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季流感来势汹,《内经》教你规避它丨正安

 为什么73 2017-03-16




流感是因为感染了流感病毒而导致的上呼吸道传染病,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引起全身酸痛,高热,它可引发身体病变,有急性咽炎、中耳炎、听力下降、耳鸣、鼻窦炎,能诱发支气管感染等,往往一人得病,全家遭殃。






问题一


流感病毒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来势汹汹,我怎能躲避?



流行性感冒被叫做时行疠气或者时行感冒,是一种疫病类疾病,属于中医学“外感热病”、“疫病”的范畴,流感病毒是外邪疠气。


《灵枢?百病始生》“岐伯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原文意思是说风雨寒热之邪,若不是遇到身体虚弱,一般是不能侵害人体而致病的。咱们举个例就明白了,有人突然遇到狂风骤雨而不生病,是因为他的身体健壮而不虚弱,邪气(又称虚邪)一般不能单独伤人致病。所以疾病的产生,首先是身体虚弱,又感受了贼风邪气的侵袭,两种因素相结合,才会产生疾病。一般人们在实际生活中,若身体强壮,肌肉坚实,四时之气也正常,就不容易发生疾病。正气虚与邪气实两种情况参合出现,即形成较严重的病证。


凡是疾病的发生,决定于四时气候是否正常,以及身体素质是否强壮,即人体正气不足而邪气盛,就会发生疾病。解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怎么抵御外邪了,就是强壮身体,鼓舞正气,打铁全靠本事硬啊。



问题二


为啥这么美妙的春天

总是感冒?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大家可感受到处处生机勃勃,鲜花盛开,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但不要忘记,在感受春天美好的同时,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觉醒而行动,过冬的虫卵也开始卵化,自然中的所有微生物也复苏而生发。


当然,流感病毒也蠢蠢欲动,它是流行性感冒的罪魁祸首。春季,气候特点是气温回升,雨水渐多,乍寒乍暖。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风大,风为百病之长,春暖花开,人们急不可耐的脱下冬装,,投向大自然的怀抱,岂知春寒料峭、春风劲急,阳气生发未致,外邪乘虚而入,流感四处传播。



问题三


怎样才能增加正气

提高抵抗力?



有朋友拿着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叫我转方,说是为了抗病毒预防感。我查了她的舌脉,其体质是脾虚气弱。我问朋友,病毒是西药的说法,在西医医生开药时,身体内有病毒才开抗病毒药,有细菌才开抗生素,若无病毒感染,医生不会开抗病毒药给你吃。


若身体没病毒,只是大自然中有,你吃抗病毒药是消灭哪里的病毒?再说,你的体质吃了苦寒的清热解毒中药会泄泻拉肚,削弱正气啊!


《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怎么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呢?吃中药一定要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辨证开方,因为是药三分毒,乱吃伤人身啊。


她说,我害怕感冒,我应该怎样预防呢?我说,我给你开健脾益气、补肺固表的中药内服,增强机体的正气。


此外,《内经》说:“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智者之养生也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懂得养生道理的人,遵从阴阳四时的法则,顺应自然而保养生命,适当运用导引、气功等养生方法,合理饮食正常作息,情志调和,安居乐业,房事有度,这样就能外避邪气,内养正气,这是《内经》综全养生,顺时为先的“道”。


所以,除开适合你的中药外,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做到吃喝好、睡觉好、通风好,情绪好,运动好,春天要捂,特别是捂住背腰和下肢。不要凑热闹,最好不要到人群聚集的地方。



问题四


中医能治流感吗?



流感引起全身酸痛,高热,并引发身体病变,有中耳炎、听力下降、耳鸣、鼻窦炎,能诱发支气管感染等,病人急啊,赶紧输液去,这是一般人们的普遍想法。


有的病人,经过这样的治疗很快康复了,有的病人经过这样的治疗不但症状改善不明显,病程拖得很长,即使治愈后身体免疫力下降,经常生病,身体大不如以前。其实,我想说,中医擅长治流感。


《内经》说:“清阳发腠理”,阳气轻清,发于体表腠理,护卫肌表,使人体免遭外邪。《内经》又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则为病热,“寒”就是外邪。感受外邪,邪正抗争于太阳卫表,阳气为邪气所郁,故“伤于寒则为病热”。


