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凉肝息风,增液止痉——羚角钩藤汤

 李静曦 2017-03-15

羚角钩藤汤

【来源】《通俗伤寒论》。

【组成】羚羊角(代)4.5g,桑叶óg,川贝母12g,生地黄、竹茹各15g钩藤(后下)、菊花、茯神、白芍各9g,甘草3g。

【用法】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2~3次内服。

【方解】本方证是由于邪热传入厥阴,肝经热盛,热极动风所致。论其病情,属热属实,故方中重用凉肝息风镇痉之品;又由于火旺生风,劫灼阴津,故用以酸甘化阴,滋阴润柔之品,服之能使火平风熄,阴平阳秘。方中羚羊角、钩藤清热凉肝,息风止痉,为主药;桑叶、菊花能加强清热息风作用,为辅药;阳热亢盛易耗阴液,又易灼津为痰,扰乱心神,故用白芍、生地黄养阴增液以柔肝舒筋,川贝母、竹茹清热化痰,茯神平肝宁心安神,俱为佐药;甘草缓急调和诸药,为使药。合而成方,攻补兼施可使热去阴复,痰消风息,共成为凉肝息风、增液舒筋之剂。

【功效】凉肝息风,增液止痉。

【主治】肝经热盛,热极动风。高热不退,烦闷躁扰,手足抽搐,发为痉厥,甚则神昏,舌质绛而干,或舌焦起刺,脉象弦而数。

【加减】本方是凉肝息风的有效方剂,不仅对热病过程中热极动风之高热神昏痉抽有效,同时对于惊痫抽搐属于阳热亢盛所致者亦有作用。临床运用时,如热邪内闭,神志昏迷较重者,可配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以清热开窍;如热盛伤津者,可加玄参、天冬、麦冬、石斛、阿胶等滋阴增液之品;如神昏痰鸣者,可加天竺黄、竹茹、姜汁以清热豁痰;如抽搐甚者,可加全蝎、蜈蚣、僵蚕以息风止痉;如头目眩晕属阴虚阳亢者,可加蒺藜;本方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之力不足、高热抽搐时,可与犀角地黄汤或白虎汤合用。

【禁忌与注意事项】

1.方中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代替,但须加重用量。

2.本方清热解毒、凉血泻火之力不足,高热抽搐时,可与犀角地黄汤或白虎汤合用。

3.本方虽伍有养阴之品,但仍以清热凉肝息风为主,故多用于热盛动风者。若邪热久羁耗伤真阴,以致虚风内动者,又非本方所宜。

现代应用

1.原发性高血压

周某,女,55岁,干部。1990年5月3日初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七年。曾服用中西药未见明显好转,现自觉头晕目眩,心慌失眠,夜间多梦,手指发麻,大便秘结。舌质干绛,脉沉弦。血压23.5/13.6kpa。查眼底:眼底动脉轻度硬化。诊断:原发性高血压2级。处以羚角钩藤汤加减。

方用:钩藤30g,川贝母、生地黄各12g,甘草3g,首乌藤15g,川牛膝、丹参各20g,白芍、菊花、茯苓、地龙、大黄(后下)、僵蚕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10剂。二诊:5月14日。患者服药后头晕目眩症状减轻,大便转稀,睡眠好转。血压降至19.8/12.5kpa.但仍觉饮食不香。上方减大黄,加炒山楂15g,神曲10g。又进10剂。三诊:5月25 日。患者自诉诸症若失,血压稳定在正常范围。

治疗高血压患者用羚角钩藤汤加减,并酌用通瘀去滞之品,可促进气血正常运行,配以燮理阴阳、调节机体功能之品,是调整血压的有效办法。临床应用时,若见失眠严重者,可加首乌藤、炒酸枣仁;心悸气短者,可加五味子、明党参动脉硬化者,可加决明子、制何首乌;半身不遂者,可加黄芪、川芎,四肢麻木者,可加僵蚕、全蝎。用本方治疗高血压患者6o例,病程最短者1年,最长者10年其中男性48例,女性12例。结果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血压恢复正常者)40例,占66.7%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压接近正常且较稳定者)12例,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者)8例,总有效率为86.7%;治愈者经1~3年随访,均未见复发。

2.高热

黄某,男,5岁。1988年6月10日初诊。高热3天(体温39.6℃),无汗,咳嗽,手足抽搐。曾用西药氨苄西林、链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及中药等,均不见退热,饮食不进,大便稀,每日2~3次,舌红、脉象数急。投以羚角钩藤汤加减。处方:羚羊角(代,先煎)、柴胡、荆芥、甘草各3g,川贝母6g,生地黄、钩藤、竹茹、炒黄芩各5g,桔梗2g。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6月11日。患儿服药约2小时后汗出,同时呕吐出痰涎较多。次日早晨腋温为37.8°C,咳嗽等症状明显减轻。以上方再服2剂,病告痊愈。

注意:以上一些处方必须是专业医师开取,根据病情轻重程度不同药量有加减,切不可私自使用。以上处方都是医师基于实践得来,仅供大家参考,不可私自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