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24个节气之一,古人认为: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短至。” 每年仲冬之月的冬至日,这一天日昼在一年四季中最短,所以又将“冬至”称为“短至”。而冬至后,白昼从最短的一天逐渐加长,故冬至又称为“长至”。由于有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最早在春秋时代古人通过土圭观测太阳定出了这第一个节气——冬至。 《史记·律出》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易经》上也有“冬至阳生”之说,过了冬至白昼便长,阳气回升,是节气循环的开始,故吉。 唐代诗人杜甫就曾用“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的名句,诗咏冬至这个节。《清嘉录》中还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按照史书记载,在周朝十一月里的“冬至”节,比后人夏历的岁首“过年”还受重视。周朝在冬至时就曾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的盛典之礼俗。冬至时,天子要在城外荒郊处边乐舞表演,边进行拜天大礼,以祈求上天的恩赐和保佑。 到汉代时冬至被列为“冬节”。《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后汉书》中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官府要放假七天,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四民月令》云:“冬至要‘进酒肴,及渴贺君师耆老,如元旦。’”这一天民间百姓也有贺冬习俗,此日要穿新衣,备办饮食佳肴,外出的家人要回家过冬节,以示年终有所归宿,全家和谐团圆。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南北朝时仍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 贺冬之俗至唐宋明清时更为热闹,据南宋周密写的《武林旧事》载:“朝廷大朝会,庆祝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谓之像过年。” 在明清时期,宫廷王府及民间冬至日更盛行祭天、祭神、祭祖之俗。自明永乐年间在北京城南修建天坛后,明清历代皇帝在每年冬至日都要亲自率众大臣去天坛内的“圜丘坛”举行隆重盛大的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冬至祀天大典被称为“国之大典”,祀典时要在圜丘坛上层北面设圆形蓝缎幄帐,供奉“皇天上帝”的神位和黄帝列祖列宗配位,由皇帝率众大臣在古乐演奏的九曲乐章中,进行“迎帝神”、“奠玉帛”等九道礼序的祭天典仪,以求皇天的庇护,国泰民安。 老北京时清代的满族官宦人家,延续着在关外长白山时的祭神祭祖的满族风俗。乾隆年间还颁布过《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规范,冬至时宫廷及王府的祭祀,都要依据此典。冬至日时紫禁城里的坤宁宫,王府里的家庙或神殿祭祀时,要面向神祖画像叩拜,然后要祭祀殿外的“祖宗杆子”或神龛,不忘祖先恩德,并祈福迎祥。 冬至节与众多中国节日一样也有很多食俗。俗话说:“冬令进补,明年打虎”。由于正值隆冬时节,冬至吃的食品,以进补为主,有顺阳助阳的象征意义,以食取暖,以食治病,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节令美食。如冬至要吃饺子馄饨,吃汤圆、年糕、赤豆粥,吃冬至肉(羊肉、狗肉、腊肉)、冬至团等,这些食俗也都有很多民间传说和由来。 冬至吃饺子馄饨,盛行于寒冷地域。饺子与馄饨均是由带馅的“汤饼”逐渐演变而来的古老美食,虽然南北各地制法各异称谓不同,但都极受喜爱。冬至吃饺子传说,与汉代医圣张仲景有关。 相传祖籍河南南阳的张仲景曾在湖南长沙为官,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的隆冬,看见乡亲们饥寒交迫衣不遮体,因严寒不少人把耳朵都冻烂了。张仲景就与弟子在冬至这天搭起医棚为乡亲们医病。他支起锅灶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的中药材熬煮成名叫“祛寒娇耳汤”的汤剂,把羊肉药材等物捞出切碎,用白面皮包制成像小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送给求医的乡亲们服食。