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秦帝国之崛起》背后的大秦帝国二

 金色年华554 2017-03-13

《大秦帝国之崛起》正在央视一套热播,在全国掀起了一阵“大秦热”。大多数人对秦国统一六国耳熟能详,但是对秦国的成败细节、原因知之甚少,笔者现以系列文章为您剖析。

秦人好战。秦人世居陇西,生活艰苦,民风粗粝,加之与戎狄杂处,大战小争不断,硬是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其性格以商君变法为分水岭:变法前的秦人勇于私斗、怯于公战,部族之间经常拼个你死我活。然而秦人说一不二,极是朴实重信,民风之彪悍淳朴使他六国望其项背;变法后,民风大变,人人勇于公战,怯于私斗,闻战则喜。秦军铁骑踏遍中原,北却匈奴,南下百越,浩浩乎扩张之气浓重,后世无人可比。

秦人好救难。襄公时,山戎攻入镐京,平王东迁,诸侯不救,惟秦人东出勤王。穆公时,百里奚执政,行王道仁政,结秦晋之好,“泛舟之役”成为美谈。吴国千里破郢,楚申包胥立于堂下,七日七夜哭诉,终于感动秦人,作歌《岂曰无衣》,最终出兵助楚复国。

秦人知耻。各大诸侯国中,惟秦国与楚国远离中原风华之地,被视为蛮夷,尤以楚国为盛。典型的例子就是孔子不入楚,且删定《诗三百》时未收录一首楚诗。皆因楚国自古乃是部族而成国,未经周室册封而自行称王,且时时有问鼎之心。楚人尚山鬼巫术,又吞并吴越,招纳百越,远离华夏文明甚多。楚人的种种不自知,一步步将其引向灭国的深渊,万劫而不复。

楚人短视也是出了名的。典型人物有二:

其一是老楚怀王。听信张仪空口允诺之六百里商於之地,收地不得后恼羞成怒,攻秦却大败而归。与秦结好之际弃国家利益不顾,张仪入楚后却听信谗言而放之。最终招致留秦灭身。

其二是楚霸王项羽。项氏本有国为项,因不参加诸国会盟而被鲁国攻灭,因鲁远楚近,终为楚国所吞灭。项氏入楚,以军功位列屈、景、昭、黄世族之列,并在与秦最后对决时涌现出大将项燕,且能短胜秦军,虽在最后对决时兵败自杀,但项燕一直享有盛誉,以至于陈胜吴广起兵后,还打出扶苏、项燕的旗号。天下复辟汹汹,江东项氏闻风而动,江东子弟大出天下。钜鹿一战,诸侯胆寒。鸿门一宴,竖子不可谋。隳秦宫而引兵东归,人说楚人沐猴而冠,信矣然。垓下一战,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徒然成就诸多列侯。

楚国被视为荆蛮,浑不以为耻。秦人却深感痛心。虽然秦国是周天子正式册封的诸侯,但因处戎狄杂居之地,历来为中原诸侯所鄙视。秦孝公在求贤令中痛心的说:“昔我缪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正因如此,秦国才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深彻的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禁私斗,奖励耕战,编练新军,使弱秦一举而至强大。历代孜孜不倦东出争雄,及至大合天下,使中华文明深深刻上秦的烙印。

秦人知错。穆公时,秦晋发生了著名的“殽之战”。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大将被俘,皆因穆公不听蹇叔劝阻造成。后三将被放归,穆公承认错误,重新予以重任。也是穆公时,晚年昏聩的穆公死时非要将一百多人殉葬,并点名子车三良:子车仲行、子车奄息、子车钳虎。秦人哀伤,唱出《黄鸟》之歌,从此再无此类悲剧。因此,穆公又称为缪公。秦惠王和秦昭王时,各杀了一个栋梁:商鞅、白起。秦王嬴政时,偏听偏信,骤然发出逐客令,若非因李斯的《谏逐客书》而收回,统一六国大业恐怕要推后。最后的灭国大战,嬴政感于李信壮勇,不采纳王翦老成战法,派兵二十万灭楚,结果犯了轻敌的错误,被楚将项燕追杀,三日三夜不顿舍,损失七个都尉,六七万人马,大败而归。始皇大怒,亲自驱车去找王翦谢罪,并一口答应其要求,派兵六十万,历一年而逼杀项燕,终灭楚国。

正因历代秦王有知错气度,秦国有悔过风气,才能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之后重新凝聚力量,振作奋起,最终完成一统华夏伟业,使天下归于一,使后世形成大一统观念而影响至今。

《大秦帝国之崛起》背后的大秦帝国二

后续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读史小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