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件及练习

 昵称41208741 2017-03-18

小儿常见心脏猝死与急救

    山东省立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心脏猝死是指任何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症状发作1h内发生的死亡。其特点是突发性、不可预见性和高死亡性。据统计,美国心脏猝死的年发生率为1‰~2‰,每年发病总数约30万~45万,占各种自然死亡原因的15%20%。我国一项多中心研究发现,心脏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按中国13亿人口推算,每年可有患者54.4万人,每天有将近1480人发病,每分钟即有1人死于心脏猝死。发病高峰在出生06个月和4575岁,男性多于女性。小儿心脏猝死发病率低于成人,<30岁者为每年1/10万。尸解分析发现,儿童心脏猝死约占小儿各种原因猝死的11.3%

一、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心脏病

各种心脏病均可导致猝死,如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成人心脏猝死80%发生于冠心病患者,小儿则多发生于先天性或遗传性心脏疾病,以及各种心律失常。

儿童青少年心脏猝死常见病因大致分为器质性和非器质性两大类。

(一)器质性心脏病原因  ①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征、大血管转位、艾伯斯坦畸形、主动脉瓣狭窄等,以及复杂先心病手术后;②心肌疾病:如急性或暴发性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心肌致密化不全等;③主动脉病变:如主动脉缩窄、主动脉夹层(马凡综合征)等;④肺血管病变:如原发性肺动脉高压、艾森门格综合征等;⑤冠状动脉病变:如左冠状动脉畸形、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等。

(二)非器质性心脏病原因  ①原发性(遗传性)心电异常:如特发性长Q-T间期综合征、短Q-T间期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性室速、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②继发性心律失常:常继发于血钾、血钙等电解质异常或洋地黄药物中毒。

资料显示,即使在没有器质性心脏病、心脏毒性、电解质异常、明确的遗传性心律失常的情况下,亦可能发生室颤(特发性室颤)而猝死。青少年运动中胸部猛烈碰撞,还有可能造成“心震荡”引发室颤猝死。小儿心脏猝死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剧烈运动,其他如疲劳、兴奋、哭闹等也可诱发。

二、心脏猝死的临床表现

患儿表现为心跳骤然停止,呼吸相继停止,神志丧失,面色苍白或青紫,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到,随之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出现临床死亡。心电图显示心电机械分离或心电静止,前者表现为心室扑动(室扑)、心室颤动(室颤)或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后者表现为心电活动完全消失,心电图“拉直线”。

三、小儿心脏猝死的急救

一旦发现小儿心跳骤停,应立即启动紧急救治系统,于第一时间进行心肺复苏(CPR),以尽快恢复中断的循环及呼吸,减少脑功能的损伤,最大限度地提高抢救存活率。据统计,心脏骤停复苏时间<4min,救治成活率约为50%;复苏时间46min,成活率降至10%;若复苏时间>10min,成活率几乎为零。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AHA)重新修订了小儿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012年我国在国际指南的基础上,出台了《儿童心肺复苏指南》。小儿心脏猝死的急救,应遵循这两个指南的基本要求和规范流程。

(一)心脏按压  按美国心脏协会发布的新指南,除明确的气道堵塞所致的心跳骤停外,婴儿和儿童的心肺复苏操作顺序一律由A-B-C调整为C-A-B,即从胸外按压开始,再开放气道,给予人工呼吸。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比率,儿童与成人一样,单人操作为302,双人操作152

胸外按压方法:儿童使用单手或双手按压法,掌根按压胸骨下1/2(中指位于双乳头连线中点);婴儿胸外按压时,单人操作使用双指按压法,示指和中指位于乳头连线下方按压胸骨,双人施救使用双手环抱法,拇指置于胸骨下1/2处,其余四指托住患儿背部。

有研究表明,环抱法与双指法比较,前者更能提高冠脉的灌注压,更容易控制按压的深度;双指法则便于迅速转换按压和通气,将按压中断时间控制在最小,因此推荐在单人施救婴儿时采用。按压速率≥100/min,按压幅度至少为胸部前后径的1/3(婴儿大约为4cm,儿童大约为5cm),用力按压和快速按压,减少胸外按压的中断,每次按压后胸部须回弹。

(二)尽早电除颤  心脏骤停患者在立即进行CPR的同时,应连接监护仪或除颤仪。心电图若显示室颤,应在患者倒下3min内给予电除颤。电除颤的作用原理是用高强电流瞬时通过心脏,使心肌组织瞬间同时除极,消除异位心律,阻断折返激动,终止快速心律失常,而令窦房结重新主导心脏节律。

