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

 行者杨杨 2017-03-16

对于太极拳的起源目前拳史界尚无定论,但有两种观点:

观点一,河南温县陈家沟陈氏九世陈王廷所创;

观点二,由武当内家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内家拳演变而来,前有张松溪参与戚继光抗击倭寇,编辑练兵的三十二式,后有民国宋卫铭的宋氏太极功源头直指张三丰大弟子宋远桥。


不过这不影响我们了解太极拳的特点,以及其现存派系与传承。目前冠以太极拳名号的拳种有上百个,但有其拳法特点与数代传承,并被广泛认可的是下面六大太极: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和赵堡太极拳。


关于“太极拳”之名的来历颇有戏剧性,小说与影视作品中演绎的是杨露禅在王府与八卦掌高手董百川交手,一旁观战的帝师翁同龢有感而发取的名字。可惜现存的翁同龢的著作中都未提及“太极拳”,所以其真实性不得而知。


最早出现“太极拳”的文字记录的时间大概是在1852年。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到他哥哥河南武阳县知县武澄清的任所,得阅其兄在该县盐铺得到的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中,该谱中有《太极拳论》和《打手歌》。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是目前公认的太极拳理论基础。陈式太极拳理论整理者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中提出了“缠丝”理论,并详述各种缠法配以图例,算是另一种理论。我本人是秉持太极拳必须符《太极拳论》,不然就不是太极拳。


太极拳论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快欺慢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mào]耋[dié]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下面简要太极拳六大门派的传承:

陈式太极拳:陈氏九世陈王廷所创,在陈家沟代代相传,一直到今天。


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师承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学拳十九载,其子杨少侯、杨班侯,孙杨澄浦皆为太极名家。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曾向杨露禅学过拳,后从其哥哥武澄清出得王宗岳《太极拳谱》,与河南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一起研究拳法,后返回河北永年府,其技与杨露禅齐名。


赵堡太极拳:创始人陈清平,本身擅长陈家沟祖传拳法,从武禹襄出得到王宗岳《太极拳谱》后,按照拳经理论,对陈拳进行了修改,最终创立赵堡太极拳。


吴氏太极拳:创始人吴鉴泉,其父吴全佑随杨露禅、杨班侯学拳多年,本身就是一代名家,吴鉴泉静尽得父亲真传,后又从师宋书铭学习宋氏太极功,1927年,吴鉴泉由北京迁居上海,1928年他被上海精武会和国术馆聘为教授,1933年创设鉴泉太极拳社传授吴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创始人孙禄堂,13岁拜师河北形意拳名家李魁元为师,后被李推荐给自己的师父郭云深学习,数年后尽得形意拳精髓,其后孙禄堂到北京从程廷华学习八卦掌。1912年在北京遇到武式太极拳名家郝为真,郝为真将其所学太极拳心得尽数传于孙禄堂,此时孙已经名满京城,武功超绝。1918年孙禄堂经多年研习终将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三家熔于一炉,融会贯通,创立孙式太极拳。


本文参考资料:《中国武术史》 王志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81~360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