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系因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并在外力的作用下,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而引起的以腰痛及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为症状特征的腰腿痛疾患[1]。本病易发于25--55岁之间,尤以久坐工作的中年人多见,并与性格急躁、个性要强有一定关系。临床上可采用针灸、推拿、介入、切吸、手术等多种方法治疗。笔者临床应用踝针结合透穴的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本组144例,门诊72例,住院病人72例。其中.男性88例,女性56例;年龄最大78岁,年龄最小17岁,其中30岁-- 55岁最多,占65 %;发病最长的为10年,最短的为2天,发病时间1个月以内者50例,2个月以内者16例.3-6个月35例;第一次发病者60例,第二次发病者52例.慢性反复发病者52例;病理分型:侧旁型112例,中央型32例;膨出型78例,突出型58例,脱出型8例。以上患者均未进行过手术治疗。 2.诊断标准[2] ①腿痛重于腰痛,腿痛呈典型的坐骨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②按神经分布区域的皮肤感觉麻木;③直腿抬高试验较正常减少50 %,间或有抬高试验阳性,蝈窝区域指压胫神经引起肢体的远近两端的放射痛;④出现4种神经体征中的两种征象(肌肉萎缩.运动无力,感觉减退和反射减弱);⑤与临床检查一致水平的影像学检查,包括椎管造影,CT或MRI等。 3.治疗方法 3.1踝针 选区:腰3,4推问盘突出选踝针下5、下6区。腰4,5椎间盘突出选踝针区下4、下5区,腰5骶1椎间盘突出选踝针区下6区。 操作:常规消毒后,用1.5寸针沿皮刺人1.2寸,用胶布固定针柄,要求患者无酸胀痛感为佳,留针24小时。 3.2体针 选穴:由第5腰椎棘突下为准,分别沿督脉、双夹脊、双侧膀胱经5条线,取腰阳关下一椎节透命门,腰5夹脊透腰2夹脊。关元俞透肾俞,远端配昆仑透太溪。 操作:患者俯卧位,常规消毒后,腰部用4寸针,进针得气后轻提针并平卧针身,透向远端;足部用1.5寸针,由昆仑透向太溪,行捻转泻法,以局部产生酸胀感并可耐受为度,每15分钟行针一次,留针40分钟后取针。 3.3疗程:每日一次,两种方法同时治疗,1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天,两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4.疗效标准[3] 治愈: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正常,腰肌痉挛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直腿抬高实验阴性。好转:症状大部分消失,肌痉挛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可达70度,能恢复部分工作。无效:经治两个疗程无明显好转。 5.治疗结果 144例患者,经一个疗程治愈66例,两个疗程治愈28例,治愈率为65.3%,经一个疗程治疗好转22例,经两个疗程治疗好转20例,好转率29.2%,无效4例(其中脱出型、突出型各2例),占5.6%,总有效率94,4%。 6.讨论 腰推间盘突出症应属祖国医学腰腿痛范畴,其致病因素是由于长期负重及脊柱运动,腰椎间盘经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挤压、牵拉、及扭转,兼之其缺乏血液供给,修复能力较弱,易发生萎缩、弹性减弱等退行性病变,而致纤维环破坏、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部产生的腰腿痛。目前比较公认的机理有以下三种:①机械压迫学说;②化学性神经根炎学说;③自身免疫学说。本文认为以上三种情况在临床上同时存在.互为因果。随着疾病的发展,疼痛引起被动弓腰或侧弯,长时间引起筋膜及临近组织发生水肿、粘连,易引起椎旁肌群劳损、挛缩、脊柱侧弯、生理曲度改变,腰椎的稳定性进一步减弱,影响腰部的其它关节、软组织或使腰椎间盘进一步突出:同样受牵拉的神经若不及时消除其紧张状态.又能使神经炎症、水肿及自身免疫反应加重,而更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根据以上病理特点.运用长针透穴疗法旨在改善和调节脊椎两侧损伤的肌肉群,通过对椎间盘平衡的调节以促进其内部平衡的修复。 本法运用特点: ①腰部选用夹脊穴长针透刺,可刺激脊神经和周围血管,使之产生应激反应。因为根据夹脊穴穴位层次解剖可知,每穴下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分支及伴行动脉、静脉分布,而脊神经后根属感觉根.它含有感觉纤维,运用此法可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的神经周围,一可改善循环,促进局部炎性渗出物吸收,帮助纤维环修复;二可缓解腰部肌肉痉挛,兴奋局部脊纤维,推动髓核回纳;三可通过针刺刺激脊神经前后支,间接影响脊髓释放化学传递物质,形成镇痛机制,起到止痛作用。 ②选取膀胧经穴长针透刺.可改善椎旁肌群挛缩,重建周边组织新生血管,促进局部血流加速,加快局部的代谢,加速无菌性炎症吸收与分解。 ③从传统医学角度讲:膀胱经循行于背部“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督脉循行于背脊正中,腰脊受损,则督脉、膀胱经经气不通而导致本症的发生;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膀胱经之间,能挟督脉之阳,助膀胱之气。故五线同用,可通畅气血经脉,振奋诸阳以达“通则不痛”.配以昆仑透太溪,以“病在肌肤宜浅刺,病在骨、脏腑宜深刺”为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