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添日记:没有归属感的人,到哪儿都是一样的。

 特里日记 2017-03-16


一个朋友发了一条短信给我,说,想僻静,想躲起来不问世事。但是要到别的地方,要学新的东西,就需要与人打交道。就好像戴了假面具,回家累得不行。能指点指点?


我就是个树洞……


每天都有人倾诉,以前我把自己错位为医生了,尤其刚大学毕业的时候,那时我在大三大四我做过两年的网络心理咨询志愿者,就是通过网络的方式帮助别人解决心理困惑等,慢慢养成了引导别人看清自己问题,然后作调整的习惯。


找我倾诉的时候,以为他们是找我治病,我还真给开“药方”。


久了,我就慢慢明白,他们只是想倾诉一下而已,没有想过要改变什么,所以作为倾诉者,我只需要偶尔回复:好的,我在听,您继续。


其实,我只是偶尔喵了一眼。


他们以为我很用心在听,这就足够了。


我希望自己去接收这些负面的情绪,会导致自己很压抑,心理咨询师接受完咨询往往会痛哭一场,无需安慰,他无非就是想把听到的负面情绪吐出来。


在我的观念里,我觉得有些人就是喝多了,胃里难受,找个树洞吐吐就舒服了,酒也慢慢醒了,若是没人倾听他会很压抑。


每个人都有倾诉欲,但是又不敢跟身边人倾诉。我看过一个案例,说一个小伙子爱上了自己的姑父,俩人竟然商量私奔,他就压抑的要命,伦理、道德,是积极面对还是继续地下?纠结的不得了,这种事他能跟谁倾诉?只能跟不认识的人倾诉,讲完,他就平静了,其实他内心有答案,只是希望有个听众。


听别人的倾诉,能获得很多隐私,貌似很有意思,不过也经常挨吓。


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太多了。


新浪微博也有很多树洞,不过,我觉得那都太浅了,应该有很多不敢发的,无非就是爱上谁谁,骂谁谁,都太日常了。


时下,也有人专门开发App,是匿名分享了,也有共同的话题,如很敏感的,你如何看待约炮的?N多回答,有的还经验分享。如最近有一个叫“朋友印象”的软件就很火,密名问答,匹配交友,这比陌陌的尺度大多了,原来人们抹去真实的身份后,是这么大胆的。


我们看到的都是很表面的,人的内心复杂的太多,当一个人真正说出内心深处的秘密或三观观念想法,可能会吓到很多人。咦!这么老实的人,怎么会有小三呢?


其实,越老实的人越容易出轨,平时管得严压抑惯了,好不容易能主导一把,能不好好体验吗?但回到现实家庭又是一副老实模样。


发短信给我的朋友,一个爱好灵性的朋友,通俗讲,就是比较飘不落地。出来在广州工作了两年,觉得待不住了,于是跑出旅行了,说要找自己,去了安徽爬终南山、去敦煌体验、最后在西藏拉萨停了一下,一停就是接近两年。


她也把自己的生活定义为旅居,感觉灵魂无处安放,去转山、画画……


我好为人师,我忍不住回复说,在外是社会,有相应的规则;在内是修行,听从内心。划清界限就可以了。还没有找到最深处的那个确定的自我?躲进深山老林还不是一样?思绪都会乱飞。要不干脆静静在某个地方,过好生活就行,所谓的僻静。要不接受社会的规则,好好挑战一下社会的纷繁复杂,成为社会的精英。


那时,我已经开始写作了,我觉得写作真是一个很好梳理自己的过程,于是我也建议她可以开始写文章,发表出来,就好是每天一篇。


不明白?那么就尝试用文字去写明白吧,一定要落地到生活的。


我也看过她之前写过的几篇文章,也是感悟型,这样的感悟文章,没有什么力量,慢慢就成为写作的阻力。


对生活的记录,做到只描述不评判就是已经是好文章了,把评判的权利交给读者,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标准是一样的。


不知道,她最后是否有没有采纳我的建议。


过了一段时间,发了短信给我,说,作为一个折腾的人,现在企图安稳,企图按部就班。但接受不了朝九晚五,然后去了边境,转山,将近一个月都在高海拔徒步。


之后,我没有回复了。


最近过年了,我发了一条短信给她,问,你在外过年什么感受?怎么看的?


她说,没有归属感的人,到哪儿都是一样的。


我说,不安的时候多么?


她说,会有,但越来越少了。可能比较接纳自己了,渐渐意识到自己的边缘人属性,觉得就算这样也没有关系了。


她说,我们为什么非要有归属?伪装一下会怎样,逆行有会怎样?


我说,这不是主流社会的生活方式,边缘感强,是正常的。


她说,我想人总是需要靠岸的,在找到适合停靠的港湾之前,不如先折腾个够,一辈子这么短,人均寿命不过七八十。这么算起来,也就剩个五十年了,就这几年时间。


看来,她还是在飘的状态。只要她还在为这件事辩解,那么说明还是处于不明白的状态。


以前,我总是觉得要独自旅行,因为觉得很多东西没有明白,后来真有那么几次的独自旅行之后,独自旅行就能明白?其实没有直接关系。


独自去了桂林、阳朔,有独自去天津、杭州、义乌等等地方,背着旅行包,如果我能看到自己的背影的话,那一定是非常的孤单,没有想象中的快乐。回来后,该迷茫的还是迷茫,所以,当自己没有想明白的时候,去到世界任何的一个角落都是不安定的。如果你明白自己想要的,其实,就待在一个地方,充实感也很强,不会觉得没有去什么地方而有落差。


至今,我都没有太憧憬这种旅行了,倒不如好好做点实事,和朋友热闹热闹,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遥远的救世主》里的芮小丹本来一心要去德国读法律做律师,因为与丁元英的交往,关于文化属性,关于乐圣公司与贫穷的王庙村,关于已经发生的和可以预见的(乐圣公司的败诉)……


她想了很多,她开始觉得丁元英送给她的礼物不是一个贫穷的王庙村转变到发家致富的村这么一个神话,而是觉悟。


她有了新决定,就是不想做律师了,突然有种想法是想写作,写小说,写剧本,揭示不同文化属性的人生命运。


芮小丹说:杀富济贫,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让井底的人患上精神绝症,这些都已经可以预见了,我也有了犯罪感。如果林雨峰(乐圣公司的董事长)真跳楼了,我就更觉得有罪了,这和击毙罪犯不一样。可我就不明白了,扶贫错了吗?法律承认和允许的竞争错了吗?如果农民不靠自己所能,那贫困农民的出路在哪儿?怎么才能得救?这根本不是就事论事可以回答的问题,还得落到文化属性上,还得说觉悟。


芮小丹问丁元英的关于她新决定的看法。


丁元英说:我认为,中国应该多一个由你注册的强势文化传播公司,你应该整合你的社会关系资源,埋头学几年、干几年,吸纳、整合零散能量,从你的第一本书、第一个剧本、第一部电视剧做起,用小说的形象思维和影视艺术的语言去揭示文化属性与命运的因果关系,去传播强势文化的逻辑、道德、价值观。


芮小丹说:我就是想做这件事,心里非常冲动。不管我是不是自不量力,我就为这个去留学,争取有一天我能以我的方式告诉别人,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于元英端起酒杯,说:为你的这个觉,干一杯。


丁元英说,今天你把我两年前的建议采纳了,真高兴。


芮小丹说,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叶晓明他们看不清前途退股就是个例子。只有自己觉到、悟到的,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才是我自己的。


我觉得芮小丹说的最后几点,说到本质上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