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是皇室贡品,现在却濒临消亡,直到遇上这对夫妇

 祥雲山人杨克昌 2017-03-21

在四川邛崃有一处竹海,这里生长着万亩修竹,也传承着一项悠久的竹编技艺——竹丝扣瓷


然而和所有传统技艺一样,这种美好总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慢慢消亡着,直到遇见这对夫妇——谭雪娇,易春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没有哪种植物能像竹一样对中华文明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种充满情韵的生活哲学,曾是一代代文人的精神追求。


竹丝扣瓷始于清代,以瓷器为胎,用纤细柔软的竹丝,通过匠人的精细编织紧扣瓷胎成形,因工艺复杂、制作考究,当时仅作为皇室贡品专用




2008年,“竹丝扣瓷”被正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像中国大多数快要失传的老手艺一样,这门兴盛一时的绝技,也正面临着失传风险。


要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邛崃从事相关行业的还有上千人,而2010年仅仅能找出70多名会此手艺的师傅。


一年前,能找到的师傅已不足30名。


手艺,守忆,这些手艺人用自己的双手守护着我们民族的记忆,如竹子般坚忍不拔的坚持着。




谭雪娇爱竹,坚持用这种很有中国味的材料去做有意思的设计,一做就是十年。


她曾在盛产竹子的四川数次探访,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竹丝扣瓷工艺,并迷上这一工艺。


竹丝扣瓷,一项传承百年的民间技艺,谭雪娇,一位对竹子情有独钟的设计师,他们的相遇,开始了一个关于坚持和传承,梦想和生命的故事。




竹丝扣瓷制作过程极为复杂


首先是取材上,要选择两至三年生光滑无斑的上等慈竹。


而且只能选择生在邛崃山一带阴面的慈竹,这种慈竹跟其他地方不同,竹节长,纤维细柔,这样才能拉出比发丝还细的竹丝,在制作时才便于编织。




选好竹材要在竹子表面水分充足的时候进行刮青,然后再晾置、烤色。






之后是分篾,削下的竹篾要再用刀刮十几遍至薄透才算完。


用自制工具顺着篾片,抽出一根一根细丝,最后用匀刀对竹丝再次加工,确保粗细完全一致。


百斤竹八两丝,这是竹丝扣瓷行当的老话,细如发丝,柔如绸缎,竹丝的价值,贵比金银。






要让手工艺可以承上启下,可以复兴,必须赋予它在今天生活里的一个新的角色。


于是怀着将天然材料、传统工艺和现代创新思想结合的理念,谭雪娇让传统瓷胎竹编手艺,带着温度,走进更多人的日常生活。


她走访了景德镇很多地方,选择了最好的高白泥瓷器,颜色干净明亮,和竹编十分搭调。


由设计师专门制作适合当代审美的器型,依竹节形状而成,握感和触感都是恰到好处的分量。




造物,也造心,每一次编织,其实都是一次恪守静笃的修行。


谭雪娇希望获得的是既符合当代人使用又能传达工艺之美的器物,日复一日的与竹编艺人磨合修改编织方法。


起底、翻底、翻顶、琐口......根根纤细如发的竹丝依胎成形,接头藏而不露,宛若天成。




每根竹丝只有0.5mm,细软得几乎没有骨力,要想让它顺势依胎而上,达到严丝合缝的效果,不仅在施力的尺度上要拿捏得当,还要心无旁骛,否则很容易行差步错。


最后才有了这件刚刚好的器物,我们给它一个文雅的名字——竹节杯,现代和传统碰撞的产物,创新与复古结合的模样。





竹节杯对于谭雪娇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感情


她说“我希望每一个拥有竹丝扣瓷的人,都能好好珍惜它。如果有一天它坏了,我愿意终身去维修它。”




国人爱竹,因为它传达一种高风亮节的情感,谭雪娇的设计也在传达一种情感,守住技艺的信心和传承手艺的希望。


传统手工艺的继承与发展,并不仅仅是情怀或是匠心的宣扬,还有很实实在在地保护当地的资源与文化,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友善美好的关系




有时候,我们热爱一件事物,却不能好好对待它。我们哀叹它的式微,却从未想过用我们的想法去拯救它。


不要只是热爱,要去做

关于竹节杯,你可能还想了解的




杯子容量是180毫升,每天八杯,刚好满足一个人一天的饮水量。



瓷胎和竹编均通过食品安全检测,可长期使用。竹丝外衣还抹上了德国进口食用级木蜡油作为保护,用得越久,质感越温润。


我们准备了两种套装

- 对杯礼盒 -


烤茶色、竹白色竹节杯各1个

赠送手工杯垫2块,杯刷1支


-单杯礼盒 -

烤茶色竹白色竹节杯1个

赠送手工杯垫1块,杯刷1支



烤茶色,明火炙烤,沉稳如君子



竹白色,慈竹原色,优雅似淑女




随杯赠送手工杯垫和杯刷


有自然风×自然家 联合推出

竹节杯套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