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未放弃孩子的他们也需要一份关爱支持

 阿里山图书馆 2017-03-14

在我临床工作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实际年龄大都有20多岁,但是由于种种先天或后天疾病等原因,他们的智商却较为低下。其中一部分人的智商,仅仅相当于3岁的小孩子。因此,面对这样一群人的时候,虽然心里清楚他们已经是成年人了,但内心总会不由自主地将他们当作是孩子。我想,他们中的一些父母一定也是这样觉得的。  

作为一个刚刚从大学毕业、还是单身汉的年轻治疗师,我或许很难真正地对这些残障人士的父母的内心感同身受,但是,在我的工作过程中,我渐渐地感受到:为特殊人群的家人提供一定的服务与支持,是与为特殊人群自身提供服务同等重要的事情。同时,我所接触到的这些父母们,他们的悲伤与幸福、他们的微笑与泪水,也每时每刻都带给我感悟与触动。

压力山大的家长们
如上所述,在残障人士社区开展工作的时候,我经常会接触到很多家长。随着接触的增多,我发现刚刚来社区参加活动的家长,大部分都处于一种愁眉苦脸、焦虑、压抑的状态当中。 

这种状态其实很好理解。十月怀胎,抚养成人,本就是一件需要极大勇气和毅力的事情。更何况,这些家长每天面对的,还是与常人不同的特殊孩子。而类似智力障碍、自闭症这种发育障碍,偏偏又与寻常的疾病不同,是终生无法治愈的,仅能通过各种各样的康复训练来进行功能性的改善,以求让患者们拥有能够自主生活的能力。因此,这些家长每天承受着来自外界、来自家庭、来自自己孩子的各种压力、挑战和困难,这是常人永远难以想象的。也曾有学者们对他们做出过心理健康方面的调查,其结果显示:这些特殊人群的家长,承受着远超平均值的慢性压力,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处在心理亚健康,甚至焦虑症、抑郁症的状态。  

然而,即使是这样,依然有许多家长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自己的孩子。他们会去寻求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来帮助自己的孩子,哪怕仅仅是为了一点点提高和改善的希望。与此相应的,当这些家长受到过很多不正规、不专业的机构和治疗方法的伤害之后,便会本能地对任何不常规的治疗康复方法抱有极度警惕的态度。

与家长的初次接触
可想而知,音乐治疗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很多人都是无法理解的,人们想象不出来光是唱唱歌、跳跳舞怎么可能达到治疗的效果。于是,很多第一次来参加活动的家长都会紧紧揪着我,询问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着这些警惕性极强、又极度爱护自己子女的父母,简简单单几句话的解释,通常是无法打消他们的疑虑的。  

在一开始的时候,每次面对这种状况,我都会有些紧张和手忙脚乱。但次数一多,我也慢慢地摸到了与家长们沟通的窍门。  

首先,每当面对一个新的来访者和他的父母时,我总会和家长做一次详细的交流,为他们解释什么是音乐治疗、音乐治疗的科学性、音乐治疗师的工作方式以及音乐治疗能够为他们的孩子带来怎样的改善。  

随后,我总会邀请父母们参与到我们的团体音乐活动当中。对于音乐治疗师来说,音乐永远都是最强有力的伙伴与武器。我会带领着家长一起,引导他们融入我们的活动,让他们仔细去体会他们自身在音乐活动中所体验到的情感和成长,并让他们去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在活动当中都表现出来了哪些行为上的变化。通常,在真正参与过这样的一次活动之后,大部分家长都会被音乐的力量所触动,从而打消疑虑。  

在我的治疗周期当中,由于我们每周只与来访者工作一次,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依靠父母在家里进行一些相应的训练,以提高和巩固治疗的效果。因此,在与家长们建立了较为良好融洽的关系之后,我也经常会给予他们一些建议,时不时地一起讨论他们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布置一些任务,让家长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到孩子的一些不大恰当的行为习惯,并教授他们如何能够更加妥善有效地在生活中去进行干预。  

在我的工作过程中,我同时观察到:刚刚接触音乐治疗活动的父母,往往会思维较为消极。每一次见面时,他们总是会着重地讲许多自家孩子们的种种问题以及最近发生的各种糟糕的事情,神情苦恼而焦虑。

让家长相信孩子们
存在于他们身上的这种焦虑与消极是可以被理解的。首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更多地强调“共性”,即一个人是否能够“正常”地融入社会。当家长们看见自己的孩子和其他人都不一样的时候,那种糟心的感觉必然会时时刻刻地伴随着他们。另外一方面,当我们自身情绪较为消极时,也往往更容易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而忽略掉那些积极的部分。  

针对这种情况,在有家长参与的活动中,我会格外注重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孩子身上存在的优势,更多地引导他们去关注孩子们积极的一面。譬如,有很多家长在活动中,都会非常心急地去干涉自己孩子的行为。假设一个孩子在乐器演奏当中反应慢了半拍,他的家长很可能会直接抓住他的手,简单粗暴地强制着他去敲手中的乐器——这种情形,实际上是我们在治疗当中非常常见的。当我意识到这种情况发生时,我往往会说:“XXX,刚刚和妈妈共同演奏得非常好!现在妈妈放开手,看一下XXX自己能否做到。”通过这样的引导,首先令家长意识到他们行为的不妥,大部分家长会选择给自己孩子留出一个空间。紧接着我会更加大力地去鼓励表扬这个来访者,让他能够自主完成这样的举动。通常,当父母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实际上是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治疗师的指令时,他们对于孩子的信心也会得到提高。渐渐地,家长们的观念和情绪都会得到一定的改善。  

我们的感动与成长
在与家长们相处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某一次治疗当中,我选择带领社区成员们共同演唱歌曲《妈妈的吻》。在大家学习并合唱完这首歌之后,我问成员们:“在学完这首歌之后,你们有什么想要对妈妈说的话吗?”

那一天有很多成员的母亲都在场。成员们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或是羞涩或是感动地,依次说出了自己心中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很多人都主动上前去与妈妈拥抱,以表达感激。很快地,当其他成员都表达完自己的情感后,轮到了小E和小F。他们两个是这个团体当中,功能最低的两位成员,都存在有表达性言语方面的重大缺陷,小E更是几乎只能用“啊”这个声音去表达自己的感受。  

就在我思考这样一个任务是否太过为难他们的时候,小E主动看着自己的妈妈,磕磕绊绊地“啊”了几声,然后伸出手,紧紧搂住了自己的母亲,亲了亲她的脸颊。虽然没有任何一句完整的话,但是她对母亲深切的依恋、感激和爱,全部都在这几声“啊”,这一个拥抱和这一个亲吻当中体现了出来。  

紧接着,小F迅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惊喜:从未开口喊过一声妈妈的他,注视着自己的母亲,模模糊糊地用气声叫了一句:“……妈妈。”

瞬间,小F的母亲红了眼圈,泪水滂沱。
在目睹过这样一个场面之后,自那一天起,我对治疗师的责任突然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想,治疗师与医生的不同,大概就在于我们并不仅仅是为了消灭病症,而是真真正正地将每一个服务对象当成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甚至会将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连带到他们身边的家人,让他们也在音乐当中,与来访者们一起、与治疗师一起,共同成长吧。

                        文 | 刘煊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