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发陶陶妈写的《我的中医育儿之路》

 圣贤教育666 2017-03-16
从最初在网上偶然看到杨爸的博客,到现在有大半年的时间了。了解并接受中医育儿观念才发现以前的一些做法真的很荒唐,说相见恨晚也不为过,如果能早点接触中医育儿,孩子或许能少遭点罪。回顾一下女儿的变化,我觉得基本还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吃喝拉撒睡基本正常,精神头也不错。我知道她的肠胃还是不太好,因为还是比较瘦小,肌肉松,大便比较臭,吸收不好。也想过调理,但一来没找到好的中医,二来我觉得只要干预就有风险,不如保守点让其自己恢复着看。也曾买来小儿推拿书自己看着学,但没坚持下来,因为担心自己辩证不清。
这半年,陶陶有过两次高烧,39.5,扁桃体疱疹,大夫让输液,我坚持推拿,期间高烧反复,顶住家人压力还是坚持没让输液。脾胃的恢复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我得有耐心,也得坚持。我感触最深的是现在我周围了解中医育儿的人太少,总感觉自己孤军奋战,别人还觉得我特立独行。家人和周围的人却还是不太接受我的育儿方式,认为我太极端,而且这也不给孩子吃那也不给孩子吃,导致孩子长不胖。尤其是孩子生病的时候,也是家庭矛盾最激烈的时候,开始老公和婆婆都认为我不给孩子打针吃药会耽误病情,现在能稍稍接受推拿和我了解的一些处理方式,比如熬的葱白淡豆豉水。即便这样,可能是太关注孩子了吧,再加上我本来身体也不是很好,还要上班,我经常感到精力不够。几乎每次孩子生病都伴随激烈的家庭矛盾,我最疲惫的就是跟家人做思想工作,尤其是老公,一看到有点不对劲就抓狂,有时真是心力交瘁。下面是陶陶成长的一些记录,也是我接触和实践中医育儿的经历。
从春节前的发烧说起
腊月二十四寒假正式开始,我很开心,终于可以全天候在家陪陶陶了。谁料晚上感觉不太对劲,量体温,37.6,考虑下午和晚上吃得较多,对比之前在网上看的杨爸文章里的症状,疑为积食,给服四磨汤口服液。夜里温度继续升高,睡得不踏实,老醒,抱起拍拍又睡。因为看到孩子的症状跟积食很符合,再加上之前看到那片有关发烧处理的博文,我这次表现得很淡定,连体温也不量。老公受不了了,非要量体温。一量38.8,很着急。那时我已经看了很多杨爸博客里的文章,对比孩子症状,还想着是积食(符合大便前头干、高烧、手心烫等三条),等拉出粑粑来就好了。一直到第二天早上也没拉,我更坚信是积食,所以想在家再观察观察,老公一听我不让去医院就上班去了。(生气走的,不管了,临走还撂下一句
:烧出来事你负责)我先给中医院的一位专家打了电话,拉肚子曾看过一次,给的名片,还是本地的名中医。专家说高烧可能是病毒感染,最好抱医院来就诊。陶妈一听不对路,就打消了去医院的念头。之后在家捱,妈妈陪着,陶陶一直烧,没精神,光想睡觉。妈妈也不量温度,宝爸一会一个电话催着让量体温,妈妈就不量。(又扛上了)不知道为什么,这次陶陶发烧虽然39多,但妈妈总觉得宝宝没事。特别是看到网上有说只要摸着孩子耳朵和屁股不热就不是太要紧,只是宝宝还有点鼻塞流鼻涕和打喷嚏的感冒症状。晚上陶爸回来坚持去诊所,诊所大夫看了下说扁桃体红肿都溃烂了,属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我问是不是积食,大夫说积食不会发烧这麽高,说得输液。我听了抱起孩子就走,为此,老公一整天积聚的不满都爆发出来,他从我怀里抢孩子,说我脑子坏了,被别人洗脑了,晚上九点了又搬来我的爸妈来劝我,我依然坚持不去医院。第二天晚上老公趁我不注意,喂水的时候给放了退烧药布洛芬,陶陶头上马上出来大汗降温了,但四个小时后又会飙升,甚至超过之前,最吓人的一次量了40度。