当每人一大碗娇耳和汤入肚后,身体暖和了,两耳也发热了,吃几次后冻伤的耳朵治好了。因这天正值冬至节,所以后来人们都传承在冬至时吃这像耳朵似的扁食——饺子,并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流传于世。 馄饨,原写做“混沌”,传说也很多。冬至吃馄饨最早流行于南宋时,朝廷民间都盛行。相传宋高宗赵构很爱吃御厨给制作的馄饨,因有一次没把馄饨煮熟有人要送厨师去大理寺治罪,但由于这厨师会做馄饨,赵构皇帝就赦免于治罪。后来,馄饨制法传向民间,街市上馄饨店肆众多,馄饨花形馅料各异,有几十余品种,当时谓之“百味馄饨”。 冬至节时各家百姓都包馄饨,先祭祖然后全家吃馄饨。至明清民国时期,馄饨也成为北京民间百姓冬至必食之食物,并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俗语。那时就像过除夕夜一样,在冬至前的夜晚各家要准备次日冬至节的祭礼用的食品,忙着包馄饨和蒸年糕等,其情景似除夕守岁,故称之为“冬至夜”。 北京的街市上,除了店铺,还有不少沿街串巷挑担卖馄饨的小贩。老北京制售馄饨最著名的店铺,清代有“致美斋”,而后又有“馄饨侯”,其多种细馅独特调料的美味馄饨很受文人墨客、戏曲名伶和学子们的欢迎。每逢冬至日时,更是门庭若市,食客盈门。清人杨静亭的《都门纪略》书中有词赞曰:“包得馄饨味胜长,馅融春韭嚼来香。汤清润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长。”冬至日时,吃一顿热乎乎的美味馄饨,成为旧京时百姓家里很不错的佳肴小吃。 冬至的一些食俗,还与冬至起的“数九”民俗有关。老北京自清代起有吃“九九火锅”、“九九酒肉”等九九消寒的饮食习俗。据《王府生活实录》所载,每逢冬至入九后,皇宫王府内盛行吃以羊肉为主的珍馐火锅,“凡是数九的头一天,即一九、二九直到九九,都要吃火锅,甚至九九完了的末一天,也要吃火锅,就是说,九九当中要吃十次火锅,十次火锅十种不同的内容,头一次吃火锅照例是涮羊肉……” 这种吃冬至肉火锅之俗,在清代和民国时期的民间也很盛行,很多富家子弟、文人雅士学子们,自冬至日起常去著名老字号饭庄“八大春”、“八大堂”及东来顺、又一顺等去消寒饮酒吃涮肉火锅。也有些人每逢九日相约九人一同饮酒吃肉,旧京时称为“九九酒肉”。席间要摆九碟九碗,成桌酒宴时要用“花九件”(餐具)入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旧时称“消寒会”,故冬至又有“消寒节”之称。 冬至数九后,因天寒地冻,除一些按月定期开放的庙会外,街市上再没有热闹的“花会”、“社火”等表演,大人孩子们多缩在四合院大杂院里,圈炉取暖,数着“九九”盼着春暖之日早日到来。自明清时起,一些文人墨客根据“数九”之俗,逐渐编制出很多“文墨游戏”,如现今南北各地仍传唱的“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伸不出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寒尽,春暖花开。” 旧京时百姓家墙上常贴“九九消寒图”,上面画着白梅花一枝,上有梅花81朵,从冬至起由少儿们用红笔每天涂一朵,待都涂遍九九寒天已尽。明刘侗的《帝京景物录》中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朵)八十又一,日梁一瓣(朵)则春深矣。”相传这种消寒图最初是民族英雄文天祥画出来的。 此外,还有用笔描写九个空心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81天写81笔的“九九消寒句”以及在八十一个格中从冬至起每日涂格,格涂满则寒消,谓之“九九消寒表”,有口诀是:“上阴下晴雪中心,左风右雨两分清,九九八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耕作勤。”相传此诀是识天文知气象的神机军师刘伯温所云。 另外,冬至日有“观兆测年”之俗,农谚有“冬至三九则冰坚”、“冬至有霜年有雪”、“冬至多风寒冷年丰”等,农家观天象气候变化,以预知来年的好光景。喜欢学武术的少年,要在冬至这天拜师学艺,古时称为“看冬”之俗。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重要节日来过。 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馄饨的习惯。北方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吴地则以“拜冬”(出门拜贺尊长)及“送冬至盘”(亲朋以食品相馈遗)。 姑苏俗语“冬至大如年”。相传古代周朝历法的新年第一天,正好与冬至相重。因泰伯、仲雍南下建“勾吴”始(周代建制,以十一月为正月,又称“建子之月”)。秦代沿其制,也以冬至为岁首,故把冬至视为过年。