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文化的理念与层次

 合格男士 2017-03-13

校园文化的理念与层次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举报

  校园文化的理念与层次

  在现代社会里,校园是人生最重要的“驿站”之一,对于每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而言,它是个空间概念——几个宗旨不同、目标不一、风格各异的校园空间,它更是一个时间概念——不仅占据人生之中最为快乐、幸福的时段,也占据了对后来人生发展最为重要的打基础阶段。

  在社会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校园很难成为教育的核心因素,一切教育都被压缩在课堂教学之中,校园只被视为课堂所在地,以及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场所,校园文化被严重忽视。

  本文所言及校园文化,从空间上说涵盖整个学校,包括课堂、教师办公室、操场、图书馆、大门、走廊等学校的全空间,但这仅仅是物质空间;文化,由于其所包含的精神内容与制度内容,所以“校园”的概念也必然涵盖学校的精神空间及管理空间。

  但目前对校园文化的认知仍然有许多不足,先看一则甚为流行的对“校园文化”的解释: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亦策善能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详见“好搜百科·校园文化”,http://baike.haosou.com/doc/4446649-4655001.html

  认知不足则体现在:

  1、校园文化的功能是熏陶,是服务,被熏陶被服务的主体是学生,但校园文化的锻造者和使用者却是师生全体,说“以学生为主体”是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功能及建设过程。

  诚然,学生是校园中人数最多的群体,但他们属于“受教育者”的群体,学校工作的主动权、引导权、校正权都在“教育者”即教师群体的手中。有句名言说道:“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对广大学生进行校园文化教育,是由教育者实施的。我们在创建校园文化的进程中,如果忽略了教师即教育者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园文化建设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做更进一步的考虑,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还应包括学生的家庭

  2、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外活动,学生的课内活动同样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校园文化作为文化,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它是一个整体,特别是精神层面与制度层面的内容,更要贯穿于学生的全部活动之中。把校园文化理解为学生的课外活动,便有造成课堂只管“业务学习”,而“精神培养”则由课外活动承担的校园文化二元论的危险。校园文化中的“校园”,应该至整个学校,包含课堂与课外,所以上述的引文中“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说法也是不妥当的。校园文化是一个整体,要贯穿到学校校园内的所有空间。

  3、“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表述也是不够完整的。校园精神的确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但它是否只承担“主要特征”的功能?这个主要特征是“该群体文化”的特征呢,还是“该校园文化”的特征呢?上述引文的陈述一般会理解为前者,而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种通用的标识,因而缺乏独特性,更进而变得泛泛缺少多样性,使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单调化、呆板化。

  因此,本文在建立校园文化理念时,不仅关注到校园文化的师生一体、学生主体、校园整体、独特多样的属性,更关注到校园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念,以及它的丰富表现形态以及它的各个层面内容。我们认为,校园文化应该是:

  一所学校,依据国家的教育方针与自己的教育任务,确定具有独特性并适合本校师生共享的、且能落实到学校教育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的总和。

  按照上述分析,校园文化的构成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构成核心。它既是学校的办学方针与宗旨,也是学校为学校教育制定的培养目标。它是校园文化的总纲,是校园文化价值观最高度的提炼,它需要言简意赅,朗朗上口,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理论依据。

  精神文化具体表现为办学方针、校训,以及对办学的核心价值观和在长时间中形成的校风的精炼表述。

  第二,制度文化,是在精神文化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师生必须严格遵守的行动准则以及将行动准则固化为文字的各项规章制度。

  制度文化,其共性是依据具有普遍性的办学规律、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学生生长发育规律等建立起来的各种规章制度;其个性则是依据学校办学宗旨、核心价值所确定,需要学生在长期实践中所养成的有关学习、生活、待人、接物等诸方面的习惯。