拗不过家人的压力,看到孩子已经发烧发了三天了,只好去医院,例行查血,显示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低,大夫说抵抗力低,得挂水,开了药单,还开了醒脾养儿颗粒、抗感颗粒、小儿感热清丸。我还是不死心,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来到市中医院,挂的儿科,是个年轻的中医学院毕业生,她看出我们的分歧,尤其是她爸怒气冲冲,劝解了一会儿,说这种情况还是打吊瓶稳妥。打吊瓶有副作用,不打有风险,我仍坚持不打,医生开了安尔宁颗粒。妈妈看我这么执拗生气回家了,我和陶爸吵累了,最后谈判达成一致,再不退烧就去打吊瓶。晚上陶陶依然烧,昏睡。最终还是去人民医院打了吊瓶,医生开了三天的,每天两袋,每袋100ml,我记得很清楚,那天是腊月二十六,市人民医院的几个儿科输液室满满的人,走廊里也是大人陪着吊着水走来走去的孩子。我们在医院输液室输到凌晨一点,回到家已经一点多了。第三天陶陶不烧了,但脖子脸上出现了一些小红点,我第一反应是不是幼儿急诊,给大夫说了下情况,大夫说有可能是,但不确定,建议我们再挂皮肤科看下。皮肤科专家问了下情况说排除药物过敏,幼儿急疹可能性大,可以不用治疗,让疹子自然发透就好。回到儿科专家那里,也被告知不用打吊瓶了,但老公非说化验单上女儿的白细胞低,大夫说换成增强抵抗力的药,又给挂了两瓶。回忆这次发烧经历,我觉得应该是急疹误治。不过现在想想,我还是应该及时就医,不能老在家里靠,医生的诊断可以参考,当时也真是憨大胆。还有如果当时我和老公好好沟通,也许他不会偷偷给孩子喂退烧药。
陶陶的出生
记得有句话说“母壮子强”,妈妈的体质很能影响孩子的先天。我上学的时候胃不好,经常饭后胃胀,反酸,嗳气,早些年做过钡餐,诊断为浅表性胃炎,吃药时好点,过段时间又犯,而且吃生冷东西容易拉肚子,以往每年夏秋季节都要闹一次胃痉挛,很难受。有一阵子五更泻,中医大夫诊断脾肾阳虚,吃过一段时间药,参苓白术丸,四神丸。怕冷,冬天手脚冰凉,膝盖以下基本都是凉的,即便夏天,在空调房呆一会儿脚也冰凉。我月经一直是往后推的,而且怀孕前痛经,有时还比较严重。结婚后一年多没有怀孕,后来在本地找了看不孕不育的中医,吃了两个多月中成药才怀孕的。现在想想我觉得自己应该是宫寒,我记得当时开的药有五子衍宗丸还有暖宫的中成药。(病历找不到了)
因为怀孕不易,孕期饮食比较注意,没敢吃上火的东西,就是家常饭,那时候还没接触中医,每天都吃点水果,苹果,香蕉,芒果什么的,但吃不多。后来还订了奶,睡前一袋。女儿陶陶出生比预产期提前11天,属于羊水先破,医生建议剖,我坚持自己生,但因为羊水先破,为预防感染,医生给滴的抗感染药。陶陶出生时5斤4两,两个半月之前一直是纯母乳喂养。吃母乳时,月子里陶陶每天都要拉七八次,出了月子也得五六次,后来看紫极育儿经里说可能跟母乳有关,应该是因为我体质虚寒,导致奶水寒凉,本地人称凉奶,所以宝宝拉稀粑粑,有奶瓣,次数多,久而久之,影响营养吸收。前两个月陶陶长得还可以,月子里长了2斤6两,第二个月长2斤,但后来就长得慢了,还经常拉肚子。陶陶满月时黄疸,去打预防针,有黄疸人家不给打,我们去市人民医院看,大夫给吃茵栀黄颗粒和宝乐安,吃了接近十天黄疸才退。现在想想,茵栀黄属寒凉中药,可能伤脾胃了吧。
一直到两个多月时,陶陶拉的粑粑仍很稀,有白色奶瓣,一天三四次,有时却两三天一次,最长是五天拉了一次,但仍是稀的,像沥青一样,黄褐色。去妇幼化验大便,诊断为消化不良,开了蒙脱石散和双歧杆菌四联活菌,但没吃(幸亏没吃,但五个月时拉肚子还是吃了,最终仍没逃过这一劫),吃过小区附近诊所开的“度来林鞣酸蛋白酵母散”,有时拉绿粑粑,给贴过两次贴丁桂儿脐贴。