吴地沿用周历,后来才改成通用的夏历,但吴人仍重旧俗,因而把冬至看得比新年还重,有“肥冬瘦年”之说(周遵道《豹隐记谈》),相沿至今不衰。 直到如今,吴县等地的老百姓还有将冬至叫做“小年”的习惯,此乃吴地“冬至大如年”的由来。俗语有:“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葱)。”苏州过冬至会保留如此多的过年习俗,说明周历以至周的典章文化对吴地的影响之深。 一般而言,三九四九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但有时也有例外,苏州人就常根据“九”里的气候情况,来预测天气的发展和变化。如“头九冷,九九百花香”。又谓“头九暖”,主寒。谚云:“头九暖,九九寒”。又谓四九时必多雨雪。谚云:“雨雪迷漫四九天。”又谓冬至前宜寒。谚云:“冬至不结冰,冬后冻杀人。”吴(俞火)云:“连冬起九验天寒,只有寒消九九难;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雪到冬残。”这些都是经验之谈。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过冬,除办饭,合家聚餐外,祭祀亡灵的习俗已渐淡没,酬谢伙计履行合约等俗已除,数九之俗仍存。 吴地历来非常看重冬至,“邑人最重冬至节”,“诸凡仪文,加于常节”,过去冬至,私塾老师要放学生的假,商店、工场要放职工的假,民间有“冬至大如年,先生不放不给钱;冬至大如年东家不放不歇年”的俗谚。正是苏州人如此的对冬至的看重,也给商家带来了机遇。 冬至正在秋收以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都想趁此庆贺一番。要吃“冬至夜饭”,要互送“冬至盘”,要祭祀祖先,要穿戴新衣新帽相互“拜冬”,这一切就形成了一个消费热潮。因此冬至节边,商店生意特别兴隆。这种商业繁忙的景象,正像江湖水定期涨潮一样有规律,所以苏州人称之为“冬至汛”。 钱大昕《竹枝词和王凤喈韵六十首》有小注曰:“冬至节前一夕饮酒,谓之分冬酒。谚云:‘三朝迷露刮西风。’”金孟元《吴门新竹枝》咏道:“冬阳酒味色香甜,团坐围炉炙小鲜。今夜泥郎须一醉,笑言冬至大如年。” 至今冬至夜喝冬酿酒遗风犹存,以冬至前三天上市。冬酿酒,选用精白糯米酿制,酒精度为5度,糖度为12度,灌坛前加适量黄桅子和桂花,其酒呈淡柠檬色,清甜香醇,因酒度低,老少皆宜。冬酿酒宜随买随饮,不宜久搁,否则容易变酸,失去风味。 每逢冬至节苏州人全家团聚吃冬至夜饭,菜肴特别丰盛。当然必喝桂花冬酿酒(冬阳酒),“乡田人家,以草药酿酒,谓之冬酿酒。有秋露白、杜茅柴、靠壁清、竹叶清诸名。十月造者,名十月白,以白面造曲,用泉水浸白米酿成者,名三白酒。其酿而未熟,旋即可饮者,名生泔酒”(见《清嘉录》)。 旧时,这一天凡出嫁妇女必须回转夫家,倘留在娘家,将不利于亲人,会穷得“十只饭箩九只空”,这恐怕也是强调夫权者的一种说词吧。南瓜不可放在家里过夜,必须放在露天屋面上,否则将遭灾殃。夜饭前祭祖,祭祖的菜必须回锅烧,否则吃了会记忆力差。富裕人家起码八盆一暖锅,外加全鸡、整鸭、大青鱼、还有红焖蹄膀,应有尽有。家人如有外出的,也照样给他们放一副碗筷。至于穷困之家,那就只能啜粥就盐,将就将就了。因此苏州逢冬至有句老话,叫做“有铜钿吃一年,无铜钿冻一夜”。节前,苏州家家户户还会磨粉制团,以肉、菜果、豆沙、萝卜丝等物为馅,名为“冬至团”。冬至团有大小之分,大者俗称“稻窠团”,冬至夜祭品也,小而无馅者称“粉团”,冬至朝供神品也,故蔡云《吴歈》“有大小团圆两番供,殷雷初听磨声旋”之咏。 从那时起,苏州制糕做团就形成了风气,有年节糕、谢灶团、春朝粉圆、年朝粉圆等,直至岁暮,里巷间磨声不绝。直到现在,苏州的糕团也是全国有名的小吃,以糯软不粘牙者为上品,并享誉海外。 《吴郡岁华记丽》卷十一记道:“《吴郡志》‘称牛乳出光福诸山,田家畜乳牛,冬日取其乳,如菽乳法,点之为乳饼。其精者为酥,或作泡螺、酥膏酥花’。莫旦《苏州赋》注‘吴县顾搭村,出乳饼最佳。’《吴门补乘》:‘北街安雅堂(酉包)酪,为郡城第一。’寒冬农家畜乳牛,取乳汁入瓶,日担于城,呼为乳酪。” 饧糖,也就是麦芽糖,以麦芽熬米而成。冬时风燥糖脆,利人齿牙。寒宵担卖,锣声铿然,凄绝街巷,夜作人资以疗饥。儿童闻声,启户而买,入口甘甜,欢然语笑,也是西风篝火中一景也。 汪豐玉《卖饧锣》咏道:“担行钲且击,铿尔昏黄衢。寒食箫已古,声换江乡吴。岁丰市弛禁,煎制贫家炉。灯凄风闪纸,屦滑冰穿蒲。远鸣渐渐近,开户人相乎。所得嗟有几,儿女抛青蚨。雕盘丝互结,事记繁华都。画灰但清话,好句司空无。” 常熟严公祠畔茶肆出的剪松糖,常熟直塘出的葱管糖,昆山出的麻粽糖,都是饧糖的名品。另据《盛湖志》记载,吴江盛泽产的饴饧,以米为之,用以练绸,洁白甘鲜,食之绝佳,而他处都用杂粮,故皆不及。沈云《盛湖竹枝词》咏道:“米制饴饧异杂粮,练细光洁为甘芳。初非养老兼粘牡,惠(足庶)何劳论短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