  制度文化的双重性使教育工作充满了阔大的空间,使得校园生活既严肃又活泼,既划一又多样,既强制又自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制度文化的共性部分常与国家的教育体制有相当关联,具有稳定性,往往多年不变;而当教育体制发生变革或变动时,共性部分会发生局部变化,而个性部分的良好习惯便会成为稳定剂,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忽视各种良好习惯的养成与树立。

  第三、环境文化,指学校师生的学习与工作环境,部分学校因有住宿,也包括其生活环境,环境所带有的文化精神,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环境文化也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静态的,一个是动态的。

  静态的文化环境,指校园内各种设施,如教室、图书馆、礼堂、教师与行政办公室、心理咨询室、学生活动中心、运动场、餐厅食堂、医务室等等,这一部分是学生数年中将会在其中生活的场地,他们川流不息、来来往往,环境的优雅整洁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人格的塑造会有一种无声却强大的影响。校园文化环境的设计,不仅要以为学生做好服务为主要功能,要以人性化设计为基本标准,使学生入校能有一种“家”的亲切感,从而不断接受环境文化的熏陶。

  动态的文化环境,则是从教育的规律出发,依照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学生设置的各种文化活动,而且这种文化活动不是临时的、短期的,它应该是一种较为长期的、设施可能是半永久的,能够吸引将多学生关注并参与的,譬如最常见的,像合唱团、乐器队、舞蹈队、剧团、各种球队、校广播台,以及高校里相当流行的各种各类、样式繁多的社团。实践证明,这种动态的文化环境,不仅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会产生强大的影响。

  关于环境的校园文化,静态的文化环境需要相当的财力物力支持,我国还处于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处于贫困、边疆、老区、少数民族区域的许多学校,还无法重视这一方面的建设。而动态的文化环境,在我国高校中,因为学生已步入成年,有一定的自控与自组织能力,不少高校也能够安排经费支持动态文化环境建设,情况稍好一些,但总体上看仍然不够重视,也缺乏引导,多数处于自发状态或强调与学习专业的结合。而在中小学,多年来形成的“考试体制”使得这一方面的建设基本处于空白;少部分学校因为领导的认知能够有意开展,但也往往是课内课外脱节,使动态文化环境的建设多少带有一些烘托或渲染的味道。

  近年来,由于传播学的普及和为社会接受,“企业标识系统”的概念也进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视野。企业标识系统简称CIS ( 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 ),也有译为“企业表征系统”的,含义为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者更新企业的形象;所采用的象征符号一般为具有独自特色的视觉形象或视觉图案,它们可以印制在旗帜、纹章、办公用具、服装各处用来作为分辨的场所,以保持企业视觉形象的统一一致,此外还可以使用歌曲、誓词、诗歌等听觉与文学作品。

  企业标识系统最初提出时被细分为三个子系统:一是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标系统,简称MISMind Identity System),二是行为规范标识系统,简称BISBehavior Identity System,三是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系统,简称VISVisual Identity System)。MISBIS,分别与我们本文前面所述的校园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贴近,而VIS则集中体现为LOGO即图形标识的设计与使用。

  按照这个思路,企业形象标识系统的思路被扩大,原有的MISBISVIS继续保留,而VIS则细化并扩展出SIS(导视识别系统)、CLIS(色彩识别系统)、EIS(网络识别系统)、以及更广义一些的“景观规划”、“主区域规划”、“个性化内部装修系统”,共九个系统。

  十八召开大以后,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热潮在中国大地涌动,教育界的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注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多方探索校园文化的本体及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一些装修装饰设计公司也注意开展校园文化设计与施工业务。但由于他们缺少对教育的深层理解,以及自有水平的局限,所提出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基本上是LOGO设计与导视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安装,个别的略有一些“主体区域规划”味道的思路,但无法构建“校园文化”的整体风貌。造成这种现象,一个重要原因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体系还未完全建立,需要我们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及教育科学的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在实践中的探索。

  近年来,已有许多学校开始关注校园文化的建设问题,笔者在国内一些学校已经开始了突出个性和创新特色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实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