陶陶纯母乳到三个月,两个月时,我因心情原因回奶,导致奶水不够。刚开始加奶粉,她抗拒奶瓶,每次都大哭,看着很揪心,一直惯了半个月才勉强接受奶瓶,奶粉。最初一天添一次,渐渐添到两次、三次。后来陶妈产假(6个月)结束后,逐渐白天全奶粉,晚上和夜里吃母乳。后来因宝妈听中医说自己体质不好,奶水也没什么营养,九个月时断掉母乳。那段时间我刚产假结束回到单位上班,经常失眠,饭后胃胀,手脚凉,在那个中医那儿看过,他开一服药都四五十味药,要用蒸锅熬,后来见效不大就没再吃。我记得前后一共12服药,花了一千多,但没什么效果。
陶陶添加辅食是从四个多月时开始的,给喝过米汤,偶尔几次,当白开水喝。四个半月加蛋黄,也是偶尔加。(估计太早了,本来就脾胃弱)有一次在老家给炖蛋黄吃多吐了,还发烧38.5,第一次发烧,我吓坏了,婆婆让去村里小诊所看,大夫给吃退烧药布洛芬。吃完我后悔不已,当时一看到宝宝发烧就乱方阵了,加上家人对发烧很畏惧,一发烧赶紧让吃药,把在网上看的东西全忘脑后了。其实孩子第一次发烧如果不吃药能抗过去能很大程度上激发自身免疫力。这一点我至今还很自责。那之后没过几天又吃了一次炖蛋黄,吃多了,拉肚子,还是在村里小诊所开了蒙脱石散和庆大霉素(有这两样,忘了还有没有其他的),我不想用抗生素,但诊所大夫说,据描述拉的粑粑样子,应为肠道有炎症,必须要用。没想到从这一次积食拉肚子开始,中间反反复复,还有过感冒发烧症状,竟然持续了一个多月。这一个多月里,分别又在小区附近诊所、妇幼和市人民医院诊治,有诊断为肠炎的,还有诊断为秋季腹泻的。诊所给“灌肠”(肠道给药,这个小诊所动辄就用这种方式,一是快,几秒钟搞定,二是宝宝不痛苦,把一根细管管插进屁眼,针管把药物注进去就可以了,天冷的时候还会用温水把药温上,但我怀疑会破坏宝宝的肠道菌群),自制膏药贴肚脐(这种膏药不知成分都是什么,宝妈问过,说是中药西药都有,现场制作,把一大堆药品胶囊捣成粉,和泥,再用医用胶布贴肚脐上,贴过两次,每次贴完之后宝宝都嗜睡,能睡六七个小时),还有诊所给配的药粉。前期妇幼查大便是细菌性,后期去人民医院查消化不良。医院就让吃蒙脱石散、四联活菌,还吃过治感冒的新博林,布洛芬混悬液,以及阿莫西林颗粒,头孢克肟混悬剂,期间我不想让宝宝吃这些,曾在两个私人推拿所给宝宝做过前后八次推拿,但效果并不明显。后来家人反对就停止了。(后来看到网上说山东的小儿推拿遍地开花,但不能保证效果,反而把推拿的名声搞坏了,深有同感)唯一的好处就是推拿师傅声称不吃药不打针,推拿期间药物全停。
但自从那次长达一个多月的拉肚子好了之后,陶陶的抵抗力严重下降,经常生病,发烧、感冒、拉肚子,脾气好像也变得烦躁了,夜里睡觉不踏实,老翻身,出汗。刚入冬时一段时间,家里有蚊子,叮的宝宝满脸是包,很长时间消不下去。长得也慢,连着三四个月体重没长。
我开始在网上自己了解中医,除了看杨爸爸博客的文章,开通了微博,关注了杨爸爸以及一些中医育儿和小儿推拿的人,有时候私信跟杨爸交流,买了《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和《四圣心源》,还下载徐文兵的《黄帝内经》放手机里听。后来还买了任之堂主人的《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等三本书,我还在网上找到山药社区,当归中医学堂,有个一起圆运动板块,我经常泡在里面浏览帖子,看到有什么小偏方就记下,有推荐让自学者看的书就去卓越上买来看。有时也在微博上咨询,看到回复就很兴奋。但感觉比较凌乱,摸不着门道。即便这样我还是决定将中医育儿坚持到底,不再管以前的科学喂养。我把杨爸微博置顶的几篇文章整理打印出来,经常翻看,这个比较好操作。
陶陶勇战疱疹性咽颊炎
