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刚大夫讲糖:听听专家如何解读糖尿病足的筛查

 陈刚大夫讲糖 2021-06-09

今天下午,我国著名内分泌专家、空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关小宏教授来到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进行第24期的教学查房与讲座。

他今天为我们带来的题目是:

------“糖尿病足的筛查与分类”

专家为医生讲的内容,当然就有些专业啦。

但是,环顾我网络上的众多病友,想了解这些知识的肯定很多。

糖尿病足,绝大部分是可以“防患于未然”,而及时的筛查就是防患于未然的必须,所以,还有很有必要很大家谈一下。

糖尿病病人很多,控制不理想,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就会很大。糖尿病足也不例外。

为了预防糖尿病,筛查真的是必须的。

关于糖尿病足的筛查,关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谈起:

(一)患者的主诉:

1、糖尿病患者诉胀痛:腓肠肌胀痛可能是血管狭窄缺血的早期信号。

2、间歇性跛行:行走500米出现单侧或双侧小腿痛,休息后好转。间歇性跛行而且行走距离日益缩短,是病情加重的表现。

3、静息痛:就是夜间安静状态下,也可以出现单侧或双侧的小腿痛,说明血管狭窄程度已经非常严重。

4、糖尿病友诉足部感觉异常或感觉减退/丧失/蚁行感/烧灼感/痒等,提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存在。

当患者有这些主诉的时候,就要对糖尿病足进行风险评估了。

(二)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

在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中,外周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糖尿病病程(10年)是最关键的因素。男性、吸烟、高血压等等也都是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三)糖尿病足的诱发因素

外伤、鞋磨破、泡脚、胼胝、自发水泡、修剪指甲、足疗修脚、接触热源(热水袋、电热宝等)、皲裂、足癣、压疮,等等。

看完这些,当您已经糖尿病很长病程了,就不要再对自己剪趾甲“信心满满”啦,泡脚、买鞋都是日常生活化的,天冷了用个热水袋.......风险都不小!

如果您需要,可以到瑞京参加糖尿病学校,或者咨询我们的卫教师,我们都会为您一一解答。

(四)病史与筛查工作:

关教授指出,所有糖尿病患者均应该接受针对糖尿病足的潜在风险检查,每年至少检查1次。对已经证实有足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每1--6个月检查一次。

对于筛查工作,可以参考下图:

(五)糖尿病筛查的项目: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皮肤筛查

  • 足部畸形评估

  • 神经病学检查

  • 血管检查

对于皮肤检查,关教授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的解说

(这个图片还能看清楚哦)

每个病友都应该像对待自己的面孔一样对待自己的脚。

您用镜子细细的欣赏过她吗?

这个家伙可不是闹着玩的。足趾已经畸形了,下面还有胼胝!

找修脚的也要找专家哦!

神经病学的检查,主要是在医院完成,医生一般会通过一些方法对患者足部的“压力觉、振动觉、定位觉、触觉和曲拓度”进行评估。

对于血管检查,国际上最通常采用的是无创的“ABI”,当ABI<0.9则判定为异常。

ABI:踝收缩压(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高值 / 臂收缩压高值。

该检查优点:简单易行、便宜、无创、重复性好。

缺点:

不能预测运动时血供;

对动脉硬化、钙化患者准确性降低;

不能可靠预测缺血程度。

后面,关小宏老师还为我们分享了我国糖尿病足界的最新认识,提出了更多新的见解。包括糖尿病足的分级以及预后的分析与评估。

糖尿病足很可怕,但是,绝大部分的糖尿病足都是可以“防患于未然的”。

当有一些症候,就应该更加重视了。

定期筛查是重要的环节。

简单说几个层次:

有糖尿病就不要忘记筛查;

要定期评估周围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客观分析自身防护机能;

足部畸形不可忽视;

当出现下肢冷痛,要考虑到对血管的评估,最经济的检查就是ABI;

当足部皮肤一旦出现胼胝、皲裂、水泡、外伤等异常,积极监测血糖的同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专科),切莫为图省钱在家再观察几天!

(这个脚趾头,看来要去掉了,其实就是因为.....)

看我的文章多了,就知道我一直在宣扬一种理念,那就是“因果”关系,要重视预防。因为,预防就是对病因的治疗,因不在,果则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