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逸卿論詩碎語

 泮溪别馆 2017-03-21

逸卿論詩碎語

2017-03-20 11:43阅读:
逸卿論詩碎語
此皆零星碎語雜言,年來所記紙條文字已過萬,其中所及言論自不周全,故筆者不與人作書面辯論,但存一孔之見罷了。陸續見於微博,以博同仁一笑。
1,詩為心裏活,只向內求。用眼不可多於用心者。
2,詩不會過多關注政治,其當關注者唯有人性。所謂現實或浪漫主義是強加予詩的。政治和國家並非等同。
3,所謂以學問入詩終是學問而非詩。其中本少意象幻化之過節。詩為诗人心靈幻化之產物。不可走直接一”入”之捷徑。
4,詩之風格多樣,所謂格調,肌理,神韻,性靈。而最終當歸於性靈。唯有性靈才接近於天才亮特。此為國詩所應具有之屬性。
5,詩不是苦吟出來的,而立意與詞語之選擇為詩人最基本之素質。詩之意象乃靈魂瞬間之擇取,至於推敲字句非作詩之法。
6,唯讀古人書始能幻化詩人之靈魂。而用現世科學文化是幻化不了詩之靈魂的。詩本身超越時空,並非眼前事。
7,詩之心靈只有發見和恪守,不需創新。所謂詩歌改良無非改換一下形式,詩人之靈魂是經不起改良的。
8,詩之說理用情必得有借於外物,忌直接議論。離騷早為詩作了規定。其無不以美人香草寄意。詩之理隨著詩之意境而深入拓展。
9,詩忌諱直接抨擊時弊,其憤懣倘不借助於意象多有失於溫柔敦厚。刺世不是詩之本務,啟蒙與教化乃是。
10,文乃詩之特質,辭藻須雅馴方可寄意。寫詩不可大力推廣,詩教可也。多數喜歡詩者不能成為詩人。詩於靈魂之界定是嚴格的。
11,詩之傳承是唐宋真氣之傳承,即中正氣度之養成。而野氣戾氣纖弱氣自不在其中。先把中國之精神貴族找回來,真氣就在那裏。
12,文以載道,詩複如此。否則情理皆無來處。憑藉人性中所固有之理和情是不夠的。必借助於一個宇宙成道。要有真實之信仰,而不是粉某人,必洗盡那個鉛華。
13,中國詩是中國詩人之特殊感覺,寫詩先找到感覺,詩味就在那裏。讀古人書就是為找到一種感覺。
14,詩從文始,成年人要先會文章而後詩,自古如是。譬如寫賦,先會寫詩而後賦,不然賦也不賦。
15,文心雕龍,先將文心濡養好,自然會雕尔之龍。雕為技,文心為本。
16,詩人是悲天憫人的,其為一種襟懷。不是僅僅寫幾首農民工或憫農詩就是悲天憫人。其所關注的不僅僅是生命之個體。否則會降低詩之整體品位。詩人眼中應是生命之大悲苦。
17,詩之題材固然關注世間大悲苦。大悲苦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是甚麼,就是生與死。生與死才是詩人取之無盡之題材。所謂內和外,先要明生死這個內,詩人之眼睛本應朝這個內。紜紜眾生的那個外,難道還需要用眼目?他就是那個嘛。
18,古人論詩只有真,而此真是藝術揀擇後之真,或曰善。古人已給取材立意制定了標格。而今人誤解或誤導了這個真。以為寫實就是真,非矣。譬如將那個因貧窮,母親竟殺死親生兒女者入詩,其人其事雖真而乏善,當為詩者所忌,所謂非禮勿動,動則污穢詩卷,古人深知何為詩料,故每慎重取用之。
19,今人有專事講座為詩之道者,其誤人亦多矣。後學詩者不得不察。其元非詩人亦無詩道,而日於壇坫鴰噪,所謂創新者,立新體式者,亦皆近乎巫術。為詩之道古人述備矣,何當中途取於小子耶?
