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入市三年,从PE投资者到PB投资者

 luckyjohn97 2017-03-18

14年11月26日刚刚入市的时候,什么都不懂,因为听闻沪港通大利好,A股也熊了多年,确信是一波大牛市的想法入了市,开始买入国金证券天天涨停,后换成中信证券,多续一个涨停,可能在证券股上尝到了甜头,导致15年牛市中后期中小创最火的时候一直重仓券商,错失行情。

后来在牛市的末期开始买入题材股,次新九华旅游,差不多3天3板的样子,3天差不多赚了牛市前段的钱,15年的5月28日,上午涨停卖出九华旅游,下午又涨停接回,最终跌停收盘,第二天低开几个点卖出,1天又把3天赚的钱亏掉,慢慢明白,炒题材赚的钱终究不是自己的,习惯了大起大落,就忍不了价投的平稳。高于内在价值的几倍的代价去买题材,再厉害也难免会有失手的时候。

15年中期,快到牛市顶点的时候,中信证券差不多是30倍PE,3倍PB左右的估值,那时依然觉得不贵,100倍市盈率不是梦,当时看好的理由如下:

1注册制,数以万计的企业上市融资,券商无疑是受益最大的板块,这一点的逻辑至今未变,但是16年上市未减速,有点变相注册制的味道,但中信证券2016年年度快报20倍市盈率显然无法让人满意。

2 沪港通引入新资金,交易火热,T 0预期,佣金大赚(但是这一点现在看来是伪命题,佣金的钱只有在牛市的能赚。后来1人20户规定,当时不觉得这个规定对于券商行业是大利空,现在看来简直灭顶之灾。这波牛市前,万八已经算较低的佣金,如今万2也已经很常见了,同样要经历熊市的阵痛,但如今经纪业务的利润比以往更薄了)

3两融无风险,白白赚利差。这一点来说比银行股好太多了,入市以来一直有寻找银行股这么便宜的原因,坏账绝对算其中一个,但是券商股也可以赚利差,又不用考虑风险,因为跌多了就自动平仓了。按照现在的目光来看,小额投资者也有股票质押以及理财业务,这一块未来或许也是券商的利润增长点。

4当时处于牛市末期,随随便便的垃圾猪都飞天了,券商没理由不涨,30倍市盈率放在当时并不算太贵,权重收官也有一定的道理。

说了这么多只想说明当时盈利多的,看着前景好的,PE低的,也不一定是选股的好标的。距离15年的牛市顶点也差不多快过了2年时间了,券商不算跌的多的,但也只能说不温不火,虽然现在也觉得券商有被低估,但目标收益不会定那么高了。

之后去年最火的锂电池,石墨烯和猪肉。锂电池和石墨烯不懂,不做评价,但基本我一个行外人知道很火,前景很好的时候,也基本快跌了。猪肉也是如此,在我知道猪肉涨价的时候,利润同比大增的时候,看到PE难免心动,但是收住躁动的手,现在看来也是正确的。

很多行业都有周期,最简单的就像猪肉价格,低的时候无人从事,反而后来会有较高的收益,大家都看到养猪赚钱的时候,猪肉的价格也要开始跌了。

今年的造纸行业和汽车行业亦是如此。造纸行业在我看到新闻,纸板箱多么多么供不应求的时候,许多从事这一行业以及周边的人,早已先知春江水暖,利好早已反映在股价上。至于汽车行业,彼得林奇也曾经说过汽车股是周期股,他给出的解释是汽车的消费数量受经济波动的起伏较大,至于是不是如此,没有仔细的研究过,但已经有了如此大的涨幅以及买入的人越来越多,现在汽车股未来的空间的有限了。

行业周期更替,经济周而复始,靠PE选股显然容易在行业最繁荣的时候高价接盘,人性使然,也容易对短暂的美好留下长足的判断。对于创业板企业更是如此,且不说最近的网宿科技。共享单车以及更多共享交通工具的出现,让前两年疯狂烧钱的滴滴优步易道也深受巨创。

不管行业周期如何变化,净资产永远躺在企业的账面上。虽然今年才开始进军港股,但是因为同股同权,但港股便宜太多的原因,一直有关注香港证券市场。与A股不同的是,港股有许多的破净股,尤其地产股,虽然一直不看好内陆房产,但也很难抗拒0.5倍净资产左右的低价。

破净股一定程度上有着他的清算价值,都说一个股被低估,但市场就是不认可他的价格的时候,也无可奈何,只有等待。但是大大破净之后情况就会变得不一样,比如对于房企来说,私有化买下公司,破产清算,卖掉所有的房产得到现金也会大于当时收购他的成本,就会存在套利空间,具体的对于富力和合景来说,这波上涨前市净率都在0.5倍净资产左右,长久来看,这2个股过去十年的股价走势都没有涨过,这一点就很不符合常识,房企在过去十年一直可以说是暴利行业,房价也未曾跌过,但是股价未涨,增长的利润只能转化为自身的净资产,且不说未来房价走势如何,对应于现在的情况,我认为1倍净资产对于内房股来说是合理的。

很多人都喜欢用roe去衡量企业好坏,但我想说,脱离了pb的roe数据是没有意义的。1/pe=roe/pb     roe代表股东权益报酬率,代表投资一家公司的收益,花1万投资roe是30%的企业,一年就能有3000的收益,但是这家公司的PB是5倍的话,那么花1万只能买到2000净资产,所以收益也只有600了,换算成股东收益也只有6%了。相反的,如果这家公司是0.5的PB,那么我的收益就有60%了。从这一点来看,PB衡量了我取得一家好公司的代价,换而言之,即使一家公司是多么多么好,他的股价(pb)已经很高了的话,投资价值也就不高了。就像伊利和蒙牛,伊利现在是18倍pe,5倍pb,蒙牛是24倍PE,2.4倍pb,虽然现在我不会投资乳制品行业,但是,二选一的话,无论如何我也会选择蒙牛而不是伊利,靠同一行业的差异化取得的超额利润,个人不是很迷信,躺在账面上的净资产才是真实的,同样一头牛,伊利的牛要比蒙牛的牛多挤出一倍的奶?

最后说一下我的目前持仓:港股证券保险银行地产,都在破净或者接近净资产。金融股价值好判断,至于其他的各行各业,研究的和接触的还是太少,港股市场太陌生,A股市场显然低估的大盘股又不多。等待A股注册制带来的中小板挤泡沫,杀估值之后,再杀回哀鸿遍野的A股也不迟。


@今日话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