺术品,或者形状;狼来的时候它就是武器,是刀、是飞镖、是暗器??如果你的头脑具备充分的发散性,就可以超越标签,从语言系统中解放出来,直指所指。



活泼泼的入定


“切境”是一个基本的功夫,这里所说的“切境”,也是当下的意思!如果你的心不是漂浮在“言辞”的空间,而能切境,也就是说你的言语、思维、心灵、知识、道理都能进入所指,那就是一种“心在”。相反就是“心不在焉”。


我们这颗心每时每刻都在真相里,我把这种切境称为活着的入定,活泼泼的、生动的入定。


喝茶的时候,能够体会茶气,茶韵,从茶叶和茶具的整体中体会这种丰富的层次和美感;弹琴的时候,想象着遥远年代的高山流水,与琴和曲调融为一体。这就是所谓的行居禅定:“投入于事,忘心处见佛!”


伯牙子期


要修炼这个功夫,需要三证。


首先由体验来证明。如果你讲一套理论,自己不能体验,不能进入到境界里面,那还在名相上飘。比如,谈论宽容这个美德时,只有你真正有过“忍辱”的经历才知道什么叫宽容。


有了体验,还要能说得明白,用缜密的语言精确地表达出来,这是第二个证明——理证


第三个是感悟,感悟跟理证和体验不同,它与我们内心深处最底层的信念发生链接,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心安理得。



“切境”练习题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责骂下属的段子在网上广为流传。人们几乎一边倒地质疑,这种严苛乃至于粗暴的领导风格是否合适?是否有违圣贤之道?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它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境”,让我们看如何做切境的训练。


首先,质疑者用了两个词“严苛”、“粗暴”,这两个词本身就为一个真相贴上了标签,在真正探讨之前就已经未审先判了。


其次,质疑者用圣贤之道这把标尺来评价任正非。暂不论对错,我们先问,如果是孔子,孔子会怎么看这个事?这个角度才是我们学习的角度。


你拿所有的人跟圣人比,这个世界马上就黑暗了。如果你是孔子,如何看任正非呢?这是在学习孔子,而不是拿孔子来要求别人。


孔子讲学


孔子谈到这类领导者时会很尊敬。孔子曾经批评过管仲,说管仲器量小、不知礼,但他同时赞美管仲“如其仁,如其仁”,说如果没有管仲,哪有后来的“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评价人没有一定之则,要切到那个境中去体会当事人的初衷和心情,而不是用孔子做标尺,带着适度的优越感,去要求别人,给出一个简单而肤浅的价值判断。


进一步体会,任正非骂下属,作为旁观者,你有一个感受,这个感受是不是他的感受?是不是他下属的感受? 


如果能进到任正非的心里去,也许他对别人的尊重不停留在这个表面,有可能他不是对人不尊重。如果一个人对人真的这么不尊重,走到今天有难度。


他有可能是对业务的焦虑,是聚焦业务时肩负的压力。对于这个业务带来的压力,华为的上下级之间有共识。所以当他骂下属时,如果能入到下属的“境”中,感受到的可能并不是旁观者所想象的屈辱和愤恨,而是面对业务发展的迅猛,与老板的惺惺相惜。


所以,不切境,不入人心,看不清世界的真相。不要轻易给一个取得巨大商业成就的人贴上标签。没有一定的凝聚人的王者之气是成就不了今天的任正非的。



作者简介:张肇麟,上海市工经联主席团主席,翰澜咨询主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