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涎症(脾虚) 多涎症(脾热) 多涎症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5天为一疗程。 【功效】温阳化饮,主治成人多涎症,不分白天黑夜,口涎自出,夜间常将枕头浸湿,不思饮食,乏力便溏,多矢气,舌淡有齿印,苔白滑,脉沉弱。 小儿多涎症中药方剂中药处方(一)【辨证】脾胃不和,心神不宁。 【治法】健脾安神,收涩止涎。 【方名】固涎散。 【组成】桑螵蛸30克,菖蒲9克,远志9克,五味子9克,山茱萸12克,龟板15克,五倍子9克,当归9克,茯苓9克,人参9克(煎汤)。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每服6克,人参汤下(无人参可用党参3倍量)。亦可煎服。 【出处】孙孝洪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脾胃虚寒,气虚不摄。 【治法】健脾、益气、摄涎。 【方名】五味异功散加味。 【组成】党参9克,白术9克,鸡内金6克,茯苓9克,陈皮4克,苡仁12克,淮山药12克,炙甘草12克, 益智仁9克,生姜2片,大枣2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出处】董国权方 <多涎症> 就多涎治验谈涎为脾液2000年5月8日笔者遇一青年男子愁眉不展前来就诊,诉近三月来口中涎液 余涌,白天尚可吞咽,夜间则流湿枕席。屡屡就诊,中西兼治,了无些效,为此非常苦恼。详察病状,涎液量多清稀,肢倦畏寒。言语清晰,未见口角歪斜,苔白微腻,脉细而迟。余据《内经》“涎 为脾液”之说,责之于脾,辨为虚寒证,试予理中汤加味:党参10g,炒白术10g,干姜10g,清半夏10g,茯苓12g,木香6g,丁香3g,炙甘草10g。水煎服,每日1剂,服6剂后涎液大减,续服5剂,遂愈。不由自惊其验。其后又曾遇4例此症患者,均从脾论治,皆取效甚捷。兹再举1例: 小儿流口水、两方管住嘴治小儿胃寒流口水:玉米须子(干鮮均可),一般二个玉米的须子均可,煮水喝每天一,二次。喝四五天后就会发现孩子流的轻了。再坚持喝几天,就会好了,喝不下可加糖。此方安全可靠。不是胃寒的也可试一试。我一邻居家的孩子流的非常厉害,前几天我告诉她妈妈后刚治好。所以推荐,绝对有用。”(验证方)“用猪尾巴治疗小儿流口水非常管用!”方法是:买点卤好的猪尾巴让孩子嗍食。孩子在嗍食猪尾巴的过程中,会慢慢习惯吞咽口水的动作,从而改掉爱流口水的毛病。此法不要求每天使用,隔几天让孩子吃一回就行了,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嗍食的过程中,一定要防止他把尾巴尖上的细小尾骨吞下。按照此方法,大概四五次即可治好小儿流口水的毛病。”献方人:杨老师 小儿流口水奇效方(1)淡菜20克,西瓜皮50克,放入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至150毫升,去渣,加入冰糖24克溶化,凉后即可随意服用。每日1至2剂,连服7至10日。 (2)青果10克,石斛15克,灯心草2克,生地15克,一起放入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 再与雪梨汁50毫升混合,每日服1次,连用7至10天。 (3)白术6克,益智仁10克,鸡内金10克,党参10克。水煎服。 当归补血汤治疗牙龈出血睡觉流口水症状:牙龈出血,刷牙尤甚。睡觉流口水,甚至能流醒。一年余。治疗记录:曾效法火神郑老爷子,服用四逆汤,有效,但未去根,不久复发。服附子理中丸,益甚。 就这样,也没有好办法。一天突然想起吴茱萸汤,服一剂,无效。网游之际,忽遇李可老先生治病经验:牙龈出血怎么治?就是给他补气,比如用当归补血汤,只有两样药:黄芪与当归,当归是黄芪的一半。。马上实验:当归15黄芪30. 效果:服一次,出血量大减、口水流少。服一剂,血无,口水再减。再服一剂,愈。可谓一剂知,二剂已。 