5月19号周一,早上起床摸着陶陶后背有点热,但额头不热,爸爸做了西红柿鸡蛋面,吃了一些,看精神状态还行,再加上赶着上班,没量体温。中午十一点半多点回到家,奶奶就是摸着额头烫,赶紧量体温,39.2。我以为是夜里凉着了,最近几天陶陶夜里老翻身,把毛巾被翻掉,露着睡。但没有拉肚子症状,想到李德修小儿推拿秘笈里说发烧上午高烧可能是实热,我担心自己辩证不清,第一时间想到去医院,但此时医生已经下班。又想到同事介绍的小儿推拿,但还是决定先去医院确诊一下更稳妥。在家等的期间,精神不好,头手滚烫,外面没有什么症状,我觉得扁桃体肯定又肿了。想睡觉又睡不踏实,抱着睡了,一放就醒,给用温毛巾敷额头。摸着脉数(《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想着是不是中虚(也可能积食,但开始没想着),煮了黄豆水加冰糖白糖,婆婆还说发烧不能吃糖,但也给喂了一些。后又煮了乌梅白糖水,想着预防惊厥,可能因为酸,没大喝。
一点多给单位请了假,动身去医院,临走前量体温39.5,去了市人民医院,挂了中医儿科专家王大夫,等了半小时,进去以后医生问了问情况,检查了一下嗓子,说红肿很厉害,有水泡和溃疡,(跟一个月前情况差不多,但更严重些)让去查血,我本能地有点排斥,想着挂中医科的目的就想免去这些检查手段,我问可不可以不查血,答说不行。我问查血的目的,回答说看感染的程度。一听到“感染”这个词,我在心里又打鼓了。正发呆,大夫催我,赶紧去呀,都39.5了,还不抓紧时间。从诊室出来,我改变了主意,给同事介绍的一位小儿推拿打了电话,说完情况后,对方说可以治疗,我问有几成把握,答说有八成吧。当时不知哪来的一股子劲,跟婆婆说了一下就去了推拿那里。
推拿师邵老师看了一下,说是心脾有热上冲扁桃体所致,这种情况点刺二商退烧较快,但可能看着陶陶比较瘦小,也没大精神,邵担心会造成虚脱,还是决定只推拿。共进行了大约十几分钟,期间陶陶一直哭,头上出汗了(不知是推拿还是哭的原因,哭也可以排内热)二十分钟后量了一下38.3。邵老师从青岛参加的推拿培训,学的是张汉臣小儿推拿,我自己看的是李德修的,二者都是青岛的,是山东小儿推拿的两个派别。临走时邵老师交待有可能还会反复,如果继续高烧晚上临睡前去我家再推一次。孩子爸爸很反感小儿推拿,他认为推拿作为保健还可以,但不能治病,所以陶陶每次生病我们都要争吵。那天晚上果然又高烧39.5,打电话让邵老师来家里又推拿一次,暂时退烧。抱着能感觉陶陶的身体偶尔抽动,想喂点乌梅白糖水,她爸不让,想到一天还没拉粑粑,熬了保和丸煮水,她爸也不让喝,非要吃退烧药,我坚决没让,喝了一点四磨汤口服液。睡后我开始给做推拿,邵老师交待可以补肾,揉二马,按揉涌泉,我揉了半个小时二马,期间摸着温度降过,但有升上去,反复两三次,一直到一点多才迷迷糊糊睡了会儿,下半夜睡得还算安稳。第二天继续推拿,这次我坚持让点刺二商,果然退烧。不过烧是退了,最痛苦的是陶陶溃疡嘴疼得不想吃也不想喝,只有渴极了饿极了才咕咚咕咚灌上一阵,度过了最痛苦的一天。这次一共推拿四次。不过半个多月后陶陶又起了一次口腔溃疡,当时拉的粑粑有股臭鸡蛋味,怀疑积食,也是推拿加给抹的小儿口腔溃疡外用药。
鼻梁上的疖子
陶陶近来鼻梁上起了个“火疙瘩”。起先我没在意,因为那几天天热陶陶头上起痱子,鼻梁那儿也起了三个红点点,痱子下去后有两个红点也消了,只剩眉间那个还是老大,上面还有白顶,我想着应该慢慢也能消下去,直到昨天鼻梁和眼睛肿了一大片我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早上我去上班时陶陶没睡醒,我也没看她的脸,中午回来时就已经肿了,据婆婆说,早上起床就肿了。看到陶陶的样子,我一下慌了神,鼻梁几乎跟眼睛一样平了,眼皮和眼袋那儿也肿了,我收拾东西准备去医院,但医院已经是下班时间。我就带到附近诊所,先让大夫看看情况。去了大夫说是疖子,而且已经化脓,得把里面的脓水挤出来,还得打吊瓶消炎,预防感染。我问能否不打吊瓶吃点药,大夫迟疑了一下说也行,但好得慢,还责备我说早点吃消炎药就早好了,不至于化脓。我没让打吊瓶,大夫给处理了脓水,开了头孢克洛颗粒我们就回家了,也没再去医院。晚上依然未消肿,情急中我给微博上关注的一位哈尔滨的中医打了电话,他告诉我什么也不用吃,就去药店买鱼石脂软膏抹就行,很便宜,抹上第二天早上就能消多半肿。我准备去买,老公刚开始反对,我说去买了看看,反正又不贵,能用就用,不用仍了就是。结果去药店买了一管,花了8角钱。抹了第二天早上确实肿消一些,但看着还是挺吓人。特别是中午去诊所时,又被吓了一通,说我们看晚了,即使打消炎针也有可能会留疤。我想起羊爸爸中医育儿群,还有自己加的汉传中医群,就在网上咨询,发去图片以及咨询单,回复小柴胡颗粒,吃了四天,肿全消。