发热是邪正交争,正气抗邪的表现。阳气足则发热,若年老体弱者很难发热就是这个道理。说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中医治外感,就是帮助你鼓舞正气,祛邪外出。根据病人的体质和感受的邪气,辨体、辨邪,分析病人的症状及病因病机,才能开出适合病人的中药方。


若方子准确,做到扶助正气、祛除邪气,病人很快康复,不留后患。当然,若你认为中医治外感就是板兰根、抗病毒的话,的确很难让你相信中医的疗效。


有一次,一40岁女性病人,外感咽痛、鼻塞、全身酸痛、浑身无力、咳嗽咯痰,胸闷不舒,相当痛苦。我诊治后,给予三剂麻黄附子细辛汤,症状大减,还留有咳嗽,又予三剂杏苏散而病愈。患者由衷高兴,说以前曾经这样患病,输液治疗1月半而不愈,没想到中药这么快而易于接受,并且对身体没有危害。



问题五


流感了我能自己在家用中药吗? 



有朋友说,感冒了工作太忙,没有时间去看,还有不少人感冒了不吃药,说自己身体底子好扛一下就过去了,这样行吗?


由于人体体质不同,感受外邪有轻有重,感冒的症状也有轻重之分,而感冒为百病之崇,可诱发很多疾病,所以不要以为感冒事小,既病防变是关键。严格来说,生病就要求助医生。


若是感冒初期,偶受风寒,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等病症,可用葱鼓汤发散风寒,理气和中,用带须葱白3~5根(30克),淡豆鼓10克,生姜3片,黄酒30毫升。将葱白、淡豆鼓、生姜并水500毫升入煎,煎沸10分钟,再入黄酒一、二沸即可,一天分服数次,将药液全部喝完。


若病情未加重,第二天还可再服,直至症状消失。


若是身热较著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咽燥或咽喉乳蛾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薄白微黄、边尖红、脉象浮数的风热外感,可服用银翘散,或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柴胡、生石膏、贯众等煎水服。


若感冒挟湿,见恶寒,身热不扬,头胀如裹,肢体酸重。或伴头痛、胸闷,恶心、呕吐、口淡、苔腻、脉濡。宜疏风散湿,或芳香化湿,解表和中,用贯众、紫苏、荆芥各10克、甘草3克,藿香、佩兰各5克、薄荷2克,水煎服,代茶饮,连服三天。


当然,中医认为感冒不仅就这三型,更复杂的得请医生帮忙了。



问题六


感冒发热,应该服清热药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了解为什么会发热。


《内经》的《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指六淫之邪或温热疫毒,热病即是感受了外邪。对于伤寒,《难经》说“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对于伤寒引起的发热治法和药物是不同的。但为什么外感发热用六淫中的伤寒来言论呢?《内经》认为“生气通天”,生气就是生命之气,强调的是阳气,“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寒邪最易伤阳。唐代王冰注:“寒者,冬气也,触冒之者乃名伤寒。中而即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夏至前变为温病,夏至后变为热病。然其发起,皆为伤寒致之,故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而感寒后为啥发热呢?《内经》说“阳虚则外寒”、“阳盛则外热”。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外感寒邪早期,寒邪阻遏卫阳,体表失于温煦故恶寒;外邪阻遏卫阳,阳气不得宣越,同时正气与邪气斗争则外感发热。春天阳气渐生,忽冷忽热,人们最易受寒而发流感。


明白了这点,就知道发热是邪正交争,正气抗邪的表现,我们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正气、祛除邪气,使“清阳发腠理”。


所以,不能轻易的随便的把发热简单的清掉,也许在清热的同时把人体的正气也清掉了。对于发热,针对时令、病因和症状,中医可能用寒药,也可能用热药,总之是辨证用药。


但若感冒发热,病人还是心慌慌的,发多久是好?


体温高了好怕怕的,所以,一是理解外感早期发热产生的原因,二是如果还放心不下,体温高于38.5度以上,又不想去看中医,可服用退热药,如西药芬必得,西药的退热药服后也会出汗,这与中药中辛温解表药用后出汗一样,可使邪有出路,祛邪外出。


《内经》说:“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当然,严重的一定去看医生,在医生了解病情后,审因论治,辨证用药才是王道。



小结



最后,想告诉大家的是,有病求医,无病要防病,有病要早治,既病要防变,病后要防复。服中药要辨证,用中药得用中医理论指导,找真正的中医看,中医治流感是有效的,而且对身体没有损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