20,詩本為酒,其唯醉人而不飽人。故其非救時弊,論是非之載體。古有朋黨論而無朋黨詩,即使元祐黨人亦少有以詩論戰者,其非詩料也。
21,寫詩思路當遠,用筆當虛,不可囿於目前,囿於目前則匱乏。我有寫雞之小賦,則言:飲河姆渡之清流,啄半坡村之稻穀。兩句言盡養飼歷史。寫夢則言:“恍忽兮,神遊於太虛之上;恍忽兮,富貴於衾枕之間。每懷三生之怨,嘗盡一世之歡。悲喜有憑,周公會解;瑰詭無據,方士難圓。性本屬空,應近慧覺;念猶生妄,未遠愚頑。”倘只想到所謂中國夢則無以著筆也。
22,詩者必先雅人雅言雅態也。文心已具,雅自來也。未有食肉相而有清雅之詩者。故詩能改變意態,意態亦改變詩性。
23,詩者本為哲人,故必當明道。世界本亦精神而偏言物質,彼人本亦暴君而偏言聖主,主宰沉浮者本為英物而偏說愚氓,此竟何以為詩?故古之詩人先為士者而後為詩人。必得先從愚氓中脫落出來,否則何以教化群倫。
24,為詩者不可有玩詩之心,以為消閒以為戲謔。詩人當有長垂青山簡冊之志。雖不能至而心嚮往之。
25,當今俗人主持中國語境,其乃為詩之大障礙。詩人以些微雅言終難挺起文化傳統大廈。故精英文化必當精英主持,正如唐之有張九齡宋之有歐陽修。
26,當詩之感覺和聲律找到後,就是思想之整合與納入。前修只予以思想之啟迪,不予以現成。故立意永遠屬於個人,詩之高下亦在乎此。
27,詩之善境為深穩,須盡平生之力。今人猶當於深字處用心。否則四平八穩反成習氣。
28,詩忌平庸,於事物之認知寧可稍稍偏執,偏執處每為思想之蘊釀與行藏處。
29,風骨為詩之最高格,其與時代風貌因果。倘從此塵氛之世見風骨,直須慎獨與傲岸。
30,為詩者之思想來源於先哲與宇宙成化。亦之於俗世之冷眼及不斷反思甚或反叛。
31,寫詩乃明道,或曰家國情懷。唯此,詩境乃大。余寫洱海:“氣壓西南古帝州, 波開皓月正沉浮。軒轅至性應猶在,守盡天荒未入流。”此乃於家國不斷革故前景之憂慮。恪守與入流本為兩端,過則不及。而從文化角度,自當以恪守為要。《題大理崇聖寺三塔》“雲開瑞象證雙圓,坐斷高寒雪嶺天。正有華嚴緣法重,或當沉陸向西偏。”此於儒釋道之思考,或融匯或替代,百年後或得以證之。
32,詩之境有大小,大而空與小而空皆為詩之一忌。故必以理趣補充之。世間一情一理,時時於其左右。
33,詩語詩境過密則壓氣,倘有理趣於其中,密未若疏。
34,詩有性別,陰陽有別,剛柔有異。女子當柔,男子當剛。偶一錯位,亦自可喜。
35,為詩先有雅俗之辨而後為之。今有寫詩者,情理頗具而用語俗媚,此為詩之大垢病。
36,理趣與尖巧,幽默與戲謔大相徑庭。詩語忌用巧,此巧非巧思而是小巧。無論律詩絕句都不可取巧。譬如挑起月亮,捆住大山之類。此種擬人擬物本無窮盡,其非國詩語詞之正脈也。
37,律詩一體猶端嚴雅正,於題材要求嚴格。偶句中必當有一聯近乎警句。否則記事言情不以此體也。
38,絕句為最見靈思之體,心靈為之一動,乃為一點而非一片。故絕句尋常先有後兩句,後兩句起意,前兩句起景,起意每於起景前。
39,找一個古人作知己,讀其書,學其為人,與其朝夕對話,甚或產生情愛。如此,始學得深徹。余之知己者二,唐有李義山清有舒鐵雲。
40,詩乃天才,寫詩者皆可謂之。有別者,倚馬可成且好者為真天才。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