现在我仍坚持在群里跟着杨爸学习中医育儿,每周的课能现场听尽量现场听,不能的话就回看讲课记录。我也想进一步学习中医,让自己和家人通过中医恢复健康,但现在好像还不太现实,一方面要照顾孩子,另一方面我还得工作,高中教学压力也挺大。本想暑假去考察七星灸,但孩子小,也不好做家人工作,没成行。买了《伤寒论>师承课堂实录》,还没看,还加了中医师承学堂的微信公众号。我还是想往这方面努力,看缘分吧,现在我比较信这个。
细数自己养儿过程中走的冤枉路
一是盼望孩子快快长的愿望过于迫切,忽视了每个孩子都有他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要尊重规律的事实。这是罪魁祸首。比如因担心宝宝缺铁,添蛋黄过早。虽然书上和妇幼都说让四个月添,但也要因人而异,蛋黄最好六个月再添。比如认为宝宝瘦弱就千方百计让宝宝吃好的,其实宝宝脾胃虚弱,我们觉得好的未必是他身体需要的,相反还会加重胃肠负担,导致脾胃更弱。这也是现代营养学给妈妈造成的误区之一,告诉你宝宝每天要摄取多少多少奶,蔬菜,水果。还是那句话,因人而宜,宝宝是你的,你的宝宝需要什么你最清楚。我曾经设想三岁之前不给陶陶吃肉,但家人很反对,尤其是我的父母。有人就说孩子三岁之前不吃肉,一生脾胃无大碍。我记得《卡尔维特的教育》那本书里面,老卡尔维特也是这么做的。我考虑的是小儿脏腑娇嫩,让她的脾胃休养好,脾胃是后天之本,三岁之前把脾胃顾护好,以后什么都可以吃。五谷最养脾胃,零食我不想给吃,但出去玩的时候别人吃,她馋,就买了饼干放着,适量吃,不能影响吃饭,饭养人。水果可以吃,但少吃,而且吃性味平和的苹果、桃子、葡萄,香蕉,西瓜,梨寒凉,天很热的时候可以吃点,天凉了就不吃。现在陶陶快一岁半了,我也不再太纠结给不给吃这个那个,因为不只是我一个人喂,管多了就容易生出家庭矛盾,不过主食和素食为主。
其次,因为无知导致宝宝生病受了很多不必要的苦,最严重的就是吃药导致宝宝身体素质差,这点一要做好沟通,孩子生病,大人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商量,订一个统一方案,不能病急乱投医。二要加强学习,希望尽量把生病对宝宝身体的伤害降低。目前妈妈寄希望于中医,经常在网上扒拉中医育儿的相关知识以及常用验方偏方。谁也不想孩子生病,但像目前我家娃这样的,我觉得还是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在自学小儿推拿,毕竟山东是小儿推拿的发源地,之前没推好只能说不对症,不能全盘否定。推拿需要中医辨证,所以还得学习中医。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外面的私人推拿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本地正规医院竟没有小儿推拿,这点颇以为憾。目的只有一个,把孩子脾胃调理好,脾为后天之本,“四季脾旺不受邪”脾胃好了,体质就会好起来,也就减少病邪入侵的几率。
最后,儿保实在没有必要,除了让查这查那然后告诉你宝宝缺啥啥啥,给你开一堆补钙补铁补锌的药,制造紧张焦虑情绪之外别无益处。而且骨密度测试非常不准确,查血要指尖采血,宝宝很痛的。我们四个月时给做儿保,忽悠办了金卡,七百多,说管到三岁,到目前做了三次,现在坚决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