新指南明确指出,除新生儿外,儿童和婴儿均可采用电除颤。双相、一次足量电击将室颤转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高,1次有效电击方案优于逐渐加量的3次电击方案。电击功率青少年可用200J,儿童则按24J/kg 计算。电除颤后应立即心脏按压,做CPR2min5个循环),不要急于检查心跳与脉搏,因室颤终止后数分钟内心脏并不能有效泵血,所以立即实施心脏按压十分必要。婴儿和儿童推荐使用儿童自动除颤器,确保电极片是专为儿童设计的较小型号的,以防粘贴时相互接触或重叠而致短路。新生儿禁用电除颤。

(三)儿童给药  首选静脉通道。当静脉通道不能迅速建立时,可采用骨内通路或气道给药。经气道内给药仅限于脂溶性药物(如阿托品、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和纳洛酮),但最佳剂量目前尚不清楚,通常剂量比血管内大510倍,以注射用水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mL稀释后给药。碳酸氢钠和钙剂等属于非脂溶性药物,会损伤气道,故不能通过气道给药。不推荐新生儿气道给药。

常用药物如下:①肾上腺素:心肺复苏一线用药,成人常规剂量1mg/次;小儿首次剂量:静脉/骨内注射0.01mg/kg,最大剂量1mg;气道内滴注0.1mg/kg,每35min给药1次;维持量:静脉/骨内点滴0.11mg/kg;②去甲肾上腺素:交感神经递质,具有强大的正性肌力作用。适应证:对液体复苏无反应或周围血管低阻力、收缩压<60mmHg的患儿;慎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剂量:静滴开始速度0.12μg/kg,渐调整滴速以达预期血压和灌注需求;③胺碘酮:新《儿童心肺复苏指南》将胺碘酮列为快速心律失常的首选药,尤其适于顽固性室颤和无脉性室速;剂量:静脉/骨内注射5mg/kg·d),可连用3d,达总量15mg/kg(青少年2.2g),最大单剂量300mg;治疗室颤和无脉性室速的首选药,对电除颤无效或电击后再发室颤和室速的病例,可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④腺苷:可以产生暂时的房室结传导阻滞,干扰房室结在内的传导通路折返,为室上速治疗首选药;由于腺苷半衰期较短,故有很宽的安全阈;应用时须有心电监护;注射腺苷后须快速推注0.9%氯化钠注射液,以促进其在中央循环的流动;儿童剂量:静脉/骨内0.1mg/kg,快速推注,第1剂最大量6mg,单剂最大量12mg;第2剂可给0.2mg/kg,第2剂最大量12mg;⑤阿托品:适于缓慢性无脉电活动时;小儿剂量:静脉/骨内注射0.02mg/kg(最小0.1mg),单剂最大量为儿童0.5mg,青少年1mg;气道滴注0.040.06mg/kg,若持续不见效,则35min内重复给药;剂量过大可致全迷走神经阻断,剂量过小产生反常拟副交感作用,反使心率下降;⑥碳酸氢钠:无证据表明,血pH下降会影响除颤能力、循环恢复能力和短期预后,故不建议心搏骤停患者常规使用碱性药物。碳酸氢钠仅适用于原有代谢性酸中毒(pH7.2)、高钾血症或苯巴比妥过量者。但应注意过量的碳酸氢钠会损伤组织的运氧能力,引起低钾、低钙、高钠血症和血液高渗状态,降低室颤阈值诱发室颤,损伤心肌功能。剂量:婴儿0.5mEq/kg,儿童1.0mEq/kg。复苏后氧疗新《儿童心肺复苏指南》建议,将吸氧浓度调整到患儿需要的最低浓度,保证血氧饱和度在>94%即可,不必达到100%。因为高氧可致组织内氧自由基的生成及缺血再灌注损伤。

(四)脑复苏  注重脑复苏,预防继发性神经损伤,宜采取以下措施。①防止过度通气:过度通气不但无益,反而会损伤神经系统的最终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它逆反地影响心输出和脑灌注;②亚低温治疗:低温有助于脑复苏;CPR后仍持续昏睡者,应立即头部覆冰降温,并最好采取措施使体温控制在32℃~34,持续1224h;③减轻脑水肿: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或激素;④保护内环境稳定:监测并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防止继发性脑损伤;CPR后控制血糖十分重要,低血糖和高血糖都会损伤脑神经而致预后不良。

试题:

1.简述儿童青少年器质性心脏病猝死的原因。

2.简述小儿心脏猝死复苏的主要药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