小儿流涎验方[处方]生南星30克。研成细末,每晚用10克,用醋调成饼状,睡前贴敷于双足心涌泉穴上,胶布固定,第2天早晨取下,连贴3~7天。 七味白术散加减治疗流涎【病例】某女,17,近来自述睡觉时爱流口水,胃怕冷,察其舌苔发现厚腻。询问后才知为了减肥,自己已经吃香蕉有一年多时间。余无不适症状。 【辨证】为中焦不运,寒湿内生,脾气虚弱,统涎失职。【治疗】七味白术散加减 【处方】党参15 白茯苓15 白术15 藿香叶15 木香6 甘草3 葛根20 佩兰10 香附10 泽泻10 砂仁10 4副 【疗效】吃完药后,其母打电话说,流涎已至,舌苔正常。 小儿口水不停流 小方也可去顽疾炒白术 15克 生山药 30克用水煎,煎好后,加适量白糖调味,当做饮料,频服。(5岁以下儿童减半)。 希望有此患的朋友赶紧试试,也许可以解决朋友的痛苦。 小儿流涎效方方1 外用:吴茱萸、天南星、五倍子各等份研细,取15克用醋调糊,敷在双侧涌泉穴上,外部固定,睡前敷,早晨取下,敷3--4天治愈。本方也适用于成人。方2 外用:吴茱萸。肉桂各10克,白矾15克,煎水,每晚睡前泡双足30分钟,3--4天治愈。本方也适用于成 人。 方3 内服:泥鳅鱼半斤,去内脏晒干,炒黄研粉,每次服8克,黄酒送下,每日服二次,服完治愈,本方也治成人睡眠时流口水方 流涎1:生白术9克。用法:将上药捣碎,加水和食糖适量,放锅上蒸汁,分次口服,每日1剂。 疗效:一般服药3-5天即愈。 方2:桑根白皮20克(不足1岁用10克)。煮服,连服3--7日。 疗效:治疗21例,均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方3: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煎服。 疗效:3-5剂可愈。 流涎脾胃虚寒 口角流涎,涎液清稀,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治当温脾燥湿。(一)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二) 处方:鹿角屑末。 用法:鹿角屑末每次用0.5克左右,水饮服1盅。 (三) 用法:上药白术2份,其余各1份,研为细末,每次1.5克,米汤送服,每日2次。 (四) 处方:摄涎汤。由益智仁10克,鸡内金10克,白术6克组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五) 处方:益智仁30克,土炒白术40克。 用法:取药加白面粉400克,再过细筛后,加食盐和炒芝麻各10克,水适量和面烙焦饼40板。用前放灶上烤焦后再食。1~2岁每日2次,每次半板;3~4岁,每日2次,每次1板;5岁以上每日3次,每次1板。 (六) 处方:益智仁25克,半夏25克,陈皮2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 用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3~4.5克,服时加适量红糖拌和冲服。 (七) 处方:天南星30克。 用法:用醋调,晚间敷足心涌泉穴,以布条缠扎,每次敷12小时,一般敷3~4次可愈。但对口腔炎症引起的小儿流涎无效。 (八) 处方:肉桂10克(为一次剂量)。 用法:研末,装瓶备用。用时,将醋与药粉调至糊饼状。每晚在小儿临睡前,将本药均匀地摊于二块纱布上,分别贴敷于两侧涌泉穴,胶布固定,次晨取下。 (九) 处方:吴萸子3份,胆南星1份。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临睡前先洗净脚揩干,取上药15克,用陈米醋调成粘厚糊状饼,敷贴涌泉穴,男左女右,外用纱布包扎。每次敷贴12小时,一般3~4次即可。 或取胆南星10克,吴茱萸20克。 共研末,每次取药粉1克,蜜调为膏敷脐部,外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连用5次为1个疗程。 (十) 处方:桔子皮100克,干姜5克,益智仁30克,甘草15克,蜂蜜500毫升。 用法:将桔子皮、干姜、智仁、甘草共放锅内加清水500毫升煮取150毫升,用纱布滤去渣滓,倒入蜂蜜,再用文火熬炼成膏状,取出候凉,瓶装备用。1~2岁者每次10克,3~5岁者每次15克,6岁以上者每次20克放口内含化或用温水冲服。每日2~3次,疗程不限。 本方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寒流涎。 脾胃湿热 口角流涎,涎液稠粘,口干烦躁,大便干结,小便短赤。治宜清热燥湿。 (一) 处方:灯心3克。 用法:将灯心切细调入鸡蛋内,加盐少许,用猪油炒熟,空腹服。 (二) 处方:焦栀子。 用法:研末,加糯米粉适量,用开水调成膏,贴神阙穴。外用纱布包扎,每天换药1次。 (三) 处方:黄连1.5克,生石膏25克,豆腐适量。 用法:共煮开半小时,去药渣,喝汤吃豆腐,味苦可加白糖。适用于脾胃积热患儿。 (四) 处方:白矾9克。 用法:热水一脸盆,入白矾9克,频洗两足,连洗1~4日有显效。 (五) 处方:雪梨汁50毫升,青果10克,石斛15克,灯心草2克,生地15克。 用法:将青果、石斛、生地、灯心草共放锅内加清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与雪梨汁混合。每日1剂,1次服完,连服7~10天。1~2岁小儿酌减。 (六) 处方:白萝卜200克,生石膏15克,莱菔子5克,淡竹叶10克。 用法:将白萝卜洗净,捣烂绞取原汁,另将石膏、莱菔子、淡竹叶置锅内加水4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渣,与萝卜汁调匀。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10~15天。2岁以内小儿酌减。 五、六两方适用于小儿脾胃积热流涎。 (八) 处方:灯草6克,山栀3克,生石膏10克,生地6克,黄芩3克,黄连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九) 处方:冬青树叶。 用法:将冬青树叶擂汁,入口一漱即好。 小儿流涎的偏方单方1.取丁香、肉桂各3克,共研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连续3~5天。可温中健脾止涎。 2.取吴茱萸末适量,醋调成膏状,敷于双足心。此方有引热下行的作用,对因口舌生疮所致的小儿流涎有效3.取明矾15~20克研末,开水化开,再加温水,使温度降至38℃~40℃,水量以浸没足背为宜,每日泡脚1次,连续2~3次。可收敛健脾。 4.取肉桂10克(一次量),研为细末,用醋调至糊饼状,于每晩在小儿临睡前,将药料匀摊于二块纱布上,分别贴敷双脚涌泉穴上,然后用胶布固定,早晨取下,连敷3~5次 小儿流涎。1、【南黄府醋饼】《中医秘方大全》 【主治】小儿流涎。 【配方】制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 【功效】温肾补脾,敛涎止涶。 【制法】上二味共研细面,府醋(保宁醋)调制成饼。 【用法】将药饼包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12小时换药1次 。 【按语】大凡小儿流涎,多因脾胃湿热,使廉泉不能制约,或脾胃虚寒,不能收摄津液所致。唾为肾之液,且肾为水火之宅,故本病还当责于肾。寒者肾阳可温,热者肾阴清调。涌泉乃肾经“井”穴,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源头受控,远端得治。涌泉穴,平调脾胃寒热,此乃上病下取双向调节。所以不论脾胃湿热寒虚、或见肾家之唾为病,皆收良效。饼中除府醋味酸性收敛外,南星、蒲黄二味均有温肾补脾,敛涎止唾之功。 治疗小儿流涎症验方5则本病多由小儿大脑发育尚未健全,唾液腺分泌过多导致从口角流出的一种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